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讲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
近代中西文化的相遇第三讲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一、西医传入之前中国的医学中医与其他医疗方法的相遇结合,不仅仅是与西医,还包括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医术更深刻体现了与西方的交流藏医孟加拉高僧阿狄夏除从事讲经外,他也深谙印度古代医学,在西藏亲自传授印度的“医学八支”,对于藏医学的发展起十分明显的影响他曾编译《头伤固定外科手术治疗》等著作。这段期间里,西藏的医学大量地翻译印度医学的著作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藏族译师洛青·仁钦桑波(958~1055),他将当时阿狄夏带来的书都译成藏文,这些书有古印度的医学著作《八支集要》及其注释专著《月光》萨迦王朝的医学发展,以昌迪家族的医学成就为其突出特点。昌迪家族家传的密诀医籍为《甘露引渠》,后来整理成为文字材料,称成《昌迪·花卷》、《红卷》。傣医《嘎牙桑卡雅》世界是由风、火、水、土(傣语为塔、都、档、西)组成的,人体内也是由这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人体的健康,即是体内四种元素自身的平衡并与外界四种元素平衡的结果如火盛则发烧,水盛则浮肿,风盛则四肢震颤,而土盛会出现冰冷《档合雅龙》公元1323年。全书在总结傣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嘎牙桑卡雅》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傣医关于人体肤色与血色,药性与肤色,年龄与药力药味的关系,运用相生相克的辨证法来指导疾病的诊断与合理用药。该书为傣医学临床的经典专著。解放前傣族并没有专职的傣医。进入佛寺当和尚的傣族青少年,在佛寺生活的数年间,在接受宗教教育的同时,不仅学习了傣文,而且获得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其中含有傣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俗后,一些对医学感兴趣的人,凭着从佛经中所获得的傣医理论,再运用流传于民间的医药手稿,而从事业余的医疗活动。这种医药手稿从而得到不断的相互传抄,在传抄中又不断地加以各自的补充、修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丰富其手稿的内容,这种医药手稿从不署传抄者的姓名,这是因为对信奉佛教的傣族社会来看,傣族医药既然是佛主所创造的,在手稿上署上自己的姓名,是对佛的极大亵渎,这是不能允许的。傣医学是印度医学、汉族医学与傣族本民族医学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独特民族医学体系。二、明清时期西医的译介1、西方医学发展脉络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2、传教士对西医的译介意大利的利玛窦(P.MetthoeusRicci,1552~1610),《西国纪法》中记述了神经学说,首次将西方神经学和心理学介绍给中国。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P.AlphonsusVagnoni,1566~1640,原名王丰肃)的《空际格致》涉及四元素说及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他在《修身西学》中提到血液生理。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P.SabbathinusdeUrisis,1575~1620),在北京专修历书,研究水法,著《泰西水法》其中涉及到消化生理学的内容,在医学理论上遵奉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说。意大列传教士艾儒略(P.juliusAleni,1582~1649)《性学粗述》,述及生理学和病理学内容最多,卷3提到四体液的生成、分离、功用和所藏部分,分析了四体液与疾病的关系,指出疾病、衰老与死亡都是由于四体液不平衡造成的结果。谈到消化生理,与《泰西水法》所说不同,主张口、胃、肝“三化论”,反对“外之火化”,卷3还介绍了血液循环原理;卷4论感觉系统,谈到视、听、嗅、味、触诸觉,还论及涉记之职,卷7论睡眠及梦,卷8论心及心囊,采用亚里士多德之说,还介绍了肺、鬲、气管,讨论呼吸与循环的关系。介绍了盖伦的灵气说,四德、四液与五脏、四季相配等理论。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P.MartinusMrtini1614~1661)的《真主灵性理论》,论及人体骨骼数目及其生理功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P.J.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著《主制群证》2卷。上卷论人身骨骼数目和功用,肌肉数目,血液的生成,在论及生养之气和初觉之气时,将微细管与神经相混淆;介绍了静脉、肝静脉、肝门脉、心大动脉和心大静脉;谈到脑和脑神经生理。解剖生理多本盖伦学说,与上述诸书大同小异,可能是所据蓝本相同造成的。葡萄牙传教士博汎际(P.FrancisusFurtado,1587~1653)的《寰有诠》,提到心脏和视觉功能,论及人与四体液的关系,提出大脑具有控制知识、记忆、意志及情绪等作用。瑞士传教士邓玉函(P.JoannesTerrenz,1576~1630),是一位医生、哲学家和数学家,是伽里略和布鲁诺的好朋友。他的精湛医术,得到皇宫贵族的赏识,35岁时加入耶酥会。万历四十六年(1618)离里斯本,到印度、交趾和中国、途中收集了大量矿物、动物和植物标本,研究了气候学和人种学,均记入旅行笔记。天启元年(1621),邓玉函达澳门行医。同年8月26日,他写信给Lincei研究院,谈到他解剖日本Ymexie神父的尸体事。谓Ymexie生前嗜烟过度,常觉燥热难敖,经解剖发现其肺脏干枯如海棉,上面蓝点很多。这是西方医生在华剖验尸体的最早记录。邓玉函进京后,专门研究编修《崇祯历法》,晚年曾想向中国介绍西方解剖学,经他翻译校阅的有《人身说慨》和《人身图说》。《泰西人身说概》邓玉函所用底本是瑞士巴塞大学的解剖学家、内科学家和希腊文教授包因(CarspardBanhin)著的《解剖学论》。分为两卷、上卷:骨、脆骨、肯筋、肉块筋、皮、亚特诺斯、膏油、肉细筋、络、脉、细筋、外复皮、肉、肉块、血等15部。下卷:总觉司、附录利西泰(即利玛窦)记法五则、目司、耳司、鼻司、舌司、四体觉司、行动、语言等内容。该书是以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医学理论为依据的,还没有现代医学的系统分类。《人身图说》,附于《人身说概》之后,原由邓玉函、龙华民P.NicolaoLongobardi,1559~1654)合译,罗雅各(P.JacobusPho,1593~1638)续译完。分上卷图说和下卷图形加说两部,优于《说概》处为图形精美。生理学内容也大为增加,但仍沿袭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学说。本书有详尽的解剖图,新增有内脏情况、泌尿生殖及胚胎介绍,均为《人身说概》所无。对每一局部的解剖情况,列述尤明。《人身图说》只有抄本流传,但从明末起仍有一定影响。清代刘献庭《广阳杂记》载的“女变男”传说,便是据《人身图说》的某些生理观点提出的。三、近代西医传入伯驾(PeterParker)1804-18601835年11月14日设立“广州眼科医院”,也称“普爱医院”6周有450名病人得到医治伯驾与医务传道会派遣传教士医生最初是为同伴服务。“在美部会开展传教活动的最初二十几年中,该会有45名传教士死于国外,还有31名因为自己或家属的健康问题而回国。”“从1819到1834年,美部会派遣了7名精通医书的传教士到各地。”博济医院为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1835年创立中国第一家西医眼科医院,1835年保存有中国最早的西医病历;1840《中国丛报》开设第一家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1866年其它第一还包括中国首例膀胱取石术;首例病理解剖术;首张医学X光片;首例眼疾手术首任华人院长黄宽为中国首位留学西医学生等等。最早系统论述医务传道者是郭雷枢(ThomasR.Colledge)是东印度公司的医生1838年2月医务传道会成立,伯驾、裨治文和郭雷枢共同署名发表文章。六点:第一、通过为人民治病送药,解除病痛,可以消除中国人的排外心理和蔑视态度,赢得理解和尊敬。第二、可以为西方医学提供研究资料。第三、在行医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对于传教事业和贸易事业都有着极高的价值。”第四、在中国进行医务传教,包括对中国的年轻人进行医学教育。由此进一步扩大西方在中国的影响。第五、西方医学的影响还会改变中国人的宇宙观。有助于对“中国错误的思想体系进行革命”,特别是纠正关于人类躯体的认识。第六、他们还宣称,“世界是一个整体,(中略)全人类联合之原则和胞与之感情将越来越具普遍性。培根、牛顿或富兰克林的学说,不能由某个民族独享。这些人不仅属于他们所成长的国度,他们还属于整个世界。”他们的学说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最先受其恩惠的人们,有义务使他们发明的、导致了欧洲哲学和科学革命的普遍原理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将西医介绍到中国,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不仅是为传教开辟道路,而且要扩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也有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企图。都认为,医生与传教士应该各自专任。所谓“医务传道方法”,是由差会派遣受过医学专门训练的医生,到作为传教对象的国家,开办医院、诊所以及医疗教育机构,以协助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目的,以向所在地居民提供义务性的医疗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行医送药辅以布道、派发宣传品、举行宗教仪式等,但并不把医治对象接受或信仰基督教作为医治的前提。向欧美学习西医者高嘉淇,广东新会人,据说康熙年间跟随葡萄牙人学习西医,后充任养心殿御医,曾为太后治疗过疾病,后被御赐金特黄宽,与容闳、黄胜一起出洋留学者马礼逊学堂布朗夫妇爱丁堡大学四、近代西医教育新豆栏医院1835-博济医院-博济医学堂1866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沿革1906年,协和医学堂UnionMedicalCollegeLockhartHall共毕业了四期学生,120人1915年,协和医学院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洛克菲勒基金会JohnRockefeller(美孚石油)协和医学院师资1915-1921年,共聘请了151名高级教师预科15名,本科教员57名,护士31名,行政和技术48名。外国教师占123名,28名中国教师中,有25人曾留学国外。协和医学院投资1915-1947年间,洛氏基金共投资4500多万美元,其中两次较多,一次是1928年,拨出1200万美元,一次1947年,1000万美元协和医学院建设12.5万美元,购买了东单3条胡同原豫王府宅地,开始大规模扩建1917-1921年,4年,耗资750万美元,完成了14座新建筑,包括教学、医学院、办公、礼堂、动力房等后来,又建造和改建了55座住宅及其他协和医学院之教学模式1、兴办预科正规中学毕业2-3年预科,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英文和中文等协和医学院之教学模式2、淘汰制预科升本科,除了考试成绩,还要看教员推荐、实验记录和实验课证明、体检时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5年本科学习功课紧张,竞争激烈协和医学院之教学模式1921年预科入学25人,8年后毕业时,只剩下7人;1923年儒学30人,毕业只剩下8人林巧稚是协和毕业的学生协和医学院之教学模式3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二年级伴随实验课三、四年级,除了安排的时间之外,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选题、设计、收集资料、分析结果、写论文,培养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求得短期
本文标题:第三讲现代西医与传统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4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