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案例研究方法-规范与效用
社会科学研究原来强调“范式检验研究”,注重理论假设和变量关系,但现在则越来越注重“问题驱动研究”,强调机制解释和整合图式。苏敬勤: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访谈、观察、历史数据、档案材料等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或多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或个别结论的研究方法。王重鸣教授提出案例研究方法的3个新视角及相应功能:适应性案例研究方法,强化情景嵌入;选择型案例研究方法,提升原理概化;发展式案例研究方法,揭示理论机制.一、什么案例研究方法什么情况下用案例研究1.研究问题的性质:探索性、描述性或解释性;有关“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2.研究人员对研究对象的控制能力:调查者对于事件几乎不能控制。3.研究目前的现象还是过去的事件:案例分析一般是研究现期或近期的。选择案例分析方法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以下三个(苏敬勤):案例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战略的比较其他社科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调查研究、档案分析、历史研究等。战略研究问题性质需要控制行为事件吗?侧重当代事件吗?案例如何,为什么否否实验谁,什么,哪里,多少是是调查问卷谁,什么,哪里,多少否是/否档案分析如何,为什么否否历史研究如何,为什么否否不同研究战略的的相关情形案例研究方法演进在案例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方面,有几位著名学者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各类案例研究文献中,他们的研究方法被广为推崇。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Glaser和Strauss,1967;Strauss和Corbin,1998)定性数据分析方法(Miles和Huberman,1994)案例研究方法(Yin,1994;Eisenhardt,1989。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扎根理论被认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最科学的一种(Hammersley,1990)。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扎根理论在理论建立的整个过程中不断运用比较原则,研究者进行比较以刺激思考,并能全面、扼要地抓住研究现象的主要特质。借助比较,资料得以整理,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秩序、看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Yin(1994)认为自己定义的案例研究不同于扎根理论,而且认为案例研究事先可以有研究理论框架或假设,但他又指出探索性案例研究遵循的正是扎根理论的方法。事实上,很多探索性案例研究主要采用的便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定性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方法构建新理论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困难的环节。Miles和Huberman(1994)的定性数据分析方法给我们展现了如何对“原始数据集”逐步分析归纳/验证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提炼、数据显示和数据推导。3种数据分析方法相互交织,在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中形成一个循环。Miles和Huberman强调,定性数据分析过程应被记录,在最后的报告中要说明数据收集和分析所运用的程序。这样其他人原则上遵循同样的程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或者更有可能追随下去并评价内在的逻辑。Miles和Huberman的方法常常和扎根理论中的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成为受案例研究人员推崇的数据分析手段。系统化案例研究方法Yin(1994)的系统化案例研究方法对案例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了特殊贡献。Yin将案例研究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指出案例研究兼具描述、解释和探索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如同定量研究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一样,各种类型的案例研究都要遵循规范化的步骤:案例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每个步骤又包含了多种实现方法和手段。Yin认为尽管案例研究不能得出统计意义的普遍性结论,却可以得出分析的普遍性结论。对案例研究的质疑尽管案例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案例研究因其“定性的、经验型的”属性特征始终遭到那些从事定量研究的学者们的批判和质疑,在他们看来,数字和统计远比文字更加缜密、精确和客观。案例研究缺乏规范性是其受到质疑的焦点所在。所谓规范性,即研究的过程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研究程序和使用科学化的工具,以确保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什么是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所谓规范性,即研究的过程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研究程序和使用科学化的工具,以确保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可信度(reliability):对应于研究中的一致性的水平。有效性(validity):对应于研究中的相关性的水平。阶段2:案例研究设计阶段3:数据收集阶段3:分析证据阶段4:提出结论•定义研究问题•提出理论假定(若有)•定义分析单元•形成调查问题•选择案例范围及数量•收集的三个原则•六种收集的方法•主要和次要的分析方式•力争高质量分析修正修正撰写案例研究报告•结论的有效性二、如何进行案例研究第一、研究设计阶段明确的研究问题。对任何实证研究来讲,在开始阶段明确定义研究问题都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这些问题可以用“什么人”、“什么事”、“在哪里”、“怎么样”和“为什么”来表示,而案例研究最适合“怎么样”和“为什么”两类研究问题(Yin,1994)。常见问题:(1)有些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但表述过于宽泛,不能明确地用“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形式来表述,因此对后续研究并没有实际的限定和指导意义;(2)作者提出了研究问题,但后续研究并没有按照研究问题展开,即后面的数据和结论不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研究设计阶段说明研究相关理论。在定量研究中,文献的作用非常确定———从现有理论演绎、建立假设,进而验证。案例研究重在发现范畴和关系,那么相关理论是否必要?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事先不需要理论框架约束的扎根理论方法也认为既有的理论可以作为每一步研究分析的参照(StraussandCorbin,1998),由此可以确定研究的新发现。多案例设计。对案例研究最大的质疑就在于单个案例不足以提供一般化的结论,单案例研究最被认可的一个作用是对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进行批驳和否定,其次是对一个独特的、先前未有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多案例选择应遵从复制法则,而不是抽样法则。第一、研究设计阶段明确的分析单元。分析单元由研究问题决定,一个设计好的分析单元能够为数据收集确定边界(MilesandHuberman,1994),从而使得案例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率。基于团队的研究。多人的研究团队可以捕获尽可能多的信息来为研究结论作证,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也都要参与到数据分析当中,通过讨论后得出的结论能尽量减少研究者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性,例如Bourgeois和Eisenhardt(1988)清楚交待了作者如何分工和合作来完成数据分析工作。研究活动方法多个公司、一般研究单个公司、深入研究证据收集效率(efficiency)相对高;关注于证据收集;一般有标准化的访谈提纲。相对低,存在证据过载危险;可能会产生太多不能用的数据。客观性(objectivity)有可能被对方的偏见和态度所影响,而研究者本身觉察不到。存在卷入太深的风险;没有意识到的;偏见可能会进一步蔓延。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在过程中确认总体的模式。对过程细节、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像显微镜一样分辨清楚。有效性保证外部有效性(可推广性)相对较高的一般性;能够适应不同情况和维度。相对较低的一般性。内部有效性(可靠性)相对较低;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可能存在潜在的混乱。相对较高;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构建的有效性有机会在不同情况下验证构建的稳定性。用时间来检验构建措施的敏感性。两种方法的比较选择案例的范围和数量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指标第二、数据收集阶段说明数据收集程序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应被记录,在最后的报告中要加以说明。这样其他人原则上遵循同样的程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或者更有可能追随下去并评价内在的逻辑。这对证明案例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Benbasat,1987)。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法案例研究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有机会收集不同的证据来展示整个事件丰富的画面(Yin,1994)。样本中有8篇文章交代使用了档案、实地观察、访谈、问卷等多种数据收集方式。证据三角形(Triangulation)。三角测量强调对同一现象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数据的汇聚和相互验证来确认新的发现,避免由于偏见影响最终判断,解决了研究的构念效度问题(Yin,1994)。六种收集证据的方法证据来源强项弱项文件稳定—能被重复地阅读;不被干扰—不因案例研究结果而改变;准确—包括准确的名称、参考物及一个事件的细节;范围宽—对时间、许多事件和许多场景的跨度大重新追踪的可能性—会很低;带偏见的选择—如果收集文件不全面的话;报告偏见—反映作者偏见;接近—可能有意堵塞档案记录与文件一样;精确与量化与文件一样;由于隐私原因的接近性问题访谈目标—直接侧重于案例研究题目;有见地—提供因果关系见解由于挫劣建构的提问而出现的偏见;响应性偏见;由于回忆不准确而导致不准确;反射性—被访谈者提供访谈者愿意听到的话直接观察现实—包括真实时间的事件;背景—包括事件的背景耗费时间;选择性—除非包括面很宽;反射性—事件的进展可能会由于观察而有所改变;成本—需要人员观察的大量时间参与观察与直接观察相同;与人际间行为与动机的见地与直接观察相同;由于调查者对事件的操纵而产生偏见实物证据文化特征的见解;技术操作的见解选择性;利用的可能性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指标第三、数据分析阶段说明数据处理的过程数据处理的原则在开始数据分析之前就要加以界定,数据处理的过程也需要加以记录,而这些工作在论文中需要交待。实地记录、对原始数据编码和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并不是要在数据收集全部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两者其实几乎同时展开。当初始数据收集之后,就需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再进一步去收集数据,如此迭代进行。实地记录。编码技术。从实地记录及其他资料中分析概括出一些构念和关系。扎根理论最为详尽地为我们展现了若干种编码方法。数据展示。将那些片段的、局部的数据系统化地展示给读者,Miles和Huberman(1994)介绍了多种展示工具。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数据展示是对定性数据分析综合后的展示,而不是只展示原始定量数据。第三、数据分析阶段时间序列分析和模式匹配分析方法如果一个案例要展示的是某个按时序发生的过程变化,那么时间序列分析就是恰当的分析方法。在多案例分析中,模式匹配分析是备受推崇的工具。推断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随着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进行,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地推断、修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论文中应该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表明如何由最初研究问题到最终结论,以提高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Yin(1994)指出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报告中对案例研究数据库中相关部分作充分引用,包括具体文献、访谈或观察(见下段“引用原始证据”),以及说明这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获得。第三、数据分析阶段引用原始证据。在西方案例研究论文中,引用原始证据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证明自己研究结论的信度的方法,尤其是引用访谈原话作为证据。比较现有理论。案例论文需要展现自己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理论贡献。因此,在结论和讨论部分,论文必须将研究结论和以往相似或者矛盾的理论(要推翻的)进行比较,以说明研究结论的效度和普遍意义,体现其研究价值所在。这也正是为何在案例研究设计阶段需要界定研究相关理论的目的之一。案例研究的规范性指标第四、提出结论通过理论归纳得到;简化而有力的,不能过于复杂;说明资料和假定之间的逻辑联系,组织逻辑讨论来支持因果关系;注意:不能将研究过程过度地标准化,前四个阶段需要不断修正。结论案例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1)研究问题过于宽泛,没有真正做到“明确”,不能真正界定和指导后续研究;(2)基于多案例
本文标题:案例研究方法-规范与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2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