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封建社会的分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二、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589年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年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1368————1840年)一中国政体的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理论:法家韩非子实践:商鞅变法实行县制(2)建立于秦朝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行郡县、颁秦律度量衡货币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结合(3)巩固于西汉内容:“中朝”“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特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为什么郡县制度会取代分封制呢?1、分封建导致国家的分裂割据,秦统一后必需巩固统治和统一,必须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2、分散的自然经济,特别是地主经济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使社会安定,巩固统一。(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位终身和世袭。2、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立法行政司法)。3、皇权借助神权,宣扬“君权神授”。4、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权)5、君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对矛盾伴随中央集权的始终。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趋势向强化并走向反动。专制主义▲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明清以前进步作用: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为主:①政治上,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专制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社会发展。②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③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禁锢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在封建社会后期它却起了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起反动作用是主要方面。同时还有进步作用: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长期存在的原因1、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反抗,巩固统治。3、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如水利建设等,以及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组织。4、国家版图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5、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中国政体的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于西汉内容:“中朝”“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特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选官制度:察举和征召2、经济:经济恢复——繁荣。农业工具、水利工程等。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民族关系:张骞出使西域。政策: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制度:十五税一至三十税一农民负担:田租(土地税)、算赋、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四大项。3、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史学东汉时期:1、政治: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经济:手工业:制瓷、造纸等3、科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地动仪》、数学《九章算术》、医学:张仲景、华佗4、文学:汉赋和乐府诗三国魏蜀吴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宋———齐——梁——陈北朝南朝西晋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2、政治上: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北方时有统一3、思想:儒家统治地位危机,三教并立4、文化:科技(数学、农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刻术的特点(思考:佛教传入产生什么影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歌名是?这个民族曾建立过什么政权?著名人物是谁?这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居何地位?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实质嘎仙洞岩画嘉峪关魏晋墓葬砖画牧马图材料1:“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魏书》序记依据材料,概括指出鲜卑拓跋部的民族特性。北魏的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的一部分。南方是刘宋政权439年统一北方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北段(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①、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创造了较安定的社会,有利于经济发展。②、统一,有利于各族人民互相交往,彼此接触的机会更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③拓跋部鼓励发展农业经济:开始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游牧——定居;还兴办太学。但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表现:(1)五胡内迁加强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2)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互相学习(3)共同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趋势“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自471年到481年仅十年间,爆发18次人民反抗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归纳指出北魏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魏书·高祖纪二》“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魏书·李安世传》“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魏书·韩麒麟传》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政治黑暗腐败,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经济破坏冯太后影响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5)改革的可能性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崇尚。(四)改革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2)改变落后状况,促进北魏社会发展(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一、改革的背景(一)政治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结束混乱(二)必要性:1、民族文化:北方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经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落后3、政治:北魏社会面临严峻形势: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北部“柔然”威胁。(民族、阶级、统治阶级)社会矛盾激化(三)可能性:1、民族文化: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坚定改革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485年均田制(均田令、太和九年)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名称露田(还)桑田(世业)麻田男女40亩2020亩不能种桑者:10亩不能种桑者:5亩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使用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实行租调制:授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徭役、兵役。4)影响:A、经济发展: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产量增加,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B、统治巩固: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C、封建化: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E、抑制: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D、首创: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F、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夺农民的劳动力。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封建的经济基础,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施?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2、三长制2)内容:3)影响: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职责:清户口田亩,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A、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B、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C、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D、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3、整顿吏治(484年)2)内容:3)影响:(1)北魏前期,官吏不论政绩,任期六年,没有俸禄。(2)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北魏财政收入,激化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威胁政权稳定。(3)为巩固统治,孝文帝十分重视俸禄制、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考核内容?)吏治改善,赋役减轻,社会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课本第28页思考题: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平城洛阳平城是今天何地?此地开凿有何三石窟?平城洛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保守势力强大,不利改革。地处偏僻,难于有效控制中原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合作。有利于改革和控制中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粮食不能满足都城需要。地处黄河流域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经济中心。易受强敌柔然威胁,同时不利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利于南下征服南齐,以便实现统一。少数民族文化落后。汉族文化先进。数个朝代之都。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本文标题: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6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