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广东省常规水稻品种试验总结
广东省常规水稻品种试验总结(2006年晚造)主持单位主持单位主持单位主持单位::::广东省种子总站承试单位承试单位承试单位承试单位::::韶关市农科所惠州市农科所南雄市农科所惠来县农科所梅州市农科所佛山市农科所清远市农科所新会区农科所龙川县农科所广州市农科所罗定市农业局阳江市农科所肇庆市农科所高州市良种场汕头市农科所雷州市农科所抗病性鉴定单位抗病性鉴定单位抗病性鉴定单位抗病性鉴定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品质测定单位品质测定单位品质测定单位品质测定单位::::广东省技术监督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广东省广东省广东省广东省2006200620062006年晚造常规水稻年晚造常规水稻年晚造常规水稻年晚造常规水稻品种品种品种品种试验总结试验总结试验总结试验总结一、试验概况(一)承试单位区域试验分早熟组和中迟熟组,早熟组有南雄、梅州、清远、肇庆、惠州、新会、广州市(区)农科所和高州市良种场8个单位,中迟熟组有韶关、梅州、清远、龙川、肇庆、汕头、惠州、惠来、佛山、新会、广州、阳江、雷州市(县、区)农科所,高州市良种场,罗定市农业局等15个单位;预备试验有南雄、肇庆、汕头、新会、阳江市(区)农科所5个单位;生产试验有韶关、肇庆、汕头、新会区(市)农科所及高州市良种场5个单位。(二)参试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共4个,对照品种为野丝占。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种22个,设A、B两组,每组11个,预备试验参试品种6个,生产试验参试品种4个,对照品种均为粳籼89。早熟组软红米和中迟熟B组红荔丝苗为红米品种。具体品种详见表1。(三)试验方法各试点统一按《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进行试验和记载。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0.02亩,长方形,3次重复,同组试验安排在同一田块进行,统一种植规格。预备试验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0.03亩。生产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大区面积0.5亩。栽培管理按当地的生产水平进行,试验期间防虫不防病,在各个生育阶段对品种的生长特征、经济性状进行田间调查记载和室内考种。区域试验产量联合方差分析采用试点效应随机模型,品种间差异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品种动态稳产性分析采用Shukla互作方差分解法。—2—(四)米质分析和抗性鉴定稻米品质检验委托广东省技术监督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依据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DB44/181-2004《广东省优质籼稻谷》标准(以下简称省标)进行鉴定,样品为当造收获的种子,由新会区农科所统一提供。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由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鉴定。品质和抗病性鉴定样品均由我站编号标识后统一提供。(五)气候及其他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受台风降雨影响,肇庆、新会、阳江、高州等试点秧苗被淹,9月上中旬受冷空气影响,大部分试点出现叶片枯黄寒害现象,对水稻幼穗分化有一定影响,后期除汕头、佛山等试点受强降雨影响部分品种倒伏外,其它试点天气较好。梅州和雷州试点中迟熟B组红荔丝苗由于种子发芽不良缺试验数据,该组剔除该品种再进行产量方差分析,红荔丝苗仅对有试验数据的试点进行汇总。二、结果分析(一)产量1.早熟组:山广占平均亩产434.3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29%,增产不显著,其它品种平均亩产介于400.19~404.38公斤之间,比对照种减产1.05%~2.07%,减产均不显著。稳产性分析:所有参试品种当年稳产性均较好,与对照种差异不显著。2.中迟熟A组:黄莉占和粤广丝苗产量较高,平均亩产分别为457.37公斤和456.1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25%和5.97%,增产显著;香籼占、广源占6号产量偏低,平均亩产分别为404.98公斤、403.60公斤,减产5.92%、6.24%,减产显著;穗增香1号产量低,平均亩产377.30公斤,减—3—产12.35%,减产极显著;其它品种产量中等,平均亩产介于410.30~445.25公斤之间,比对照种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产,增减产均不显著。稳产性分析:金丝软占、黄莉占当年稳产性高,与对照种差异显著;广源占6号稳产性一般,与对照种差异显著;其它品种稳产性较好,与对照种差异不显著。3.中迟熟B组:籼齐占产量低,平均亩产379.58公斤,比对照种减产11.90%,减产极显著;双航丝苗产量偏低,平均亩产400.66公斤,减产7.01%,减产显著;其它品种平均亩产介于415.42~449.80公斤之间,比对照种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产,增减产均不显著。稳产性分析:黄粤占当年稳产性突出,比对照种差异极显著;籼齐占稳产性较差,与对照种差异极显著;矮华占稳产性一般,与对照种差异显著;其它品种稳产性较好,与对照种差异不显著。4.预试组:美新占、遂新占平均亩产分别为475.27公斤和474.2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37%和6.13%;其它品种平均亩产介于437.53~465.53公斤之间,比对照种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产,但幅度均小于5%。5.生产试验组:粤广丝苗平均亩产475.5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99%;黄莉占平均亩产463.86公斤,增产3.03%;广银软占与对照种相当,丰粤占比对照种减产2.56%。(见表2-1~8,表6-1~3)(二)米质1.复试品种:根据两年鉴定结果,按米质从优原则,穗增香1号达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其它复试品种均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2.新参试品种:首次鉴定达国标和省标优质1级的有抗白丝苗和黄粤占;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的有软红米、黄丝占、金丝软占、香籼占、矮华占、金花占、籼齐占、粤油占、凤香丝苗;达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的有抗白香占和双航丝苗;达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2级的有籼丝占、禅穗占、广源占6号、粤奇丝苗、广丰香8号、美新占、银澳占;达省标优质3—4—级、未达国标优质标准的有山广占、丰晶软占、黄美占、红荔丝苗;粤广丝苗、化感稻1号、遂新占、桂黄占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见表3-1~2)(三)抗病性1.稻瘟病抗性复试品种:根据两年鉴定结果,按抗病性从差原则,黄莉占和粤广丝苗为高抗;广银软占、丰粤占和穗增香1号为中抗。新参试品种:首次鉴定结果,粤奇丝苗为高抗;软红米、抗白香占、红荔丝苗为抗;山广占、黄美占和广丰香8号为中感;籼丝占、黄粤占、矮华占为感;广源占6号、香籼占、籼齐占为高感;其它品种为中抗。据各试点调查,田间自然条件下,龙川试点籼齐占重感叶瘟;罗定试点广源占6号和龙川试点黄美占中感叶瘟;罗定试点广银软占、广源占6号、籼齐占和龙川试点矮华占、化感稻1号、黄美占、籼齐占重感穗颈瘟;罗定试点禅穗占、矮华占、化感稻1号、阳江试点广源占6号、矮华占、龙川试点香籼占和高州试点籼齐占中感穗颈瘟。2.白叶枯病抗性复试品种:根据两年鉴定结果,按抗病性从差原则,黄莉占、粤广丝苗、广银软占、丰粤占为中抗,穗增香1号为感。新参试品种:首次鉴定结果,抗白香占为高抗;抗白丝苗、黄粤占、丰晶软占为抗;籼丝占、禅穗占、广源占6号、矮华占、广丰香8号、红荔丝苗为中感;双航丝苗为感;其它品种为中抗。田间自然条件下,罗定试点黄丝占、穗增香1号、粤奇丝苗、化感稻1号、红荔丝苗、雷州试点穗增香1号、黄粤占重感白叶枯病;罗定试点金丝软占、丰粤占、粳籼89(CK)、丰晶软占、矮华占、广丰香8号、雷州试点黄丝占、广丰香8号、双航丝苗中感白叶枯病。3.纹枯病抗性—5—田间自然条件下,高州试点穗增香1号重感纹枯病。(见表4~5)(四)其它主要农艺性状(见表8-1~2)。三、品种评述(一)两年区试品种1.黄莉占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茉莉丝苗/黄华占杂交育成。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9.0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25%,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7.37公斤,增产6.25%,增产显著,两年增产试点有梅州、清远、罗定、肇庆、惠来、佛山、广州。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8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03%。日产量4.00~4.02公斤。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7%,垩白粒率8%,垩白度1%,直链淀粉16.5%,胶稠度76毫米,食味品质分81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6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中绿,穗长中等,着粒较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苗期耐寒性鉴定为中弱。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4天,比粳籼89早熟1-2天,株高99.5~103.9厘米,穗长20.4~21.4厘米,亩有效穗18.6~19.1万,每穗总粒数135.3~140.0粒,结实率81.2%~84.1%,千粒重21.7~22.1克。该品种经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表现产量较高,稳产性高,适应性较广,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2.粤广丝苗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粤丰占/中二软占///五丰占/粤泰占//长丝占杂交育成。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35.33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37%,增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56.16公斤,增产5.97%,—6—增产显著;两年增产试点有梅州、清远、罗定、惠州、惠来、佛山、广州、雷州。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5.5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4.99%。日产量3.92~3.99公斤。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21%,垩白度4.9%,直链淀粉15.3%,胶稠度78毫米,食味品质分86分。高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5.2%、100%、97.1%,病圃鉴定穗瘟1.7级,叶瘟1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该品种株型适中,叶姿挺直,穗中等大,成穗率、结实率较高,后期熟色好,抗倒性中等,苗期耐寒性鉴定为中弱。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4天,与粳籼89相当,株高95.8~98.7厘米,穗长19.5~20.8厘米,亩有效穗20.7~21.6万,每穗总粒数130.9~135.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0.1~20.6克。该品种经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表现产量较高,稳产性较高,适应性广,米质未达国标或省标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3.广银软占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小银软占辐射诱变系统选育而成。2005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411.8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1.27%,减产不显著;2006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44.3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3.23%,增产不显著,两年增产试点有韶关、梅州、肇庆、惠来、佛山、广州、雷州。2006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19公斤,比对照种增产0.32%。日产量3.70~3.87公斤。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1.1%,垩白粒率16%,垩白度1.6%,直链淀粉16.3%,胶稠度74毫米,食味品质分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8.6%、95.2%、83.8%,病圃鉴定穗瘟5.7级,叶瘟3.3级;中抗白叶枯病(3级);田间自然条件下,2005年阳江试点表现重感穗颈瘟,龙川试点中感穗颈瘟和叶瘟,2006年罗定试点表现重感穗颈瘟。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7—叶色浓绿,叶姿挺直,抽穗整齐,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苗期耐寒性鉴定为中。主要农艺性状指标: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1~115天,与粳籼89相当,株高97.3~101.4厘米,穗长19.6~20.9厘米,亩有效穗19.1~19.4万,每穗总粒数139.4~147.4粒,结实率80.3%~81.4%,千粒重19.9~20.7克。该品种经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表现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稳产性较高,适应性较广,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4.丰粤占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丰丝占/粤农占杂交育成。2005、2006年两年晚造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08.60公斤、436.19公斤,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两年增产试点有梅州、龙川、汕头、广州。2006年晚造
本文标题:广东省常规水稻品种试验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