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剖析
山水田园诗鉴赏画面的共同特征—意境1.视觉角度:开阔、幽美2.听觉角度:宁静、幽静3.整体感觉:静谧、幽美、宁静、孤清、清新、恬淡、闲适、空灵、富有生机、有生活气息情感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3.在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中悠然自得4.歌颂劳动生活,反映农村生活的质朴。5.歌咏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6.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7.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8.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9.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概括情感常用词恬淡、闲适、悠然、乐观淡泊(名利)、洒脱孤寂、无奈常见的写景技巧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绘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3)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常见的写景技巧3.运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炼字: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5.描写技巧:①工笔白描②正面侧面(3)烘托渲染表现手法----白描,抓住对象的特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细描----对事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文字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示例: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结合诗句合理解说2分,分析表达出的心情2分)临江仙信州作晁补之①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②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注]晁补之:北宋词人。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幽禽:指杜鹃,又名子规。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2.“水穷”二句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化用而来,试比较二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答案示例:王维的诗句,首先是他在悠闲地“行”,悠闲地“看”,在不经意间走到了水的源头,又漫无目的地看着云起云散,自在之情不言而喻。而晁补之的词句,则是他刻意去“行”去“看”,作者想“行”却已到了水穷处,想“看”却只有云起云散,表达的是一种山穷水尽的困窘之感。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人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诗人白天游山,山中的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主客畅饮,忘机的欢快令人沉醉。评分标准:共3个要点,答出1点,1分;答出2点,2分;答全3点,4分。意思对即可。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答案】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是运用衬托的手法,用风的响声来衬谷的静谧,用月色的明朗来衬托山谷的空旷。说是以动衬静、反衬都算正确。②从写景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上联是写听觉,下联是写视觉。上联写动态的景物,下联写静态的景物。③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来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山谷的静谧与空旷,表现了诗人想挣脱俗世事务的糾缠寻求内心宁静的思想感情。④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示例:“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明月皎洁,那小小的船儿似乎装满了这迷人的月光;秋江澄澈,波平如镜的湖面似乎是平平地铺展开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无法言说的轻松与喜悦。又如;“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词人由自我想象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际情况,却抒写自己幻想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我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再如:“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那样泰然自若。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这些,都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意对即可)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意对即可)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形象特点,2分;答出感情,2分。4.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
本文标题: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9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