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浙江卷)
第1页共6页200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全面详解“品茗网”站长大胡子按:本详解参用了浙江宁波李克刚、戴孟姣老师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一.(18分,每小题3分)1.BA项:“粳米”的“粳”应读:jīnɡ;B项:“伉俪”的“伉”应读:kànɡ,“引吭高歌”的“吭”应读:hánɡ;D项:“恰当”的“当”应读:dànɡ,“螳臂当车”的“当”应读:dānɡ。2.DA项:“忧柔寡断”的“忧”应为“优”;B项:“良晨美景”的“晨”应为“辰”,时辰的意思,“各行其事”的“事”应为“是”,意思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饥肠漉漉”的“漉漉”应为“辘辘”。3.A申述:详细说明;申诉: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②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依据上述解释已可确定答案A。第③句抓住第二空格,前后是转折关系,只能选择“而”。4.B“勉为其难”:勉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山不转水转”:强调事在人为,想办法总能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亦作“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砖”“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相争中,刘邦在进军南郑途中烧掉栈道,表示不再返回关中,用以打消项羽的顾虑;随后又暗渡陈仓,打败楚军,又回到咸阳。后用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5.CA项:搭配不当,“优质化”不能修饰“农户”。B项:成分赘余,“不可缺少”与“必需”重复,删除“不可缺少”。D项:结构混乱,“发挥”与“起到”共用了同一宾语“作用”。应在“起到”和“无可替代”之间加上“的”。6.CA项:两个逗号应改为问号。B项:括号应删除。D项:第一对引号中是一个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应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二.(12分,每小题3分)7.C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ACD三项的陈述,都是不准确的。8.B本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直选法得到,依据在第三段。“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这两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自身免疫病及其种类。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没有直接问“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项是什么?”又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此题的命题思路与第7题的完全相同。9.B判断依据是“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命题者设计本题,没有给考生设计任何有效的障碍,只须在文中直接找出判断的依据即可。而正确选项的设计几乎都是原文的摘抄。10.D判断依据是“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命题者设计的此选项对不仔细阅读文章的考生具有迷惑性。因为命题者在提供的前提中同原文相比删除了关键字——很。“尚无有效”与“尚无很有效”的意思差第2页共6页别极大。提供的前提错误,依据前提推断的结论必然错误。三.(12分,每小题3分)11.B坏:倒塌。《智子疑邻》“天雨墙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12.A其,指示代词,那些。前一个“以”,介词,凭借(或因、因为);后一个“以”,介词,用。前一个“而”,连词,表(时间上)承接关系;后一个“以”,连词,表层进关系。前一个“乃”,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后一个“乃”,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13.C①陈述“许逖”为官经历。④陈述萧何修建的堤堰的作用,与“许逖”无关。14.D“最终落得家破人亡”错误。原文是“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正确的翻译是“(官宦子弟)出入乡里做违法的事,有时甚至弄得乡人家破人亡”。第Ⅱ卷(共108分)四.(18分)15.(8分)(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17.(4分)(1)乃赋《离骚》左丘失明(2)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3)商女不知亡国恨不尽长江滚滚流五.(18分)18.(4分)野性、神秘、幽黑、深邃、寂静。19.(4分)(1)四围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2)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20.(6分)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21.(4分)BD(命题者在设置本题的ACE项时,都采用了“节外生枝”法,故意让考生感到模棱两可。但是只要明确文章主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A项错在“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C项错在“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E项错在“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的遗憾”。)第3页共6页六.(12分)22.(3分)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23.(4分)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要慎重;对供血者的检筛工作要加强和完善。24.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1)自由,自由就像晨光里翱翔的雄鹰,随风吹风拂。(2)参考答案:翻阅忘晨昏(把“学问”当作动词)数码接地天(把“学问”当作名词)七.(60分)25.现代文阅读参考资料在各种文体中,散文的特性是“散”,不散就不是散文了。这种文体的考验人,在于看他是否能把握这个“散”字。人们也许要说,文章写严密不易,写散又有何难?殊不知散文的难处就在一个“散”字上。刘长春认为散文就是“散开之文”这话说得很机智。散开就不是收拢,也许最后要收拢,但基本的行文特点是散开。刘长春解释他的“散开”说:“散开的是作者的性情、襟抱、领悟、才华。”他没忘了强调“散只是表象”“不散的是思想、是内核”。这就是说,我们在强调散文的“散”的同时,时刻也不应忘记它的“不散”。又要散,又要不散,这真的难为了所有的散文作者。散文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它的表现形态是行云流水。内容愈是整饬、严谨的散文,其外在形态愈是流动的,便愈佳。所以,我很赞同刘长春对于散文文体特性的界说,是自由,而非别的,是在写法、题材、思想、心态、乃至风格、表现空间上的自由。但话说回来,无节制的自由,就容易流于散漫。若是以为散文是“散漫之文”,那就大错了。所以散文写好是极难的。刘长春在这点上,不仅是一种体认,而且更是有效的实践。《白鹤翔集的地方》是一篇短文,不过千字左右。开头是“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山中极静,“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先写发现一洞,次写洞中探幽,再次写出洞见有鹤飞翔——忽地,惊起一池白鹤。一只鸟儿自水中腾空而起,白的;又一只,也是白的。然后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锋……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读这文字,以为他写的是现时景,再由现时景转入绘画景。其实,我们被作者“骗”过了。这文章文字极曲折,布局甚奇幻,峰回路转,乱花迷眼,我们只能随着他的笔走。直至文章的后部,他才狡黠地点出:“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原来他一开始就没打算老老实实地按着时序写,整篇文章是一个大倒笔,从过去往现在写。到了末了,他才点明:委羽山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郊外。紧接着,引用了两句诗:“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留下的是缠绵的思绪。四十年沧海桑田,那鹤是再也不来了!毁林烧荒,开山种粮,树没有了,水也没有了。这里早已失去方志上写的“长林郁郁,幽涧泠泠”的景象,那白鹤翔集的地方,只能是旧时景了。作者最后说,“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绕了这么多圈子,这才归结到他所原本所重视的文章的“思想”与“内核”上面来。这原是一篇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字。文章很短,也就是千字光第4页共6页景,可却是九曲回转,风情万种。你说散文好写吗?好散文写来真是不易。你说这里没有运思,没有技巧,而只是一味地散漫开去,那能是一篇好散文吗?刘长春的散文写作,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这种聚散、开合、舒缓有度的成熟性,给人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散文充满了灵思,在不经意中见机巧,见缜密。这无疑是刘长春散文的价值所在。他有很漂亮的文笔,许多文字让人感动。一处写:“山一高,云就缠绵”,又一处写:“到了半山腰,止步四望,白云牵衣,迷漫一色”,这是何等幽深的景象!“石为铜壶,水为滴漏,那瀑声飘向远处松林的更远处,落在枕边,落在人的无尽思念中”,这又是何等细腻的笔墨!但我似乎更重视他的文章所传达的那种坚定的精神。他的许多文化性散文,通过特定的人物,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精神关怀,是很感人的。《晚年的跋涉》写唐代那位被莫名其妙地从长安远谪台州的郑虔。郑虔是一位名士,时称诗、书、画三绝。但他的书法早失传,画则是“传世绝少”,而诗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一首五言绝句。他以布衣终老台州,应该说是功名无所就的悲剧性的寂寞一生。但刘长春看重的是此人身上体现的“文化人格”,他深情地说:“不该寂寞的是精神,一种历久而弥深可以影响后世百代的文化精神”。《文人风骨》更是饱蘸着情感写方孝儒感天动地的悲情故事。数百年后,作者寻到了方孝儒的故里宁海溪下庄,在桃花溪的雨点中望见了、并听到了“生命的放达与不羁”,即所谓的“台州人的硬气”。若是说,刘长春在文化散文中更多地关注传统精神的话,那么,他在许多写景抒情的短文中却鲜明地体现着现代人的情怀。作者走一路,写一路,也思考一路。《走进蓝色的黄河》发出了黄河首曲是什么颜色的问话,“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简直惊骇莫置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的多瑙河’一样的蓝。”对此,作家要问的是,黄河是怎么变黄的?问苍天,问大地,问人间!这里有一种亘古的哀愁。《雁荡无荡》,但看题目,便知不是寻欢之文。旧时雁荡山巅有湖十里,水草丛生,雁群来归。乱砍滥伐的结果,水荡没有了,雁当然不来,雁荡徒具空名!这里同样有深重的忧患。刘长春写山水,极幽、极美、极壮丽、深得山水的精髓。但他不是一般地怡情和陶醉,而是思忖,甚至是痛苦地思忖。他是在无的时候,想起曾经的有,他为如今失落的生态而悲哀,他有无限的忧思。这种忧思不属于昨日,而属于现代化的今天。人类为了今天的利益,正在毁灭它的昨天,而昨天是不再有的。《找不到田野》、《哭泣而又忧愁的小河》,单看这题目,就知道作家的哀愁有多深。每当触及这些,刘长春就非常地动情,而他的文章也就格外地感人。可以给他的散文一个总题目,叫做“大地的怀念”。刘长春写散文的状态甚好,有点随意,也有点闲适,但在轻松中见厚重,在展开中见缜密。他的文章有文人气,但从不故作高雅;有书卷气,但绝不故弄玄奥。行文清新,
本文标题: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浙江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7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