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在今天还保留甚多,主要集中于帝王陵墓前的石刻与沿丝绸之路推进的佛窟中。由于犍陀罗艺术随佛教东传,西方石刻雕塑艺术的许多因素也融入中国雕塑艺术之中,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千姿百态,既有雄浑、粗犷的作风,又不乏华丽、神秘的装饰。一大批不知名的中国各民族艺术家,在相对自由的雕塑艺术实践领域中,尽情地抒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出现了至今仍使人叹为观止的恢宏成就。虽然雕塑家没有留下见诸文字的理论作品,但面对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仍能看清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脉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陵墓石刻石窟雕塑艺术陵墓石刻十六国北朝陵墓石刻东晋南朝陵墓石刻现藏西安碑林的大夏石马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东晋南朝陵墓石刻,被后人称为六朝石雕,这是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成就的重要反映。以各类石兽与石柱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风采。石兽石柱梁武帝萧衍陵梁武帝萧衍父萧顺之建陵萧衍侄萧景墓前萧衍弟萧秀墓石窟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代表作品敦煌莫高窟彩塑麦积山雕塑云冈石窟雕塑龙门石窟巩县与响堂山石窟雕塑十六国北魏以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石窟造像的演变,反应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日益结合的过程,也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日趋成熟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硕果,构成了魏晋南北朝艺术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的原因。响堂山雕塑说明丰圆适度、温和写实的佛像终于取代了深目高鼻与瘦骨清像,这是中国雕塑的一大发展,从强调线的造型到对物体自然形态的立体描摹,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响堂山作为中国现存最大北齐石窟艺术宝库,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巩县石窟还创造了大场面的群像雕刻——礼佛图。1、3、4三窟内高浮雕帝后礼佛图十分精采。男像在门东,女像在门西,面向窟门,分段分层排列,全图共雕50余人。排列顺序以比丘为前导,主像最高大,执事人等依次减小,各层人像分组与多寡不等,但远近层次、透视均处理适当。人像高低不等所产生的天际线参差不齐,则由羽葆、伞盖等平衡。全部人像基本朝窟门方向前进,画面获得统一。其间偶有侍者回身递送供品,突破构图的呆板。人物相貌可辨出不同的年龄、性别,这又是巩县石窟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从而体现出北魏后期雕塑艺术继续发展的情况。龙门石窟雕塑第一,龙门石窟为历代王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不少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联系。第二,龙门石窟窟型比较单纯,变化较少,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第三,龙门石窟造像中早期佛教艺术那种宗教神秘色彩越来越淡薄,外来艺术手法也密切结合于中国传统基础内,使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特征更为鲜明与成熟。第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诸宗派如净土宗、禅宗、密宗在龙门都有造像活动,一些外国僧人也在龙门留下踪影。不过,这些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不多见。第五,龙门造像碑刻题记多,不仅可知发愿人造像的动机,造像的时间,有助于对作品的判断和理解,而且形成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龙门石窟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更多地使用了中国传统美术技法。北魏时期的飞天浮雕,与河南邓县北朝画像砖墓中的飞仙形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从云冈石窟曲折引进西域文化因素的同时,龙门石窟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引进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并为唐代龙门石窟达到全盛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至今还在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那一尊尊神秘的大佛与生双翼欲飞的走兽,体现着中外文化交流所得的成果。几乎没有一个雕塑艺术家在那一座座丝绸之路的洞窟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泥塑与石刻的造像,终于留下了他们智慧的结晶。开放的胸襟,自由的情感,创造的风貌,组合成一曲艺术的颂歌,不断地进入后来参观者的心窗,向他们展示那个充满艺术生活的时代。图片欣赏云冈石窟雕塑云冈石窟11、12、13窟为云冈石窟的最大一组洞窟,三窟窟壁浮雕佛经故事增多,本生、佛传、七佛、供养人都雕出来了。当时流行修持法华三昧观,面对现实无法解决的种种困扰,统治者也只好祈求弥勒决疑.这三窟修建规模宏大,所耗人力、物力最多,形成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依山开凿并大量使用石雕艺术作品的云冈石窟是魏晋南北朝艺术的重要遗产,尤其是全面反映北魏艺术盛衰的天然博物馆与历史里程碑。那一尊尊气势恢宏的造像,显示着中华民族敢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伟大创造的开放胸襟与进取精神。这一成功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已经预示着隋唐时代,那个如日中天照耀整个世界的辉煌时代,即将到来。麦积山雕塑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有泥塑、石雕、绘画,其中以泥塑为主要成分,石雕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由北魏至北周时期的洞龛占了现存麦积山全部洞龛的70%以上,于是说麦积山雕塑为魏晋南北朝彩塑艺术之集大成者也不过分。这一时期有许多精采作品。麦积山石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雕塑作品是麦积山石窟的主要文化遗产,体现了那个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泥塑所达到的艺术水准。那些作品至今显示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说明当时不知名的中国艺术家曾进行了伟大的创造。这种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不拒绝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创造,正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富于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彩塑,有主体性的圆塑,也有附属性的影塑。主体性圆塑多为佛像,放置在洞窟内的显要位置上。塑像种类主要是佛与菩萨,直到北周时才出现阿难、伽叶等弟子形象。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北魏时增加左右侍从菩萨,北周时因出现阿难、伽叶而一铺五身。这一时期的菩萨像多为思维像,他们与交脚弥勒一样高居天阙,但多半跏坐,右足叠于左膝上,显然是西域胡人的坐姿。至于右手支颐,俯视下界,又似在冥思苦想中,或许属于禅定的本义——静虑。北魏248窟诸造像眉目娟秀,神情恬淡,白色的颜面在深色的冠帻和项光衬托下,更显得突出。敦煌莫高窟共有2411尊彩塑保留至今,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共729尊(包括456尊影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敦煌雕塑艺术的水准。虽然佛教与佛造像均是外来文化内容,但古代中国人毕竟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将外来文化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敦煌莫高窟彩塑,已经勾画出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的发展轨迹了。敦煌彩塑第三阶段为北齐、北周时期,佛与菩萨的面像由瘦长型向丰圆型转化,头发为小的螺旋形。佛的庄严,菩萨的慈祥,力士的狰狞,弟子的和悦,都较为固定。从服饰上看,佛的上身改为搭双肩的袈裟式外衣,裙带作小结;菩萨服式更为艳丽。雕刻技法趋于和缓,衣纹稀疏,平阶梯形式衣纹浅薄,部分造像出现新式凸起线条,为唐代雕塑开辟了新的途径。第三阶段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随汉化政策深入推行,雕塑也以洛阳龙门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云冈石窟6窟,敦煌437窟、259窟,麦积山148窟、76窟为代表。这时的造像,面像瘦刮,菩萨广额,小颐,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可见南朝绘画人物的一些特征,应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产物。从造像衣饰看,绝大多数穿上新装,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里面仍为僧祗支和裙,裙带作结,有的一条下垂,一条甩在左腕上。菩萨多如当时汉族妇女流行的搭臂披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间,然后上卷肘部,再驱向外面。晚一些的菩萨在披帛交叉的地方多穿一环,然后上卷。雕刻技法除阴刻线与凸起线外,又增加了平阶梯式花纹。第二阶段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时期的作品,以云冈昙曜5窟和5窟、13窟作品为代表。此时的造像,多注重主要形态和精神,不大追求细部。艺术家往往把表现轮廓的线刻和表现体积凹凸的圆雕结合起来。线刻表现的是视觉,圆雕表现的是触觉,这是中国艺术传统技法与犍陀罗艺术早期结合的产物。第一阶段十六国时期的雕塑在敦煌莫高窟和永靖炳灵寺还有保留。炳灵寺西秦石佛以站立姿态,身著质地轻薄的袈裟,紧贴身体,显露出匀称的肌肉。敦煌275窟北凉佛,主像和壁龛均为莲花跏弥勒菩萨,大约与禅修中弥勒决疑有关。主像头戴化佛冠,发披双肩,袒胸露臂,项饰璎珞,腰束羊肠裙,坐双狮座,仅存左手,作与愿印.神情庄静,体魄健壮,这是目前可以肯定的十六国时期塑像的代表作。北魏以后,雕塑有了重大发展,十六国石柱:在梁武帝萧衍父萧顺之建陵前面,萧衍侄萧景墓前面,萧衍弟萧秀墓前面,最为突出。①这些石柱既然是犍陀罗文化东传的内容,自然将中国的南方各地也纳入当时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体系,虽然南方各地相较北方丝路沿线接触西域文明较少,却并不乏引进、吸收、创造的风貌,南朝诸帝王陵墓前的石刻便体现出这一特殊的历史潮流冲击下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然处于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文化艺术上的统一性,却并没有更改。石兽:墓前石狮最为突出。石麒麟显然受波斯艺术风格影响,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无论是麒麟还是狮子,胁下均如波斯、西亚陵前石兽一样有飞翼,而且形态、纹饰均不一样,或呈波浪形,或呈浮云状,或呈鱼鳞状钩形,与波斯、西亚翼兽并不完全相同。这些石兽姿态生动,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尤其以气魄雄伟而震撼人心。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山东临沂发现的延熹年间瑯琊王相的墓表为希腊式凹纹石柱,上有横条,刻有飞人。北齐大宁二年(公元562年)建于河北易县的义慈惠墓石柱,柱身作不规则的八棱面,柱顶有石屋,覆莲座柱础,基本是中国传统艺术式样。石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和华表、望柱属同一类型,东汉时中山简王刘焉墓前有立石柱为标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陵墓石柱成为石刻雕塑艺术品十六国北朝陵墓石刻艺术作品今天并不多见,却仍然显示着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现藏西安碑林的大夏石马,是十六国时在陕西横山县建大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墓前石刻,这匹马用了西汉茂陵陪葬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刻那样一种不完全性圆雕作品形式,以粗犷、简捷的刀法,雕出了马挺胸昂首的形态,而且利用石块的自然起伏表现马的肥壮。这正是匈奴文化、西域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所藏西魏文帝永陵石兽,也有与大夏石马共同的粗犷特征,几乎借助石头本身的形状顺势雕成,但石兽体态庞大,肥硕而厚实,却是那一时代鲜卑人所崇尚的作风体现。碑林的大夏石马
本文标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8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