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中国的人民币战略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中国的人民币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扬2009年9月17日北京主要参考书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美】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肯尼斯.若戈夫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可参看英文原版教材:LecturesonAdvancedInternationalFinance,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德】贡德.弗兰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美】巴里.艾肯格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欧元、美元和国际货币体系,【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与国际货币史;(第六卷):国际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美元危机(成因、后果与对策)【美】邓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二卷):国际交易中的货币:可兑换货币体系;(第四卷):搏弈规则:国际货币与汇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美】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西欧金融史(第二版),【美】金德尔伯格,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内容导言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概述摆脱美元的努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导言全球化:东方中心、欧洲中心、抑或是风水轮流转?——《白银资本》的观点1400—1800年的世界体系不是沃勒斯坦的以西欧为中心、仅包括欧洲局部地区和拉丁美洲的世界体系,而是包含全球的世界体系,“欧洲是加入世界体系,而非兼并形成世界体系”在一个包括全球的世界体系中,当作为中心的亚洲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降阶段时,作为边缘的欧洲则利用亚洲政治经济衰落的时机而兴起。弗兰克认为,1450年新周期的上升的A阶段开始,亚洲此时开始它的经济扩张。A阶段持续三个世纪之久,于1750—1800年达到顶点。随之转向下降的B阶段。由于欧洲是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进入B阶段后才兴起的,弗兰克因此得出结论:“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欧洲的兴起是世界体系内的节奏振动的结果。欧洲的有利条件在于:通过地理大发现,欧洲获得了美洲的金银,“先是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然后实行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拉动政策”,从而“爬上亚洲的肩膀”。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指的是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国与国的一切经济交往,都是在这个制度框架下或者是在与这个制度框架发生密切联系之下进行的。分类按照储备资产分类,有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的分别。按照汇率制度分类,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类。建立新的货币货币体系,必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三个关键问题上获得突破一、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概述1.1前史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复本位在整个中世纪迈入现代的时期,银是主导货币(德国、奥匈帝国、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俄国、和远东国家等)。同时,也有采行铜本位(瑞典)和金本位的(罗马)。在19世纪,多数国家采行的是复本位制,1803年法国货币法是复本位的典型代表。在19世纪初,只有英国(1816)完全实行金本位。采行复本位的原因:工艺所限,难以铸造小的金币。金币代表的价值太大,不能用于日常交易复本位的困境:格莱希姆法则(劣币驱良币)。1850-1875年,欧洲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大多遇到了各种困难,而英国因工业革命,机缘巧合地成为世界工商业的鳌头。金本位随之走向世界。那已是19世纪末的事情了。1.2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的含金量决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和自由铸造,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得以维持在由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从而使国际金本位制成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历史资料显示,在1880~1914年整个35年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汇率平价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动。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作为国际货币能够发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国际金本位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国际金本位制于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拉丁货币联盟(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荷兰、德国和美国等国在国内实行金本位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金本位制延续了30年左右。金本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历史资料记载的黄金的跨国流动规模实际上很小,远远达不到能够与国际收支的调节幅度相匹配的程度。国际金本位制虽然有助于各国稳定名义汇率,并有助于各国相当迅速地调整国际收支赤字,但是,它不能发挥稳定国内经济的作用。维持金本位并不容易维持国际金本位制显然需要严格的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它所谓的自动调节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上述自动调节机制的关键是构成该机制的因果链条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满足。这些条件主要有二:•一是各国都要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并保证随时兑换,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这就是英国经济学家D·休谟早在1752年就已描绘过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即所谓全球“一价制”。除了以上所列的各项条件之外,各国货币当局必须拥有一定的黄金储备以随时准备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由于国际间的支付和结算、各国价格波动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与世界黄金产量直接相关,如果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或者黄金在世界各国的分布过于集中,国际金本位制的物质基础将会被削弱。事实证明,这些条件并不容易满足。1.3国际货币体系:金汇兑本位(1922~1929,1945~1971)特点黄金依然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但它不再直接出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和银行券。这种信用货币虽然规定有含金量,但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兑换黄金。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挂钩,或通过另一种同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从而与黄金保持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比价。在间接挂钩的情况下,本国货币只能在其直接挂钩的国家存入一定数量的黄金和外汇以作为维持汇率的平准基金才能通过挂钩货币(外汇)获取黄金。黄金只能是维持汇率稳定的最终手段。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下,黄金的自动调节机制受到进一步的限制。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各国政府越来越不愿使本国的货币供应受“黄金纪律”(维持黄金流出入与国内货币供给的直接联系)的严格约束;当汇率发生剧烈波动时,很多国家甚至不愿继续维持其货币对黄金的固定比价。也就是说,黄金虽然在名义上又主宰了国际货币制度,但其基础很不牢固。所以,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几乎立即崩溃。重建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标: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其含金量。其他国家货币则根据自己的含金量确定其与美元的比价,并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货币当局按官价兑换黄金。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只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并经国际货币基金批准,方可调整汇率。国际收支的失衡,将主要依靠国际货币基金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融资来协助解决。废除外汇管制。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Scarce—currencyClause),规定,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并且该国货币在IMF的库存下降到其份额的75%以下时,IMF可将该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于是,IMF可按赤字国家的需要实行限额分配,其他国家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性限制兑换措施,或限制进口该国的商品和劳务。这一条款的设置是希望盈余国主动承担调整国际收支的责任。但是这个条款并未真正得到落实。“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占据非常独特的地位。它是美国的货币,因此,美元的供应必须充分考虑美国货币政策需要及其黄金储备的规模;它又是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则须适应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美元的这种双重存在,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长,这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不断扩大。•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增长,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从而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黄金支柱。•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从而使美元与他国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这将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支柱。•显然,这里存在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解决的。此即“特里芬难题”。由此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当国际资本意识到“特里芬难题”的存在时,便会利用其中的矛盾来牟利。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有国际金融危机,都有国际游资冲击的影响甚至由其造成。体系缺乏相容性是问题的关键除了“特里芬难题”,还有两个问题汇率调整的困难。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汇率调整。但是,由于对什么是“基本不平衡”没有明确的定义,事实上也难以判断,所以,即便调整是可行的,各国也不愿贸然进行调整。国际收支和汇率调整的代价很大。赤字国的货币趋于贬值,为了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抛出美元购进本国货币,这将减少国内的货币供给,导致通货紧缩,进而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在盈余国一方,由于其货币趋于升值,为了维持与美元的固定兑换比率,它们必须在外汇市场抛售本币,购进美元,这又将“输入”通货膨胀。这种状况,显然也是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者们的初衷大相径庭的。一个包容大量独立国家在内的货币体系要想正常运行,最重要的是保证其具有内部相容性,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容性。1.4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努力第一次美元危机(短债超过黄金储备)1960年,美国的对外短期债务首次超过它的黄金储备,爆发美元危机。后经美国与其它主要工业国家联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方才平息。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及西德,建立了“黄金总库”,防止金价下跌。1961年9月,英、美、法、意、比、荷、德、瑞典、日和加拿大等组成“十国集团”,达成一项“借款总安排”(1992年生效),规定:IMF可以向这十国借款,贷放给发生货币危机的成员国。1962年3月,美国又分别和各主要西方国家,主要是“十国集团”国家,签订了双边的“互惠借款协定”。第二次美元危机(越南战争)1968年,黄金“双价制”(官价和市场价)考虑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国际货币基金于1969年创设了被称为“纸黄金”的特别提款权(SDR)第三次美元危机(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双赤字,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兑换关系,同时决定在国内冻结工资水平。1.5国际货币体系:信用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关于建立新的货币体系的国际努力就一直没有停止。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就若干重大的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协议(“牙买加协议”,JamaicaAgreement),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前景作了勾勒。1978年4月1日,“牙买加协议”生效,“牙买加体系”遂成国际货币制度的新格局。浮动汇率制合法化,汇率制度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但是,从本质上说,牙买加体系是一种没有体系的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新问题“牙买加体系”崇尚浮动汇率制。但是,资料显示,牙买加协定以来,全世界的汇率波动似乎并没有象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十分剧烈,而且,浮动汇率制并不像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所宣传的那样完美,它亦有固有弊端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可能“以邻为壑”,竟相贬值,从而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由于汇率变
本文标题: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及中国的人民币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0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