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修养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李宁宁二零一三年二月一、国学的概念与意味1、关于“国学”这个概念:“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因此也可以称为是国家的文化。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有学者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化总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因此广义上“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因此,所谓“国学”是一个涵盖很广泛,概念很庞杂的言说对象。2、国学概念的源流:从语词的溯源而言,“国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礼记.学记”中就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说法,这里的“国学”是指最高的学术机构,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这些国学形式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意义的延续。也就是说,古代的“国学”概念是从传统的教育体制,包括教育机构、学术涵养、人才培育、知识传递等线索出发的,与今人所谈论的“国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国学”之名的兴起在清末。是“西学东渐”、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后,与“新学”、“西学”等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其从广义讲,“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3、国学的内涵与结构第一,时代性角度。“国学”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语汇,在中国古代没有“国学”的提法。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主权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只有比较笼统的天下意识,因而不会有“国学”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并不是指主权国家,而是指基层政权。从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中反映出,国指的是诸侯国,那是天下的组成部分,是从属于天下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把中国的学术称为“国学”,而是称为“天下学”。例如,庄子在天下篇中慨叹:“道术将为天下裂”。•第二,民族性角度。“国学”中的“国”,并非是对主权国家或特定区域的称谓,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称谓。国学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只要有炎黄子孙生活的地方,都会出现国学的受众,都会认同国学。由此来看,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所谓国学就是一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学问,它能够指导我们搭建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国学作为一种非宗教性的精神生活方式,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等宗教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选择内在超越的路向,而后者选择外在超越的路向。•第三,整体性角度。国学乃是对中国以往精神历程不断地总体回溯、整合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做了两次总体性回溯,一次在汉代初年,一次在近代。在汉代初年,学者对前此中国人的精神历程做出两种概括。一种是司马谈提出的六家说,即阴阳、儒、法、墨、道、名;另一种是班固提出的十家说,在六家之外又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家之中,小说家不足观,被班固排除了,实际上他只认可九家,被后世称之为“九流”。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遂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格局。•第四,层次性角度。国学有两个层面,它既是文化遗存,又是精神遗存。作为文化遗存,可以称为“国故学”;作为精神遗存,可以称为“国魂学”。国学是对“国故学”与“国魂学”的总称。“国故学”的提法出自胡适,他所说的国故包括历史留下的一切文化遗存,其中既有“国粹”,也有“国渣”。按照他的看法,对于国故应作如实的陈述,不必做同情的了解。“国魂学”的提法实际上出自辛亥年间革命派营垒中的国粹派。他们所说的“国粹”,指的就是“国魂”,指的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统。•4、国学的核心精神国学的灵魂就是那些塑造中国人精神特质的文化理念。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儒释道及其追求儒释道三教会通、合一,构成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质地。而我们研习国学的过程,就是修养精神、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过程,就是同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对话和交融,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品格。最早注意到三教各自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的学者,当属13世纪初蒙古族建国初年的名相耶律楚材。他的概括是: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家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道家和道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中国化佛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两个字来说,叫做“解脱”,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三家的第一点共识是都注重理想人格的养成。儒释道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都重视个人的心性修养,希望由此入手培育理想的、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儒家注重群体性原则视心系天下的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道家注重个体性原则,赞美寄意山林、闲云野鹤般的得道真人。中国化的佛教不欣赏独善其身的罗汉,特别崇拜慈悲为怀的菩萨,尤其服膺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观世音。尽管各自设计的理想人格形象不同,但都主张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最终复归自然,在人与宇宙相通,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三家的第二点共识是都向往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儒释道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树立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延年益寿,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教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以进入“西方净土”为终极价值目标。相对而言,在真善美当中,儒家比较重视善,道家比较重视美,佛教比较重视真。三家的第三点共识是都主张建设安定和谐的社会。三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表示关切,勾勒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并且试图用各自的理念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冲突矛盾,促使和谐社会早日建成。儒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小康之世是和谐社会的初级阶段,需要靠礼仪制度维系社会的和谐,使人被动地不为恶;大同之世是和谐社会的高级阶段,每个人都能主动地为善,靠道义就可以维系社会的和谐。道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道家把人与人互不干预、相互尊重、相安无事看作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佛教尽管标榜出世主义,并非对建设和谐社会漠不关心•对儒道之间的互补关系,现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做出现代的诠释。他说:“儒家墨家教人能负责,道家能使人外物。能负责则使人严肃,能外物则使人超脱。超脱而严肃,使人虽有满不在乎的态度,但却并不是对于任何事物都满不在乎。严肃而超脱,使人于尽道德的责任时,对于有些事,可以满不在乎。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才真正是从中国的国风中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是中国人。”按照冯友兰的看法,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不能没有儒家,也不能没有道家。在国学系统中,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人搭建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儒释道三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一般都会推崇儒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入世精神;一旦仕途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或者遭遇一系列的挫败、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转向道家,从道家那里寻找出路,放弃对功名利禄的岌岌追求,开始关注自身,从修身养性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排遣失意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在前途黯淡,陷入低谷,万念俱灰的时候,也可能皈依佛教,通过焚香吃斋、参禅打坐的方式,求得心灵的宁静,体味万物皆空的境界,寻找到精神安慰。另外,儒释道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注入了特色鲜明的精神内涵。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南怀瑾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比作三个店:“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本文标题:国学修养讲座(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7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