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中国消费者未来发展的需要
LOGO中国消费者未来发展的需要班级:08级环艺一班姓名:乔靖学号:080180157指导老师:刘翔中国居民消费的现状中国居民的消费现状如何?这是各方面都很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次,做了以下分析。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居民消费总量同步走高,呈现“三高”态势。从相对份额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又呈现“三低”现象所谓“三低”,即消费率(最终消费与GDP的比率)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份额低、居民消费率低中国居民消费的城乡比较目前,我国已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这一趋势具有四大标志:笫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温饱经济转向小康型富裕型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享受型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作为拉动GDP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先是投资一马当先,后是净出口“黑马奔腾”,两者的表现颇引人注目。而消费作为三驾马车最稳定的一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不为人们所注意。事实上,近年来,消费对GDP的贡献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两波升势”与“三高三低”:居民消费总量的基本特点最终消费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两大部分,后者在最终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在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按支出法核算的GDP的构成来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最大,所以,考察消费总水平以居民消费为主要对象,才有较强的解释力。纵向考察我国居民消费总量(绝对量)指标,表现为“两波升势”,这两波升势分别为1992——1996年和2000——2004年两个时段(见表1)。前波升势跟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更多表现为名义上的增长,而第二波则是在通货紧缩经济背景下出现的真实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始自2002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居民消费总量实际上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年增幅均在3000多亿元,2004年更高达6300多亿元,居民消费总量增长呈现加快之势。2000——2004年五年间,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1978年为100)增幅分别为35.2、24.3、30、32.4和41.5个指数点位(见表2),远高于18个点位的平均增幅。中国居民消费的现状成因分析关于信贷消费的增长,结构偏向,地区差异的分析1信贷消费的快速增长原因;2信贷消费的地区差异原因关于购房热潮与房价飚升现象的分析1文化传统原因;2政策变化原因;3家庭结构变化原因关于教育支出占消费比例偏高这一情况的分析1教育支出偏高的内因与外因;2教育消费中两种不同的消费心态;3其他原因关于消费观念差异明显的分析1年龄原因;2教育水平原因;3外部经济与文化的冲击原因关于爆发性消费的分析1传统观念原因;2政府支持原因;3城市负荷过重原因年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15732.6亿元(见图1),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12%。1998年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高达326%,随着贷款余额的增长,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03年下降到47.5%。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了42.46%,是1998年的27.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的比重平均超过75%。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主要的是个人还款意识普遍高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非常低,只有0.5%。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时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12.35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9.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79.14%。信贷消费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同中国固有的消费思维相逆反的消费方式,而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信贷消费又是一种必然要出现且被接受的消费方式,这两者的矛盾在中国地区也就特别突出,信贷消费的接受程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思维的变化情况。而信贷消费资金的流向,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目前的经济热点。中国地区的消费信贷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消费信贷政策的规定,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主要限于该机构所在地,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消费信贷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明确表示,其消费信贷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截至2000年11月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建5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为192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61%,其它省市仅仅占39%。在消费信贷品种方面,地区差异也很大,西部有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当多的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关于这一点,除了观念势力(中国观念与西方观念各自的被接受度)在中国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教育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同样起着左右的作用。最能体现传统思想的一点,关于这一点,在之后的分析里会有详尽的论述。购房热潮就如上所说,购房贷款是中国信贷消费中比重最大的,也由此可见,购房在中国家庭消费的比重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消费者关于购房的消费观念通常中国的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会有相当大一笔储蓄,这笔储蓄的目的通常是用于购房,并且即使在短期内不购房,处于观望态度,中国的家庭也不会将这笔储蓄用于其他的方向,特别是不会用于日常的消费上。房子是生活的基础,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家庭的消费观念。中国的消费者对于住宅的观念一向是看重持有而非使用。目前的购房趋势调查显示:八成购房人买房用于自住,商品住宅购房对象趋于年轻化,二三十岁年轻人成为商品房购房主力,超七成的购房家庭年收入不到10万元。根据2004年第4季度北京市商品住宅购房对象购房需求抽样调查结果,这一季度,购房对象家庭年收入以10万元以下为主,占调查人数的75.2%;购房对象可支付月还款额在2000元/月以下的比例同样是75.2%。调查显示92.4%的购房人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信贷消费中购房贷款的比例占决定性优势。根据这一调查,在购房者中,改善性住房需求和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住房需求支撑了本市商品住宅购房需求,这部分需求所占比重为81.94%,而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需求仅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7.9%。因此,用于购房的储蓄款项,即使暂时不用于购房,也不会挪做他用,尤其不会用去做长期的投资或者购买性的消费,而相对中国的这一情况而言,在美国,政府强调租用者增加、持有者减少;德国商品住房的持有率保持在42%。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正在通过降低商品住房的持有率来缓解新建住宅的压力。对于固有住宅的热爱。,意为“消费者行为指数”。(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主办的一项关于中国城市消费者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的连续性调查,始于1995年。调查区域从最初的北京、上海、广州,发展到现在21个省会及主要城市。调查内容涉及消费者日常生活形态、媒介分析、住房、汽车、金融、保险饮食、购物场所、家电、通讯类产品、食品、饮料类产品等。样本量为每城市1000个左右。)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调查显示:近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实际支出和所占比例正在居民消费结构中不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个人的全年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平均是934.38元,在总的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4.35%。如此背景下,2004年的中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出现新变化。此前来自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的报告已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文化教育的支出15年来分别提高了4.4个和7.3个百分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分别达到12.6%和11.2%,成为城镇居民居食品之后第二位,农村居民居食品、居住之后第三位的主要支出。而本次调查进一步显示,城市居民储蓄目的中,“为了将来孩子上学用”在所有城市中都排在第二位,在近一半的城市,比例接近排在第一位的“以备意外的急用”。这既说明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也预示着教育消费市场的潜力无限。据新京报报道,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5年社会蓝皮书》。据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教育支出增高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有专家认为,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而与世界多数国家同时期时相比,世界多数其他国家在此时期,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由以上可见,人口庞大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地位的特殊性,这两点在教育消费上最早得到了体现。世纪后半叶出生的人群(其中大部分为前文所述“独生代”的成员)成为社会中上管理阶层的骨干,他们新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势。在经济全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情况下,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居住地域的人群当中,价值观念出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一是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们对成功者的价值判断呈现不同的理解,更要求自己把握命运,更加认同一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出现新的民族主义取向,他们生活在中国经济社会国际地位快速提高的时代,容易产生迅速改变现实格局的浮躁和激进情绪;三是注重消费的物质主义偏好明显,认为经济地位可以改变一切的看法相当普遍,老一辈的省吃俭用习惯已转变成新一代流行的超前消费;四是出现文化主流的年轻化,从服装时尚到流行歌曲,从电视、互联网到闲暇生活,从企业文化到社会观念,青年一代正在使主流文化出现年轻化趋势。以上这些消费观念的差异,在高端数码产品,私家车等等精神文化用品消费等方面表现的尤其显著。资料(1):笔记本消费群年轻化消费倾向明显(%)从大众消费市场情况看,购买笔记本电脑家庭年轻化倾向明显。15-24和25-34岁家庭群体占到预购家庭的66.8%,而购置台式电脑家庭成员在35岁以上的比例更高(见上图)。资料(2):购车族日益年轻化,汽车成为热门消费品《南方都市报》主办的“2003汽车消费倾向调查”历时一个月,调查对象为广东地区的报纸受众。该报随机从2万多封来信来邮中选取了1122份有效问卷作调查分析。以
本文标题:中国消费者未来发展的需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