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药学院药理教研室30291012学习内容分类、作用及耐药机制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其他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3基本要求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的抗菌谱、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防治;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谱及临床用途;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代表药物;头孢菌素类各代特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其他β-内酰胺类的代表药物及应用。4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5青霉素类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抗G-菌青霉素类:美西林、匹美西林6小结各种青霉素类对胃酸和青霉素酶的稳定性天然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酶耐酸青霉素类:耐酸不耐酶耐酶青霉素类: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类:耐酸不耐酶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不耐酸不耐酶主要作用于G-杆菌的青霉素类:耐酶7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肾毒性、耐药性分为:第一代: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第三代: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第四代:头孢匹罗8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棒酸和舒巴坦类优立新、奥格门汀、替门汀、泰能9二、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哺乳动物:没有细胞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10三、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牵制机制”或“陷阱机制”改变PBPs改变菌膜通透性增强药物外排缺乏自溶酶1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超广谱酶等可水解β-内酰胺环,使药物丧失抗菌活性。12“牵制机制”或“陷阱机制”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13改变PBPs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多重耐药就与产生新的PBPs有关。14改变细菌膜通透性敏感G-菌产生的耐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内大量减少而耐药。15增强药物外排缺乏自溶酶16第二节青霉素类(penicillins)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17青霉素的结构AB基本结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侧链(CO-R)母核:由噻唑环(A)和β-内酰胺环(B)骈合而成,为抗菌活性重要部分。侧链:与抗菌谱、耐酸、耐酶等药理特性有关。18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来源: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5种青霉素(X,F,G,K,H)之一。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苄青霉素)。性质:干粉稳定,水溶液不稳定。室温放置24h失效并产生具有抗原性致敏物,必须现用现配。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氧化剂破坏,避免合用。单位: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青霉素G钠1670U=1mg,青霉素G钾1598U=1mg19【体内过程】1.po: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而不规则,故不宜口服。2.im:肌内注射吸收快而完全,t1/2约0.5-1h。3.因脂溶性低难以进入细胞内;吸收后能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4.几乎全部以原形迅速经尿排泄。5.长效制剂:缓慢吸收,作用持久。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维持24h;苄星青霉素---120万U,维持15天20【抗菌谱】青霉素G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大多数球菌(G+:溶血链~、草绿色链~、肺炎~、葡萄~;G-:脑膜炎~、淋球菌)G+杆菌(白喉~、炭疽~、破伤风~、产气荚膜~、乳酸~)螺旋体:梅毒,钩端放线菌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不敏感,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易耐药:金葡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等6球5杆放线加螺旋21【临床应用】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蜂窝织炎、咽炎、丹毒、红热、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2.肺炎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脓胸等3.脑膜炎球菌引起:流脑4.草绿色链球菌引起:心内膜炎5.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上均列为首选药。6.白喉、破伤风。青霉素必须与抗毒素合用。7.也可治疗淋球菌引起的淋病(次选)。22【不良反应】变态反应青霉素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常见:皮疹、药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最严重:过敏性休克23过敏性休克发生原因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24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25主要防治措施一问:用药史,过敏史。二试:初次及三天未用过青霉素者须做皮试。三观察:皮试阴性者注射后仍需观察。26【其他不良反应】赫氏反应:青霉素在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有时症状加重。症状:全身不适,寒战,发热,胁疼,心率加快,甚至危及生命。原因:可能因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是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有关。注射部位疼痛:钾盐刺激性大,可引起疼痛,钠盐可减轻症状。大剂量静脉注射可引起高血钾或高血钠。27【药物相互作用】28青霉素G总体评价优点:高效(杀菌作用强)低毒(毒性低)价廉(价格便宜)缺点:不耐酸(口服无效)不耐酶(耐药现象普遍)抗菌谱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29半合成青霉素一、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又叫苯氧甲青霉素,为广泛使用的口服青霉素类药,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同青霉素G。特点:耐酸不耐酶,口服吸收好,仅用于轻度感染。30二、耐酶青霉素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酶的金葡菌感染甲氧西林:耐酶,不耐酸苯唑西林、萘夫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耐酶,耐酸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31三、广谱青霉素代表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耐酸可口服,不耐酶,故对耐药的金葡菌无效。疗效与青霉素相似,对G-杆菌作用强,抗菌谱比青霉素G广。适应证:主要用于G-杆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除外)所致的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伤寒治疗。32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特点:对铜绿假单胞菌有特效。羧苄西林:不耐酸,仅注射给药,常用于烧伤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与庆大霉素合用。哌拉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比羧苄西林强(8-16倍),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败血症。33五、抗G-杆菌的青霉素类代表药: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特点:对G-杆菌作用强对G+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34第三节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基本结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侧链35【特点(与青霉素相比)】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不易产生耐药)。应用: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感染及其它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成为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36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各代代表药物第一代po: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im: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乙腈,头孢匹林,头孢硫脒,头孢西酮,头孢拉定第二代po: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im: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第三代po: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im: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地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甲肟第四代im:头孢匹罗,头孢吡肟37【体内过程】38【四代头孢作用特点及应用】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葡菌所致的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39各代头孢作用总结40头孢菌素类药物毒性较低,不良反应较少。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罕见。胃肠道反应肾毒性低凝血酶原血症---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双硫仑(醉酒样)反应(与乙醇合用时)【不良反应】41头孢菌素总体评价优点:高效低毒、过敏反应少耐酸、耐酶、广谱缺点:不能兼顾G+、G-口服品种少与青霉素G有交叉耐药和过敏反应42第四节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代表药】亚胺培南【特点】高效、广谱、耐酶。但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水解失效。【剂型】常与西司他丁制成复方制剂——泰能。西司他丁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应用】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对厌氧菌是β-内酰胺类中作用最强者。【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可致惊厥和肾损害。保留β-内酰胺环,但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43头霉素类【代表药】头孢西丁【特点】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似;②对厌氧菌高效;③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故对耐青霉素金葡菌及对头孢菌素的耐药菌有较强活性.【应用】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盆腔、腹及妇科的混合感染。44氧头孢烯类【代表药】拉氧头孢【特点】抗菌谱广,抗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的头孢噻肟相似;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临床应用】呼吸道、尿路、妇科、胆道感染及脑膜炎、败血症等。45单环β-内酰胺类【代表药】氨曲南【特点】对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耐酶,低毒【临床应用】G-菌引起的感染46第五节β内酰胺酶抑制药【代表药】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特点】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但抗菌活性低,单用无意义,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临床应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成复方制剂.奥格门汀(安灭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优立新(舒巴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他唑星(他唑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抑酶增效47思考题1、β-内酰胺类药物抗菌机制及耐药机制?2、青霉素G最严重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3、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代表药?4、四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和主要特点?5、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哪些?48抢救原则和方法a.争分夺秒,立即使病人头低位躺下。b.立即肌注0.1%Ad0.5ml~1ml,严重者可静脉给药。c.氧气、氨茶碱、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呼吸、以保证呼吸通畅。d.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e.抗过敏药:H1受体阻断药(抗过敏药)、糖皮质激素(静注氢化可的松25-100mg)f.心跳停止者可心内注射肾上腺素,配合心脏挤压。
本文标题: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1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