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普法工作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专题的内容包括:•法与法治的概念分析•法的局限与法治的代价•中国社会的德治传统•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流•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具体案例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一、法与法治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成文法典有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朝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等。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我国,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编纂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李悝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法治”通常是“依法治国”的简称,作为一种理论学说或治国方略,无论中外,自古即有之。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并提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到了近代,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思想为基础,与其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观念相适应,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理念。资产阶级法治的三原则法律至上原则人权和自由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法家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魏源,洪仁玕,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沈家本,孙中山等,站在历史潮流的前面,为改革变法奔走呼号,提倡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君主专制走向君宪共和,由司法行政不分走向司法独立,成为中国近代法治的先驱。但是,近代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法治国的各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历史的,思想的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国家生活中缺乏依法办事的观念,正常的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十年动乱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与摧残,使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行为失去了应有的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揭开了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序幕。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第一次正式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法律地位。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提了出来,实现了我国法治化进程中质的飞跃。1999年3月15日,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至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原则予以肯定,使这一治国方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五大报告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二、法的局限与法治的代价(一)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法律具有保守的倾向。2、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3、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会存在遗漏。4、法律语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5、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6、法律是通过法定程序经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执行的,这就会引起法律执行的成本问题,即司法与行政资源的投入问题。7、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其作用总是容易受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制约。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二)法治应当付出的代价一个国家要实行法治,总是会牺牲一些同执政者的政治利益与政治权力,政治意志与政治习惯直接相关的代价,我们称之为政治性代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把法律作用治国的主要方式,则因政治目标实现的手段受到限制。2、法治意味着权力受到法律,权力,权利的制约,因而权力在量和质上都有所缩减和割舍,权力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会降低。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3、既然一切服从既定的普遍规则,那么两种需要权衡的利益目标冲突就不可避免,这需要权力行使者作出抉择,为了更大利益而放弃较小的利益。4、实行法治会造成某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受法律的调整,或者受调整的时候因形式合理和必要性而被忽略。5、法治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社会控制的效率,但是它不排除在具体情形下会导致办事效率的下降。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法治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法律规范来代替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很相近,都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但是两者又有不同。防范作用法治侧重德治侧自律作用扬善抑恶惩治作用他律作用惩恶扬善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三、中国社会的德治传统“以德治国”是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传统的一种批判继承。四千多年前,夏朝奠基人的大禹以其高尚的品德为后世治国者树立了榜样。《左传》记载周代人对禹由衷赞美的话说:“美哉禹公,明德远矣!”商朝的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成为后世许多有为的从政者的座右铭。魏武帝曹操诗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深刻地道出了道德在治国中的重大社会价值。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相当完备的行政伦理体系。值得重视的是,孔子曾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唐朝史官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追记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的业绩与治国经验,进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如何为政以德的统治谋略。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综观我国的德治传统,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克明俊德;二是以民为本;三是立身惟正;四是明道善策;五是举贤任能;六是教而后刑。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中总体上是打着封建社会的深深烙印的,其德治也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但是加以科学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成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以德治国”是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四、以德治国的理论渊流以德治国的理念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流之中渊源于中华智慧的思想主流之中存在于世界文明成果之中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2000年2月,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因犯行贿、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2000年4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涉嫌受贿索贿,经人民法院审理,被判处死刑。•腐败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私欲膨胀,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再加上我国某些体制不健全,所以造成了个别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为所欲为。五、具体案例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案例材料的分析•1、反腐败斗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开展反腐败斗争意义重大。•2、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发展中不断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不断前进。•3、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也说明我们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必要性。一方•面加大反腐力度,依法惩处贪污腐败分子,实现“依法治腐”;另一方面,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建设、廉政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德•治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5、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外之人;当公民违法犯罪时,都•要受到法律制裁。•6、加强监督,保证公民行使批评权、建议权,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材料分析:•据《泉州晚报》报道,2001年3月5日夜,4名歹徒在泉州市港务•局宿舍附近抢劫某厂老板的提包,在附近开杂货店的廖化用听到•老板的呼救声后,连忙赶过去与歹徒进行生死搏斗。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抓住了一名歹徒,并把廖化用送到医院治疗。•廖化用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受伤不要紧。但让人寒心的•是当时在场的围观者有数十人,却无一人协助,让其余3名歹徒逃•跑了。问:1、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剖析围观者的行为?•2、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我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谈谈•如何提高公民守法护法意识?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参考答案]•1、围观者见危不救,是懦弱自私的表现,其态度和行为是有害的,应受到谴责。它不仅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侵害,而且会在客观上纵容和支持违法犯罪。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使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2、①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并保障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补充我国法律的不足,并促进其贯彻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②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违法行为给与谴责,对见义勇为等高尚行为予以赞扬和鼓励。•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依法律己,以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像中国这样没有宗教传统的社会中,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总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责,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由此可见,现在提出以德治国,决不是对依法治国的否定,而是对依法治国的强有力的支援。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专题课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德治与人治的关系理论界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另一种疑虑,是担心“以德治国”会向“人治”倒退。这种看法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的分析认识。但是,对儒家的德治与“人治”的关系,需要正确理解。第一,儒家的德治导向“人治”,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德治的必然结论。第二,我们今天强调的德治,在
本文标题: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3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