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汇报时间:2017年11月汇报人:新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CONTENTS目录背景阐述1政策措施4案例分析2关系论证3背景阐述经济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背景阐述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世界空气污染: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地图数据来源于背景阐述环境竞争力所谓全球环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承载力、协调力、执行力、影响力和贡献力。《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5)》中指出2014年,挪威、瑞士、德国位列全球环境竞争力排名的前三甲,中国在全球排名第85位。背景阐述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约12000人丧生。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6000多人突然发病,20人很快死亡。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受害人数达1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背景阐述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在这一阶段,环境保护始终处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地位,自然环境就是被征服、被利用的对象。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1992年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产物,在社会主义中国也同样存在”。但仅限于国家领导层面,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在加剧。第一次飞跃是1996年至2003年大张旗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列入十五规划重要战略,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新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历史变迁第二次飞跃是2003年之后倡导科学发展观,尤其是2007年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CONTENTS目录背景阐述1政策措施4案例分析2关系论证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2001年,汞矿因过度开采导致汞资源枯竭而关闭。短短几十年,“中国汞都”盛极而衰,数百年的采冶史戛然而止。非但如此,粗放甚至堪称粗暴的开采经营,更将环境污染得不堪人居,遗毒千年恐不为过。破败的万山三角岩社区贵州万山汞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因盛产朱砂、水银,曾是中国最大的汞生产基地,有“中国汞都”之称。它曾承载贵州万山特区疾驰,并将其推向“小香港”、“小深圳”的繁荣巅峰。“中国汞都”深陷汞毒泥潭,谁为灾难埋单?案例分析大龙镇重谭组的刘婆婆说,被污染的田种出来的米是“黑”的,大家都不敢用来吃,只有多洗洗然后煮来喂猪,大家都是买米吃。工资不高,而且知道这样工作很危险,很容易中毒,但是工人很习惯也享受这样生活,觉得满足。工人们知道汞是有毒的,但是靠山吃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免疫了,也只能靠这活来增加收入,要不没钱花。“中国汞都”或许仅仅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却是个缩影,真实揭示出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的悲惨景象。客观地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有迫不得已的历史原因——在整体水平较低的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下,开采量与经济发展速度曾是最重要的竞赛指标,是企业效益乃至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无可替代的衡量尺度。掠夺式的发展注定难以持续,更留有后患,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初期做好规划,发展中随时纠偏,发展与保护并重,产业升级与转型同步,“中国汞都”的凄凉现状就不会是唯一。案例分析CONTENTS目录背景阐述1政策措施4案例分析2关系论证3关系论证•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搞经济建设必定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但是现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又为时过早,必然阻碍经济前进的步伐。•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两种主流观点生态经济学理论对立统一规律关系总结关系论证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经济建设当中,例如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生态文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在我国工业化生态体系中的落实,就是建设生态化企业、生态产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又是经济建设的生态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技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抛弃经济建设搞生态文明,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生态文明谈经济发展,好比战国赵括纸上谈兵。相互制约、在矛盾中前进。经济发展存在“生态门槛”,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所以,一味地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经济指标,而以牺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代价,只会导致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进行生态修复。因此,全面深刻认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关系论证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economics)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目标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和谐,它试图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学科的成就。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建立起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学的终极价值取向是,确保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的永久延续,进而确保人类文明的永久延续。关系论证美国学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NSW=NNP+(B-GC)-AL式中:NSW=净社会福利;NNP=净国民生产增值;B=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GC=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AL=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生态经济学理论净社会福利的变化,一方面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环境破坏程度的制约。即净社会福利是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两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净社会福利,就要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减少环境破坏和因此付出的代价。关系论证第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仅仅以经济总量、效率的提高为目的,而经济发展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目的。第二,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必须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保证代际公正,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下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必须维持代际公正及国际公正,遏制强国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保障每个主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理论关系论证生态经济是经济效益的基础,讲求生态效益是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社会生产的生态效益如果较差,即使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暂时较好,也迟早要受其较差的生态效益的制约,转化为较差的经济效益。注意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生态经济学理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关系论证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系总结习近平CONTENTS目录背景阐述1政策措施4案例分析2关系论证3政策措施214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政策措施案例分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地融合和体现在实践中。
本文标题:新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5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