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胡锦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对“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科学回答依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顺应时代主题变化和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必然选择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结论理论辨析:时下,在所谓反思改革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人指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极端经济主义观点”,因而是错误的;有人认为“中国的一切乱象源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这一国策可以休矣。还有的人认为,既然我们讲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发展,就不能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历史教训的深刻启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30多年来我们国家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获得明显改善的根本原因。第二,基于我国国情的正确判断第三,科学发展观并没有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一如既往地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各项工作服务并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须臾不可动摇或者置换、放弃或者削弱。因为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积累了相应的物质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科学的发展方式具有物质的依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然必须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问题,但不是、也决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决不是以经济建设为“惟一”科学发展要努力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以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不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经济发展迟早会受到制约掣肘而难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党的十七大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对“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胡锦涛“七一”讲话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执政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人民授予;正确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大课题;新形势下要特别注意做好群众工作;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来体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本”、“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也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渊源。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其二,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注意: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虽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至多算是“臣民”,它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古代社会中的和谐思想有许多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和谐有很大不同。比如说,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常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天人合一”的“天”首先指的是“天道”、即规律,其次是“天子”、即皇帝,最后才是指的自然。而且“天子”是“天道”的化身,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我们今天对“天人合一”思想完全作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解,是将其最不重要的思想放大了,或者说我们对“天人合一”作了完全现代的解释。我们不反对国学,但必须对国学有权威的解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发展是协调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对“什么是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的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怎样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内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综合考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战略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是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需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别1985年1.86:12009年3.33:1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5年的7.22%公共投入差距部分国家和地区基尼系数表(世界银行2004年)韩国0.32土耳其0.40俄罗斯0.46南非0.59波兰0.32澳大利亚0.35菲律宾0.46巴西0.58保加利亚0.32埃及0.34中国0.45墨西哥0.55白俄罗斯0.30荷兰0.33蒙古0.44阿根廷0.52罗马尼亚0.30法国0.33香港0.43尼日利亚0.51乌克兰0.29印度0.33美国0.41委内瑞拉0.49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年谱》第1364页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2页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内涵: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战略意义:统筹区域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统筹区域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步骤。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发展相对失衡统筹区域发展的对策思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湖北湖南两型社会建设重庆成都城乡统筹试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速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内涵: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经济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适应、有序运行、循环互动、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保障条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5400亿元,占GDP的2.6%,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7%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在11—14年之间,如美国为13.4年,韩国为12.3年。而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才达到8.5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事业发展滞后2008年,中国政府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6684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60786亿元的10.99%,北欧国家税收80%—90%用于社会福利,而美国税收30%—35%用于福利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6年的36.3%。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社会保障发展滞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医疗卫生资源却仅占世界的2%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绩效进行的评估排序,中国居144位,在卫生负担公平性的评价排序中,中国居188位。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哈佛大学著名印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中国的发展一向赞许,就有一件令他痛心的事:中国废除“赤脚医生”的社会主义医疗制度而推行先看钱再看病、连流行病预防注射都收费的体制。我希望像这样的失误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经验,交点学费,政府和社会都会行动起来,立即纠正。如果中国的医院都是“世界一流”而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保健无益,宁可不要这样的崛起。其实为什么要醉心于“崛起”、到处争世界第一、拿金牌呢?只要中国13亿到14亿人口的每一口、每一户都能日子过得去,而且一天比一天好,那就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成就。——谭中《对中国崛起的两点担忧》,《联合早报》2007年9月26日问题:人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对失衡对策: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短缺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森林人均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林地、草地、湿地也在逐年减少2003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4%,我国消耗了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
本文标题: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5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