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当代军人创新精神的培育
1论当代军人创新精神的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撞开了新世纪的大门,催生出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一个挑战民族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时代契机。面对这样的形势,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演进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总揽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高屋建瓴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精辟论断,对于指导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列宁曾经指出:“只有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正确制定自己的策略。”[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保住自己的“球籍”,在国际大家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融合于浩荡不息的世界洪流。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地给我军建设提出新的课题。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军队,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这两种挑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军队建设的毁誉兴衰,不能不使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那么,如何应对这两种挑战呢?世易时移,仅仅从历史的尘迹中寻求对策,无异于刻舟求剑,最佳的选择只能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精神为利器,勇于改革,积极进取,从开拓前进的征程中2探索新的出路。军队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现代化。全军政工会《决定》指出:“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质量建设和科技强军的方针,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大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对军人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当前,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内在地要求凸现军人创新精神这一素质。培育军人的创新精神,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军队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培育军人的创新精神,政治工作责无旁贷,这是历史赋予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使命。政治工作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将军人创新精神的培育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以推进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一部分:创新精神的理论透视一、创新精神的本质。创新(innovation)原本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从词义上讲,创新指的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一概念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创立了创新理论,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领域中的创新理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兴起的,随着知识经济向其它领域的渗透,创新理念逐渐开始了向社会学领域的回归并得到大力弘扬。当前,对于“什么是创新”这一问题,社会各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即创新是指人类在扬弃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事物的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需要说明的是,3此处的事物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事物,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事物。精神是与意识密切相关的。要剖析精神这一概念,必须从分析意识的内涵入手。提到意识,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哲学教科书上的意识概念:“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想当然地将其作为意识的全部内涵。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它暗含着一个非理性的逻辑前提,那就是:哲学可以包容一切、涵盖一切,哲学上所讲的“意识”也就是完整的“意识”概念。实际上,这是对意识内涵的简单化理解。“意识”作为一个适用范围甚广的概念,它是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的。要全面把握“意识”的内涵,至少须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作出解释。从广义上讲,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情况只有在它与物质相对应,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用以解释世界时才适用。也就是说,“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其总称..是意识。”[2]而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某一种具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是人们在对客观存在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而对它产生的一种自觉认同,如军人意识、竞争意识、条令意识等。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理性认知,其虽有实践基础,但正如休谟所指出的:“理性认知基本上是非现实活动,是静态的,没有行为的主动力,不能成为活动原则的源泉。即使有了正确的认知,若缺乏情感,也会表现为行为中的无动于衷,从而在认知与行为之间存有一条鸿沟”。[3]在狭义层面上,“意识”是与情感、意志相并列的,它们都包容在广义的意识内涵之中。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4]很显然,此处的“意识”就是狭义上的意识。本文中所提到的创新意识,即是在这个层面上使用的。依照同样的思路,“精神”一词也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4中广义上的“精神”与广义上的“意识”并无二致,它们之间是互通的。但狭义上讲的“精神”与狭义上的“意识”之间在内涵上则产生了背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但它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情感倾向,带上了较多的品质色彩,如拼搏精神、抗洪精神、献身精神等。辞典中将其解释为“表现出来的活力”。本文创新精神中的“精神”一语,就是这层含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创新精神就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创新精神是人们以创新意识为指导,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活力和风貌。这样,创新精神就不像创新意识那样“是静态的”,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动态的特征,成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的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创新精神的本质内涵:第一、创新精神以实践为基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同一切意识现象一样,创新精神既不是与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它终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人们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变革实践对象,实现创新。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因素注入其中,与创新意识相融合而升华为创新精神。离开了社会实践,这个过程的完成就失去了必要的运作平台,创新意识向创新精神的升华也就难以实现。创新精神不但产生于实践,而且其根本目的和最终意义也是为了推动实践发展,不断开创人类社会新境界。从这个角度讲,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产生于实践,而又作用、贯穿于实践的精神。第二,创新精神是人们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一种积极态度。情感反映着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意愿和评价。当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相一致时,主体对客体持肯定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积5极性的情感,当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不一致时,主体对客体持否定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消极性的情感。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恒过程,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与人们谋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需要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蕴含着情感因素的创新精神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人们要求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一种积极态度。第三、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升华,但又不同于创新意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中的意识与精神均不是在哲学层面而是在次哲学层面上使用的,而在这个层面上,创新精神不同于创新意识,它融合了创新意识以及在其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情感因素,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因而扬弃了创新意识单一的观念存在形式,而兼具了内外两种品性,它以实践为中介,向内质化为一种情感、心境和素质,对外展现为一种状态、风貌和活力。这是其一。其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讲,同属于意识范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实践的产物。但具体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时代来说,创新意识可以不经过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而单纯从头脑中产生。创新精神则不然,它的生成存在一个意识与情感相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必须以实践为平台,在实践中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实现,仅仅从头脑中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中的情商要素,它同创新思维这一智商要素相结合,成为推动创新实践的车之两轮、舟之双桨。其中后者以前者为动力支撑,没有创新精神,一个人无论智商有多高、知识如何丰富,也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就当前军人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说,相对不足的既不是知识的缺乏,也不是智商的弱下,而是创新精神的萎缩,解决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正是在作了这样的认定之后,本课题才选择了创新6精神这一研究视角,从而做到了与惯见的创造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等课题相区别。二、创新精神的特点(一)时代性。创新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属于历史范畴。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要向人们提出自己的时代课题,人们的创新实践就是在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中进行的。因而这些创新实践所反映出来的创新精神也就具有了与时共进的品格。这种品格在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得尤为明显。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已经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强烈地要求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可以说,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具体表达。(二)层次性。创新精神不但存在有与无的分界,而且有着强与弱的差别,也即体现为一定的层次性特点。这一方面缘于创新概念本身的层次性:发明、创造是创新,更新、改进也是创新,即便是归纳、综合也可称之为一种创新。显然,这些创新实践所反映出来的创新精神其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是有着层次上的区别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心理品质以及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其创新精神也有强弱之分。一般而言,思想活跃的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精神较强,而思想刻板的人则相反;处于创新氛围较为浓厚的单位,人的创新精神就比较强;而在一个人们思想普遍保守的工作单位,人的创新精神则难以7张扬。(三)群众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6]正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创新就是一种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创新精神自然也应是群众所普遍具有的精神。(四)稳定性。前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曾经指出:“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观念。”[7]文化与观念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决定了创新精神虽然从总体上受制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它一旦生成,就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状态,具有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它生成的物质基础不再具备,客观条件不利于其继续发挥作用时,这种精神也不会断然消亡,而是以一种潜性的形式内化于个人素质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号召一夜之间所唤醒的十亿人民的改革热情,正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积极要求变革旧社会,创建美好世界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扼制,但它并没有被扼杀,而是以一种文化形式保存下来,所以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这种精神就很容易地被激活,化为全国人民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8三、创新精神的要素构成从学理的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一个整体,它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从大的方面讲,它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的人文精神又主要包括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和探索精神等。(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创新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住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弄清事物新质与旧质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进而弃旧图新,开创新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创新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
本文标题:论当代军人创新精神的培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5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