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2016年高等教育大事”学术沙龙主持:贺祖斌研究生:骆伟森周伟谢明明蒲智勇潘杰宁张羽宋晓洁张艳婷王金花苏家玉李欣怡徐玲玉贺祖斌,玉林师范学院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为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编者按由贺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年度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的学术沙龙到2016年已经举办了11期,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种积累多年的讨论形式和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该学术团队继续对“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坚持独立评析。我们期待每一年以这种专业性、针对性的探讨,管中窥豹,见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今年是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盘点也迎来了第三个五年。十一年来,坚持对高等教育重大事件进行年度盘点与分析已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一项学术制度。在2011年出版的《中国大学这五年(2006-2010)》基础上,于2016年又出版了《中国大学这五年(2011-2015)》,对近五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事件评析进行了集结出版。思考大学是高等教育学者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总结大学发展,升华大学精神,是我们坚持的共同追求。纵观2016年,从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的隆重召开到高等教育的“四个回归”,从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报告”发布到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从“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行动到高校科研创新,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到高考招生指标调整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这些事件为2016年高等教育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事件回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摘自:新华网,2016年12月8日】●讨论宋晓洁: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欣怡:我所关注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工作,有利于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又快又好地实现“双一流”的教育强国之梦。张艳婷: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这就需要高校在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好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积极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周伟:提升高校育人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的自我修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我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可以以上课的形式,深化理论学习;也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在实践中,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苏家玉:我国高校的一大任务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任。加强高校的思想工作,重点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关心社会发展、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我们的国家。●贺祖斌点评: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的任何阶段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都有必要兼顾这三方面的独特。我们高等教育,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中国发展道路永远不能离开自己的国情、脱离民族的文明成果。中华历史和文明,以及自己的国情都要求我们坚定信念,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兼容世界思想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教书兼育人,而是教书中必然包含着育人,教书育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职业性社会活动过程。二是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师的思想、行动直接影响学生,一言一行备受关注,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育人水平,把言传身教内化为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有一句名言,叫“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诠释了什么叫“潜心问道”,与此同时,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也应该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四是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是学术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源泉,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同时,必须坚持学术规范,只要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创新和健康发展。二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双一流建设积极推进●事件回顾教育部10月15日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摘自:教育部网站,2016年10月25日】●讨论骆伟森:要认真落实好四个“回归”,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具有奉献精神,必须用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同时,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福利待遇和多向的职业发展轨道,吸引更多的有为青年投入到教育教学事业中来。只有明确教师的位置,才能真正落实好四个“回归”!张羽:回归初心不仅是对高校而言,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学生要坚守的。高校造假、抄袭以及触犯道德底线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原本求知创新的学术殿堂,被功利所污染。究其原因,也许是忘记了初心。李欣怡:作为在校研究生,从我自身感觉看,网络信息的冲击,阅读量少了,我非常认同贺老师的观点:“除了上课和休息外,每天关机3小时,拿来多读一点书。”“少一些刷屏点赞,多一点博览群书,专注追求,获得最大的宁静、快乐与幸福。”由于阅读量较少,大学生为教学改革课程储备的知识量有限,师生互动交流无法实现在知识、思想上的共鸣和碰撞,也收获不到丰富的信息。苏家玉: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有些高校过于注重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对高校的评价中就业率一度成为最重要的指标,而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却得不到重视。这些对教育本质的遗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蒲智勇:“双一流”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教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在一流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培养方面,国家也是做出了努力。教育部今年首次启动了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培训内容围绕“专业理念与规范”“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运用”等三个模块进行设计,突出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这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必定具有积极的意义。王金花:将四个“回归”联系到一起其实就是要继承与发扬中华文明,在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追求的不是精神文化的满足而是物质上的攀比,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不是中华文化中伦理道德的习得而是物质消费。四个“回归”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现象敲响了警钟,要求高校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贺祖斌点评:当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大背景下,要求高等教育要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等四个“回归”,言简意赅,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的通俗表达,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向。自从“双一流”战略实施以来,教育部、各省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这也是自211工程、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之后高等教育又一次重大改革,也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机遇。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这些年,我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些大学调研和教学评估,我每到一所高校就会开展一项大学生阅读调研,据调研的统计,所调研学校一年没有在图书馆借书的在校学生达到40—5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在互联网时代,我一直主张大学生要“少刷屏,多阅读”,大学校园要有适宜读书的氛围和人文环境,要有书香的味道。一些大学教师对学生读书要求不高,学生功利性读书比较普遍,阅读的贫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回归本分,就是教书育人,但目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所以,高等教育回归本分刻不容缓。高等教育回归本分要求大学教学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高等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即为谁培养人。高等教育回归梦想,应该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就是要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同时,还应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应用型大学和职业学院。一流大学是个建设性概念,也是一个精神性概念,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意识和精神,应该是所有大学都必须具备的。因此,我认为,高等教育的四个“回归”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高教实现跨越发展●事件回顾教育部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同时,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摘自:新华网,2016年4月8日】●讨论蒲智勇:“国家报告”体现出了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决心,也理性地反映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当下存在的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占据了很大比例,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仍需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谢明明:从国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之迅速,但我想呼喊一句:“规模你再走慢一点,请等一等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但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上却依然薄弱,如,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张羽:所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只是一个平均值的概念,过分地强调或追赶一个数值,可能会忽视各省市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从而拉大高等教育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思。苏家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体量”成世界之最。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增加,首先是人均师资、经费的严重不足,其次是专业设置不够优化,质量意识下降等都在考验着高校接受大规模受教育者的能力。我国高校在数量上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宋晓洁:在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就“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而
本文标题: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4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