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新课标高中人美版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精品课件
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征是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用途是什么?•从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感受到了什么?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将军俑中级军吏俑跪射佣立射俑骑兵俑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手持弓弩,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穿战袍,着长甲的中级指挥官;有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各种兵种的甲片、甲钉。带钩的区别和甲马缝缀、裤管、鞋袜等细节都表现得细致入微。用洗炼概括的塑造手法便将一匹匹战马刻画得形象和生动。除了马头的塑造较为细腻多变化以外,四肢与胸部都用大写意的夸张手法,棱角分明,肌腱隆凸,臀部浑圆,腰部微凹,显得强健有力。没有过多复杂的线条,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让人感觉到如真马一般,但却似无法在现实中找到的神马。武士俑虽然军服一致,居于整齐划一的军阵之中,但它们的颜面表情,尤其是相貌发型各不相同,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人物性格更是刻画入微,有的沉着勇敢,有的活泼爽朗,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意气昂扬,有的机智俊发,形象丰富传神。艺术特点: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之一。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精致的武官、发式和简单的躯体。这些对比处理出于整体效果的统一,使形象既简洁又丰富,在朴拙中见精致,局部精细但不失整体的气势。请同学们对比一下秦兵马俑的马俑与霍去病墓前的石马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刻画细致,一个简练概括——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存最早的陵墓石雕群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霍去病墓《马踏匈奴》又名《立马》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伏虎反映出汉代雕刻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和神态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功底。这只猛虎伏卧缩爪,目光机警,正集中注意力,仿佛顷刻之间会猛扑过去,吞噬猎物。一块拙朴粗造的顽石经雕刻家简单加工,不仅表现出柔中带刚的猛虎,而且对它正伏地卧,虎视眈眈地伺机猎物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通过几条单纯的阴刻线生动的表现出伏虎身上的斑纹和嘴边的毛。虎尾巧妙地伸卷在虎背上,加强了虎的凶猛和野性,且使整个石雕浑然一体。伏虎跃马卧象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艺术特点:陵墓雕塑: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塑。代表陵墓雕塑艺术成就的作品有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宗教雕塑: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我国佛教雕塑最高艺术成就的是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欣赏四大石窟雕塑作品分组讨论完成以下表格石窟名称地点代表作品造型特点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窟菩萨立像(唐)194窟菩萨立像(唐)49敦煌敦煌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北魏)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唐麦积山127窟正壁龛右胁侍菩萨127窟正壁龛与胁侍菩北魏东方卢浮宫——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其中唐代彩塑造像670尊,是敦煌彩塑艺术的优秀代表。菩萨像温静端庄,肌肉丰腴、仪容俊美、比例适度、衣纹处理舒展自然敷彩艳丽而和谐。从菩萨塑像上可以看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作者运用高超的技艺,把理想中美得形象非常生动的塑造出来。窟菩萨立像(唐)194窟菩萨立像(唐)49阿难形象犹如生活中眉清目秀的青年。形象的生活化使人感到当时的生活气息。力士赤裸上身,肌肉坚实、表现出威武雄壮武士的气质。敦煌窟阿难像(唐)49敦煌窟力士像(唐)194△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窟龛约1100个,造像5万1千余尊。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犍陀罗为古印度王国,公元前327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入侵印度,给这一地区带来希腊化艺术的影响。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遣僧人在此传法。犍陀罗艺术在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基础上创造出释迦的各种形象,形成新风格,称“犍陀罗风格”。佛像体态生动,长发呈波浪型,高鼻深目,着通肩或右袒式大衣,衣褶均作平行线,自然有变化,且有重量感质感,形相写实,富于西方样式,而眉间白毫相,两耳垂肩,头部后呈圆形光圈,又具佛陀形象特征。后受到波斯萨珊王朝及印度河流域笈多王朝的秣菟较风格影响,并向东传播,自中亚传至我国,在早期石窟佛教雕刻及窟型凿上能见到的一定的犍陀罗风格之影响。昙耀五窟△中国石雕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137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云冈石窟造像直眉高鼻、雄伟高大,服饰是通肩或右袒以及紧贴肉体的印度西域式。龙门奉先寺石窟人物造型秀丽敦厚,鼻如悬胆。服饰多为褒衣博带的文士风度。这说明汉化的趣味明显,反映出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进一步本土化。对比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云冈石窟第窟主佛(北魏)龙门石窟古阳洞主佛(北魏)20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唐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奉先寺文殊菩萨像唐奉先寺天王像唐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始建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现存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200余尊。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彩塑形象呈现出“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傅彩素淡典雅。摆脱了幻想中的神的束缚,表现的是符合当时审美的具有生活情感的现实人物。菩萨像秀丽婉约,宁静淳朴,不仅面目秀美,而且面带浅笑,温柔亲切,惹人喜爱。127窟正壁龛佛与胁侍菩萨北魏窟正壁龛右胁侍菩萨127石窟名称地点代表作品造型特点敦煌石窟甘肃敦煌敦煌194窟菩萨立像温静端庄,衣纹舒张,敷彩艳丽,圆润肥美,理想中的美云冈石窟山西大同第20窟主佛及东立佛印度犍陀罗造型风格,直眉高鼻,通肩或右袒式袈裟,衣褶紧密贴体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褒衣博带文士风度,汉化趣味明显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127窟正壁龛右胁侍菩萨“秀骨清像”具有生活情感,以泥彩塑像为主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叔虞的母亲,被当地人奉为晋水水神,并修建了圣母殿,供人们在天旱时前来祭祀。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尤其是侍奉圣母的侍女是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宋代的民间工匠们在塑造这组侍从像时,完全突破了宗教造像的理念和仪轨的束缚,大胆采用了现实传神的艺术创作手法,他们凭借着自身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将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性格和经历的侍女们,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她们有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的沉默寡言、老于世故;有的温文尔雅、楚楚动人;有的高傲冷艳、盛气凌人。正可谓举手投足之间,顿生姿态万千,凝神沉思之际,尽显世态人情。这是一位年龄较小的侍女,从她微侧的头部、斜视的双目、上抿的嘴角,以及扯袖的动作来看,她是一位见貌辨色、八面玲珑、聪颖洒脱、伶牙俐齿,而又不时搞一些恶作剧,戏弄别人,并会讨主人欢心的侍女。可能她进宫的时间不长,对宫廷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还不了解,因此表现出一副率直任性,我行我素的神态。瞧她那样,好像刚和侍女们拌嘴之后塑造出来的脖子一歪,袖子一甩,嘴一抿……还满不在乎的呢!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头部微垂,美目传神,含羞带笑,手握绣巾,身材俊俏飘逸,大概是刚刚唱罢,便受到了圣母的夸奖。可是从侧面看去,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生活的辛酸及艺人的苦楚被她强压于心中却又不自觉的展露无疑。年幼的侍女。她头大身短不成比例,宽大的衣裙裹着娇小的身躯,松松垮垮,不合人体,一看便知是位未成年的少女。她的姿态含蓄自然,双手玩弄着一条色彩鲜艳的手帕,略带稚气,拘谨好奇,温静含羞,完整地表现了刚入深宫的少女既好奇兴奋,又茫然畏惧的复杂心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中人美版美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