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二单元复习课附同步水平测试及哲学综合测试答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基本内容(原理内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3.哲学上运动的概念:•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存在方式、根本属性。(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固有属性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离开运•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和载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两种错误观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怎样把握规律?•第一要自觉遵循规律: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因为违背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要利用规律、造福人类: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能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或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6.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提供意识内容)•(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A.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B.正确意识、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经过加工改造(思维)的结果。•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E.意识依赖于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是主观的):理论、观点、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7、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第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关于意识能动性的注意点:•A、宇宙是无限(时间、空间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但每个人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B、科学家对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对客观存在的创造性的反映。•C、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追溯过去,而且能预测未来。•D、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是什么)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重要性)(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和重要性:(为什么)①做事情首先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并不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怎么做)(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0.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注意:(1)实践以人为主体,是人类特有的活动。(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认识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4)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存在盲目的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途径、对象、规律及检验标准。•(1)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都是实践。•(2)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它们从根本上都是来源于实践。•(3)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的实践对象。•(4)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无限性和反复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立足实践,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2、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阅读:这里的特定过程是从时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阅读:这里的条件和范围是从空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4)真理与谬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13、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①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②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②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二单元•16、(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七发射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17、答:A、甲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它没有看到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有区别的。•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既可以通过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书本或他人等途径获得间接经验。•B、乙认为我们学习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都是科学认识是正确的”观点是合理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早已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但却不能由此否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丙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正确的,但由此得出它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则不准确。•只能说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综合测试题•26、答:(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27、(1)答: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复习课附同步水平测试及哲学综合测试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8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