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二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3][人民版]
2013届二轮专题复习考情分析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三、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产生背景: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阶级: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环境: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墨子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韩非战国提倡“仁”、“礼”和“中庸”;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等“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性本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核心兼相爱、交相利,主张“非攻”;“尚贤”;节俭等。讲究实际功利精神。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乐天安命、崇尚自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流派代表及主张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拓展: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事和民心。秦汉以后,每逢大乱平息,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时,这种观点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二、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1、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原因与影响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不能适应休养生息需要。汉初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经六、七十年的努力,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二、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王国、匈奴的威胁;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2)董仲舒的思想:《春秋繁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理论基础:天人感应:B、为适应大一统事业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天谴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者天》(3)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4)评价: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积极方面: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提升了儒学的地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消极方面: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其负面作用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三、宋明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1、含义:道、佛儒(根本)(目的)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宋明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2、宋明理学表现(1)程朱理学:A、程颢、程颐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③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2、宋明理学表现(1)程朱理学:A、程颢、程颐B、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①在理气关系方面:1)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3)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为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②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③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还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④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陆王心学A、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宇宙观: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主观唯心论)。因而其学说被称为“心学”。方法论: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内心反省),“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要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2)陆王心学A、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B、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哲学思想: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③政治思想: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3、评价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①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②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同:异:①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②把握“理”的方法: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四、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一)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②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③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与批判。四、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一)背景(二)主张①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提出“童心说”。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④王夫之——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唯物观点。(三)评价进步性:1、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2、经世致用思想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启迪后世民众。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归纳总结:一、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仁”、“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荀子:礼法并施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武帝)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1、创立:2、继承发展:3、重创:4、主导:5、冲击:6、融合:7、新发展: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演变原因思想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稳定起较大作用。(自然经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与思想高度集中)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使中国在外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达成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三、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四、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一)积极作用(1)“仁”“德政”起维护稳定、巩固统治、保持统一作用。(2)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3)爱民、任贤,道德规范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有很大价值。(4)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5)“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都与之相关。(6)与时俱进,批判继承,扬弃。(二)消极作用三纲五常维系等级、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钳制思想,阻碍科技发展。儒家的“不变”——“仁”和“礼”孔子:“仁”和“礼”仁礼孟子:“仁政”,性善论荀子:人性恶,“霸道”和“王道”并施,以礼来规范人。董仲舒:“仁政”,“三纲五常”(“礼”)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理学:内心反省,“致良知”(修身)明清:经世致用(治国)儒家的“不变”——“内圣外王”的精神1、(08重庆)“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
本文标题:二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3][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