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资源学(第五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黎明主编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第七章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第一章绪论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有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1)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按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按时间可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2)区域性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制约表现出地域分异性(3)动态性随时间而变化(4)可更新性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5)多功能性承载、养育、景观等(6)有限性决定了只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来提高土地生产力,满足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7)不可替代性土地的功能决定2.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2)产权特性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等(3)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4)不动产特性源自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气候要素地学要素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气候要素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各种统计状态(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个要素。地学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一般气候因素主要是宏观上影响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而地学因素则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因此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地学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华北平原沂南丘陵泰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则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集聚的规律。地表水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地下潜水、含水层性质、水质和矿化度等与土地资源利用都有密切关系。土壤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图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生物要素生物要素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的绝对作用。区域生物组成的变化可以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土地资源类型或利用的更替,例如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植被类型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例如平整土地,可以改变原来的地形地貌;施用化肥改变土地系统的物质和能力的循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起土地质量的下降等。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基本概念1.土地类型土地类型一般是指土地自然类型。由于土地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因此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2.综合性原则必须全面分析土地各个组成要素,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3.主导因素原则各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4.实用性原则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土地类型分类的方法1.发生法2.景观法3.参数法土地类型分类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定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应用。这是一个用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中,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为12个土地纲,然后在根据大中地貌类型的不同在土地纲内划分土地类,土地类内,再根据植被亚型或土壤亚类等续分为土地型。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一级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为划分的基本依据,二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点,覆盖度等因素。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印发,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2001年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002年1月1日试行,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但是对其中的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归并。2007年国家标准化的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2007年8月1日发布,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基本概念土地资源调查是运用测绘制图方法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调查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权属、空间分布、利用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状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现实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2.为土地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包括相同比例尺的不同内容的专题系列图。土地调查分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调查,其重点是按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考虑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还担负着为建立土地登记制度服务为目的,同时进行了土地权属界线的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土地质量性状指标是指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分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要素如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属性如地理交通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等。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土地构成要素与土地类型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区域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二是分析区域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揭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征、组合结构和动态演替规律。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准备资料、准备用品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指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最后成果1.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生产潜力图、土地适应性评价等。2.土地资源调查报告3.土地资源基础数据库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评价结果应应用于土地利用与管理过程。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土地评价应当是动态的。4.必须全面分析评价对象需要综合分析各个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5.必须直接应用于实践土地评价的目的1.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它的基础。2.服务于土地交易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3.服务于土地税收确定等级,根据等级制定税收政策和税收标准。4.服务于土地管理为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效果提供了评判标准。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根据评价方法和精确度程度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目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对象农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等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生产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潜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定级的过程。土地经济评价将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核算、土地经济分级等。土地资源的经济分级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等是将各城镇看作一个点,研究整个城镇在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从整体上反映城镇之间土地价值的地域差异。我国的城镇土地共分为10个等。城镇土地级是通过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活动程度和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揭示城镇内部各具体地块收益的差异,并据此划出土地级别,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2.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定级标准一般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制定,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1.继承性原则确保现势性和准确性2.综合性原则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3.主导因素原则突出主导因子的作用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实用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过程1.划分指标、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分等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盐渍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等等。2.编制“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值—农用地质量分值”记分规则表。3.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4.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5.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6.计算农用地综合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7.农用地等别划分与结果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基本概念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耕地、草地、可利用
本文标题:63土地资源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