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王x、贾x、陈x、潘xx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按生物学特征划分: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按生物习性划分:海洋底栖生物资源、海洋游泳生物资源、海洋浮游生物资源•按资源利用类型划分:水产资源、观赏资源、药用资源、工业资源、生物遗传基因资源等•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现状2013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水产资源:海上捕捞水产养殖•药用资源•其他资源海洋捕捞•海洋捕捞是利用各种渔具、渔船及设备捕捞海洋鱼类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海洋捕捞业从渔场利用方面划分:一般分为沿岸捕捞业、近海捕捞业、外海捕捞业和远海捕捞业•作为我国海洋渔业组成部分的捕捞渔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捕捞产量在总渔获量中比重大,1983年占84.19%,1985年达到91.16%。90年代以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比重有所下降,但捕捞渔获量在快速增加,自1992年以来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海洋渔业捕捞大国。海洋捕捞的开发历史•海洋捕捞业是传统的海洋渔业,是海洋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早在夏代,我国沿海地区就采用钓具、网具开展海洋捕捞活动;自秦代至清代,我国的海洋捕捞已遍及中国近海渔场,渔业技术日臻完善;但在清末和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我国海洋捕捞业日益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恢复并得到快速发展,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海洋捕捞总产量变化:1998年之前总产量呈增长势头,1999年开始,海洋捕捞总产量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年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最高值,1990年以来年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以1999年为界分为1987年~1998年、1999年~2006年2个时间区间进行考察。•1987年~1998年保持正增长,但1994年之后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2006年基本保持负增长或0增长,但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趋向于0。•这表明海洋捕捞总产量在2000年、2001年连续下降后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400×104t的水平。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海洋捕捞渔获物结构变化1987年~2006年我国海洋捕捞渔获物结构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海洋捕捞渔获物结构变化1987年~2006年海洋捕捞各大类渔获物产量年增长率变化情况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主要鱼类产量变化1987年~2006年17种主要鱼类产量变化1987年~2006年17种主要鱼类合计产量年增长率变化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主要鱼类产量变化鳀鱼和带鱼,是主要鱼类渔获物最具优势的鱼种。达到(30~70)×104t,中上层鱼类。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主要鱼类产量的鱼种结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优势种主要为中上层鱼类。在不同时期,带鱼、蓝圆鲹、鳀鱼一直保持较高比例,是稳定的优势鱼种;马面鲀曾是重要的优势种,但在后期产量比例大幅下降;鳀鱼在1992年后成为仅次于带鱼的最大优势种;马鲛在2002年之后产量比例明显下降。海洋捕捞的开发现状•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在历史最高水平;•我国捕捞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东海,其次是南海和黄海,渤海和其他海区的捕捞量较少;•渔获物大类构成总体趋向稳定,主要鱼类渔获物结构趋向均化。这表明海洋渔业资源整体上已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近海捕捞业存在的特点及问题•一.机动渔船数量增加迅猛,大功率渔船有所发展,捕捞队伍迅速扩大,作业布局集中在近海,群众性远洋渔业处于探索阶段。•二.作业方式有所变化,但拖网作业仍是主要作业方式。网具结构不合理,拖网渔船的比例过高,幼鱼和小杂鱼渔获率高•三.违规作业严重。管理力度不够,许多拖网渔船在禁渔期、禁渔区捕捞,个体渔民的非机动船、杉竹排偷捕、偷捞更是屡禁不止。休渔后渔民掠夺性捕捞的新问题也应引起注意。远洋捕捞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使得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的90%成为沿海国主权管辖和支配的资源。•2000年、2001年、2004年相继生效的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使我国东海、黄海和北部湾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海洋捕捞业从此由领海外自由捕捞过渡到专属经济区范围内的捕捞。•过度捕捞不仅直接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导致许多传统的经济渔业种群严重衰退。•远洋渔业指远离本国渔港或渔业基地,在别国沿岸海域或深海从事捕捞活动的水产生产事业。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受到了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公共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资源,实施资源替代,对于解决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短缺,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远洋捕捞业的开发现状•1985年3月我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开赴西非捕鱼,标志着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远洋渔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截至2010年,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达111家,经批准作业渔船达1989艘,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11.61万t和119.2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60万t。•作业海域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近海发展到35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在海外建立了100多个代表处、合资企业和后勤补给基地,外派船员达3.4万余人。远洋捕捞业的开发现状•一是远洋渔业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各种捕捞船只1900余艘,大型拖网加工船11艘,鱿鱼钓船351艘,船舶数量排在世界第一;金枪鱼船301艘,其中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136艘,金枪鱼围网船12艘,船队规模仅次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居世界第三位。5艘大中型冷藏运输船,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大型冷藏运输船队,填补了产业链条中的弱项。•二是远洋渔业产值增加较快。近三年来,远洋渔业总产量年均都在百万吨以上,年均产值逾百亿元,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水产品,丰富了国内水产品市场,而且缓解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的压力,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带动了渔业相关产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远洋捕捞业的开发现状•三是公海渔业得到优先发展。发展大洋性渔业,开辟新的渔场,大洋性渔业产值占整个远洋渔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07年的62%。•四是过洋性渔业稳步推进。已在32个国家的海域,发展远洋渔业,成功参与西非、南亚、东北亚、南美等全球区域性渔业经济合作体系。•五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在各类资源养护组织中的话语权逐步扩大,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域的实际存在,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六是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得到巩固。远洋捕捞业业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远洋渔业装备仍较陈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公海作业船舶基本上是购买国外旧船或是将近海渔船改造后投入公海使用,国远洋渔业企业在境外普遍缺少渔业作业基地等配套设施。•二.研究开发投入少,科技支撑严重不足在深海探测技术、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深海装备工程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三.远洋渔业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低在世界各国重视抢占资源的情况下,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目前数量虽多,但形不成规模优势。•四.远洋渔业产业杭风险能力弱远洋渔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受自然市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远洋渔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设备陈旧老化,科研水平不高,资源研究不够,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参考文献:•[1]唐议,邹伟红,胡振明.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ResourcesScience:2009,31(6):1061-1068.•[2]刘瑞玉.关于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科学导报:2004,11:0028—04.•[3]王立鹏,张斌.浅析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运,2008,3.•[4]于大江.近海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28.•[5]高健,平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人力资源流动因素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2,(5):16~17.THANKYOU海水养殖业现状贾x目录概述主要养殖品种养殖结构及产量养殖方式及技术存在问题1234503040506071316Page1、海水养殖概述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集中发展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虾类、贝类及棘皮动物(如刺参)等,生产周期较短,单位面积产量较高。2、主要养殖品种鱼类有梭鱼、尼罗罗非鱼、真鲷、黑鲷、石斑鱼、鲈鱼、大黄鱼、美国红鱼、牙鲆、河豚鱼等;虾类有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等;贝类有贻贝、扇贝、牡蛎、泥蚶、毛蚶、缢蛏、文蛤、杂色蛤仔和鲍鱼等;藻类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和麒麟菜等。贝类、鱼类、虾蟹类、藻类以及海参及其他经济动物主要鱼类常见藻类3、养殖产量与结构2009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3.921×107t,亚洲是世界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8.2%,产值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值的58.51%;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海水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比例为64.9%1950-2009年世界和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产量图12009年世界各大洲海水养殖产量结构比较海水养殖的品种结构在各国差异较大,在亚洲,海藻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海藻产量约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美洲和欧洲仅有少量海藻养殖,主要是海水鱼类养殖和贝类养殖(图1).在产值方面,亚洲以贝类为主,世界其他地区则以鱼类为主(图2)中国海带养殖无论从养殖面积还是产量,世界第一,紫菜世界第二(第一是日本)图22009年世界各大洲海水养殖产值结构比较养殖结构Diagram2000-2009年中国海水养殖种类产量1967-1980年,大型海藻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0%~60%,海带产量最高,到1980年达到252907t(干质量)从1981开始,大型海藻在海产品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而贝类虾蟹类鱼类等经济动物所占比重开始上升国内养殖品种产量结构从养殖产量和面积来看,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第一养殖对象,2009年贝类产量占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5%海水养殖的地区结构至2010年山东省总量居全国首位(646.3万吨),总量超过300万吨的还有福建(512.8万吨)广东(401.5万吨)浙江(381.2万吨)和辽宁(349.7万吨),五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1991-2010年各省海水养殖产量变化2000-2009年中国主要海水养殖省份的年产量4、主要养殖方式鱼类主要养殖方式1、网箱养殖集约化、高密度、高效益的特点,养殖网箱类型基本上是浮式网箱,结构包括框架、浮力装置、网衣、固定装置和投饵装置等部分,一般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2、工厂化养殖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池建在室内,为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池形有圆形、长型、方型、多边形等工厂化养鱼配备有控温和增氧设备,海水经过严格的过滤消毒处理,人为地控制养殖环境条件,使养殖鱼类能在最佳的条件下生长,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放养密度②海底式即在潮间带或低潮线以下海区将贝苗按一定密度分撒在海底泥沙或贴近海底的固形物上,即进行“播种”。这种方式生产成本较低,应用较广,但贝类生长较慢,易受敌害侵袭,海区的利用率较低贝类的主要养殖方式①网笼式②海底式③立桩式④垂下式①网笼式主要用于养成某
本文标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4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