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4居住民俗旅游_演示文稿
第四章:居住民俗旅游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民居的建筑与居住民居类型居住民俗与旅游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1.什么是居住民俗居住民俗,顾名思义,就是平民百姓在居住行为上的民俗习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民族、每一地域或每一阶层的人们都会在居住活动中形成属于本群体的独特居住模式。居住民俗的制约因子(1)地域因素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建造房屋的目的,建造房屋所需的建筑材料也需要就地取材取得。(2)民族因素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装饰符号决定了其房屋的结构、布局和装潢特色。(3)历史因素居住民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长年累月积淀而成的民风习惯,其中某些部分由于历史的发展会发生变化。(4)社会因素居住民俗,尤其是其中的住宅布局受社会因素中的家庭、家族、宗族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很大。人居环境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及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并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观的建筑与城市。民居的建筑与居住风水和民居中国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产物。其内涵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一门艺术,她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中,从规划选址、立向布局、造形艺术、以及自然山水、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之各种建筑结构的气势、神韵、与环境功能、与自然生态达到最佳完美的境界。正因为有了这样独特的中国风水学的形成和发展,才有了在中国大地上营造出的大量的,别具风格的、类似中国苏州园林那样精美的建筑艺术精品。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世界瞩目的建筑文化、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存在。民居的建筑与居住1.建房流程与礼仪按照民间建房流程大体可分为开工、立中柱、上梁、立门、落成礼等五大类;2.入住仪式在古代,首先是选择入住的日子,其次是迁入火种和祖宗神位,最后是置备“进屋酒”。在现代,主要是主人设宴招待前来祝贺“乔迁之喜”的亲朋好友。3.居住惯例(1)家庭关系影响到居住惯例一般情况下,各民族在住宅中都有特定的位置或方向作为长者、尊者地位的象征。同时,男女有别的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宅的分隔与家庭的分工。(2)房屋结构对居住惯例的影响单间的民居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依照居住惯例划分功能区;以干栏式民居和庭院式民居为典型代表的多间住宅可以比较宽松地安排卧室、堂屋、仓房等;汉族的公房用于聚会、议事,而少数民族的公房则成为无血亲关系的男女青年恋爱的场所。(3)信仰影响居住习惯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对居住惯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突出信仰对象在住宅中的位置。(4)民居装饰与家具陈设的文化内涵民居装饰主要集中在门、窗、墙、房顶、铺地、栏杆等各种构件上,而家具陈设则要根据厅堂、卧室、书斋的不同功能进行安排。两者均强调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民居类型1.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1)傣族竹楼(2).吊脚楼2.庭院式(1)四合院三合院和东北大院(2)天井院一颗印: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4.3.3庭院住宅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口数既多,风力又强,尤以下关一带,最大风速可达12级(即每秒钟风速在40米左右)。这种劲风,在我国内陆是很罕见的。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到互为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并不为劲风所烦扰。4.3.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1)塞北堡子:是当时明廷和蒙古部落和平互市时的产物———眼前一片在绿草青青中不动声色的空地,正是当年蒙汉人民车水马龙互市的地方。4.3.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2)客家土楼: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4.3.5少数民族民居(1)蒙古包: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4.3.5少数民族民居(2)裕固族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外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搭盖而成。一般利用地形,选择较避风而向阳的地方搭盖。帐房内,正上方设有佛龛,左右两边搭有卧铺,上面垫上毡片或兽皮等。男子和客人一般住右边,左边用来陈放日常生活用具、杂物和女子的坐位。正中间有炉灶,设有三石一顶锅或铁炉,用来做饭和取暖。燃料多用牛羊粪或木柴。4.3.5少数民族民居(3)藏族帐篷:藏族牧区的主要住房样式。用牛毛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幕,当中以木杆支撑,外面周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4.3.5少数民族民居(4)羌族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4.3.5少数民族民居(5)藏族碉房:见于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主要特征是平屋顶,石块砌成,墙面上有很小的门洞和窗洞。一般依山而建,以三层常见。底层作牲高房和堆放杂物,二层为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用作经堂,房顶可以晾晒谷物。4.3.5少数民族民居(6)维吾尔族的“阿以旺”:喀什、和田、库车以大厅为中心的“阿以旺”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4.3.5少数民族民居(7)纳西族的“木楞房”:木楞房是纳西族传统的住房形式。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出接口,首尾相嵌,构成四面墙体。然后再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在墙体圆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4.3.5少数民族民居(8)普米族的“木楞房”: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4.3.5少数民族民居(9)独龙族的“木楞房”:一种是房子的墙壁用一根根圆木直接垒成,另一种是用木板垒成。房内多铺以厚木板,地板离地约1米高,下面用石头或木柱支撑,整个房子呈长方形。房顶盖以茅草,有的用劈开的薄木板盖顶。房内按需要设有一至二个火塘,火塘上方设有两台摆放杂物、木柴和烤食物的竹木架子,火塘内安放铁三脚。4.3.5少数民族民居(10)彝族的“土掌房”:多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4.3.5少数民族民居(11)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4.3.5少数民族民居(12)黎族典型民居——船形屋:它的外形象一条被高架起来的船,门外有船头(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整座房子用木柱支撑,离地面1.5—2米左右,用竹片和滕条编成架空地板,靠小梯上下。4.4居住民俗与旅游4.4.1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1)传统民居是民俗旅游吸引力的基础传统居民是居住民俗的物质形态,具有外显性、固定性、多样性等特点,客观、可游、可居,是民住民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①传统居民作为景观资源的优势:与自然环境融合、与古代文学融合、与民族风情、乡土特色融合。②居民的知识内涵:从居民中可欣赏传统的工美艺术、从居民中可了解古代制度、从居民中可反映人文精神③居民的旅游产品体系:单独的住宅、线装街巷、村庄和庄园、古城镇(2)居住方式是旅游者体验生活的源泉民居居住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度假或住宿时采用的当地居住民俗的起居方式。①传统建筑旅游宾馆②少数民族风格饭店③名宅饭店(3)保护传统民居是旅游永续发展的需要4.4.2古村落旅游村落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建筑群。和城镇不同,村落更加贴近自然,处于自然环境的怀抱之中。现存我国各地的古村落大多数是明清两代与民国初年建造的。开发古村落旅游主要包括传统民居建筑、村落环境与景观、以及反映村民行为模式的风土人情。旅游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4.4.2古村落旅游(1)安徽西递古村落: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4.4.2古村落旅游(2)安徽宏村古村落: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4.4.2古村落旅游(3)浙江楠溪江流域芙蓉村古村落:是楠溪江中上游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从各式公共建筑到大小民宅,建筑种类也最为丰富。穿过寨门,走在蛮石铺成的村道上。农家小院的矮墙也是蛮石垒筑的,墙头滋蔓着茂密的绿萝和兰草。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植了柚子树,现在刚好是柚子花盛开的季节,嫩黄的柚树叶间白白点点如繁星一般的小花吐放着馥郁得令人迷醉的香气,夹杂着农家特有的猪羊牛粪的气味,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田园山村。4.4.3古城镇旅游城镇是文明起源的标志,我国古代城镇一般都是一定层级的地方行政中心,同时又是商业和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文化内涵比村落更为丰富。其中,历史风貌完整保存的城市
本文标题:4居住民俗旅游_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