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基础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常柳婉2013年10月19日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名简释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思想一二三四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1888年,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提纲》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作为其著作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名简释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思想一二三四写作背景1.理论背景1842年——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开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1843年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神秘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国家观,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1844年,《<黑格尔法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致卢格的信等,提出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明显地打着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论证方式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旧术语、旧形式、旧观点的烙印。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对费尔巴哈作了过高的评价,尚未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彻底划清界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则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的著作。写作背景2.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写作背景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软弱性反映到德国的哲学意识形态上来即表现为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黑格尔哲学极力为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辩护,后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都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名简释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思想一二三四主要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一条,这是提纲的总论,主要论述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条、第五条和第八条,主要论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和第九条,主要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第四部分:包括第十条和第十一条,主要论述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Ⅰ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三个基本观点主要内容(一)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活动”。(二)人与对象、现实、感性的关系。(三)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Ⅱ主要内容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四个基本观点主要内容(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离开实践谈论真理的标准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四)批判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内容Ⅲ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主要内容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主要内容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主要内容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主要内容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述三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一)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二)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消灭宗教的途径。(三)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主要内容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主要内容阐明新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1)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立脚点上的区别。(2)新唯物主义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的实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名简释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核心思想一二三四核心思想首先,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阐明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显而易见,贯穿《提纲》的中线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核心思想其次,马克思把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结论。最后,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领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注释“对象、现实、感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这些对象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物质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而人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感性的人的活动”或“人的感性动”:是指它是能为感觉所感知的活动,是诉诸感觉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注释当作实践去理解,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现实、感性本身就是实践活动,所以对它们要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是指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仅仅是生活中的琐碎事务,犹如犹太人的利己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比如,大吃大喝、酗酒纵欲、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琐碎的交往,就是商人的经商谋利活动。注释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费尔巴哈指出:“从意志和理智里面推导出自然,总之从精神里面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账不找掌柜的,等于处女不与男子交媾仅仅凭着圣灵生出救世主,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运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动山岳,用语言使瞎子复明。”(选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注释思维的“此岸性”和“彼岸性”等术语,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用语。康德把“自在之物”和现象分隔开来。“自在之物”亦称物自体、物自身。康德认为人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只能认识现象。人在认识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时间、空间)与知性范畴(实体性、因果性、可能性、必然性等)加以改造而成为现象,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在人的认识的彼岸。所以人的认识只具有此岸性,不具有彼岸性。康德的哲学是二元论、不可知论。注释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形成的一种为基督教的教义做论证、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宗教哲学。形成于9~11世纪,11~1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13世纪达到全盛,14世纪由于市民阶级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由于经院哲学在修道院或教会设立的学院中研究和讲授,故得此名。经院哲学把上帝和《圣经》作为研究对象,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点作为绝对真理,引经据典,探讨一些脱离实际的刁钻古怪的问题,如“什么使猪走上市场?手呢还是绳子呢?”所以后人把脱离实际、玩弄概念、钻牛角尖、从某些不变的教条出发进行空洞的逻辑推演和烦琐的论证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称为“经院习气”。人好的理性法律和政治制度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指18世纪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们所说的环境是指政治法律制度等社会环境。教育注释?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想象的宗教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俗世界。费尔巴哈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即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人类,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和希望创造了上帝。人类把自己的一切优秀品质加到了上帝的身上,把人类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并对上帝顶礼膜拜,百般顺从,因而应该把事情颠倒过来,把上帝的本质归还给人类,人不应该崇拜上帝,而应该崇拜自身。注释注释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盾去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底人的绝对本质,这就是人生存的目的。注释注释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感情”,就是指人的感情,宗教感情和人的感情在费尔巴哈看来是一样的,友谊和爱情是宗教感情,也是人的感情。他把宗教感情看作是不变的,人的感情也当然就是固定不变的了。费尔巴哈为了说明人的本质,就假想出一个能够代表人的本质的“人的个体”。这个“人的个体”不属于任何社会、任何阶级,这个“人”只具有友谊和爱情,只具有理性、意志和心等抽象的东西。这种人的本质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是没有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的。注释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民社会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相当于后来形成的经济基础概念。狭义的市民社会特指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即“真正的市民社会”(如需了解出处请详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标题: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基础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