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少年正是读书时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头悬梁”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闻鸡起舞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范仲淹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宋濂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2)温故而知新。(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华罗庚读书法: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应该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3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在这里,他认为150本书就能囊括“人类的一切知识”,显然不够科学。但是,大促马注重“读精选过的好书”,却是值得借鉴的。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挑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个规律,读书时应该牢记。应该多读流行作品还是多读经典名著?我的观点是:多读经典名著。理由一: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选择作品的时间更有限。知识浩如烟海,书籍汗牛充栋,仅中国每年出版的书籍,光书名就有几十万字。再如莎士比亚一人就为我们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再如半部《红楼梦》,几百年来多少中国人仍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红学著作层出不穷。试以一人之力,如何从书海中披沙砾金?若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怕一个人从生至死,一百年不眠不休,也难以阅书海之一粟。而经典名著则是历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的精华。读之,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是军事上的制高点,节省了我们从书海中淘金的大量时间。理由二:精读与略读的要求。首先是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次是书籍本身的价值有高有低。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像那些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我们当然要舍弃。而流行作品良莠不齐,未经时间检验,怎能保证其质量?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些值得精读,哪些只需翻阅?哪些是文字垃圾?不如读名著保险。何况,即使都是名著,我们也难以通读,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精读与略读呢。理由三:现今中国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成风,流行作品成为名著的比例更少。从历史的观点看,好书应当先是流行作品,经久不衰则成为名著。然而现今中国文坛同样躁动不安虚夸成风。作品未出而炒作已热,风头过后烟消云散。尤其是网络作品,低级庸俗哗众取宠者越演越烈。理由四:经典名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有人说名著艰深难懂,我们可以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建议大家采用倒逆法。先读比较浅显易懂的明清小说,再读元剧本——宋话本——唐传奇——魏晋诗——汉赋——楚辞——诗经,由易到难。你会发现其中的珍贝,“辗转反侧”“君子好逑”“逃之夭夭”等词语至今仍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啊!理由五:推崇经典名著,并非完全摒弃流行作品。厚古薄今并不可取。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像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不论其思想性如何,至少其语言很有特色,有不少精彩之笔值得我们欣赏。我们应从中挑选精华者,为我所用。总之,以经典名著为本,以流行作品为辅。《狼图腾》,很值得看的一本书,看完你会对狼有一种别样的感情,这种动物冷峻、智慧而神秘。因为它把我们带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蒙古草原,带向了威武而倔强的蒙古狼群,带向了淳朴而豪爽的游牧民族,带向了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迷团,让我们为之震颤,为之深思……《平凡的世界》(路遥)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穆斯林的葬礼》(霍达)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基督山伯爵》(大仲马)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唐寅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本文标题:少年正是读书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5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