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专题2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二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知识体系建构真题考向引航真题回眸考向一地球自转规律1.(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图”。读图,回答(1)~(2)题。(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丙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北半球,又由于12月22日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故甲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乙、丁两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位于南半球,又由于6月22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丁地,故乙地的纬度低于丁地。乙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乙地的纬度比丙地低。丁地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比甲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故丁地的纬度高于丙地、低于甲地。因此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乙、丙、丁、甲,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递减,故第(1)题选B。根据前面关于四地所在半球和纬度高低的分析可知,第(2)题选D。答案(1)B(2)D考向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影响2.(2010·浙江文综)读下图,某经线上有一点M,虚线为过M点地面垂直线,L1、L2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是()A.3°N~3°SB.6°N~17.5°NC.3°N~17.5°N或3°S~17.5°SD.17.5°S~23.5°S或17.5°N~23.5°N解析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包含着α、β之差等于0°的情况,当α、β之差等于0°时,推出α=β,说明此时M点位于赤道。可见,当角α、β之差小于6°时M点的纬度范围一定包含着赤道,比较四个选项,只有A项的3°N~3°S包含着赤道,故选A。答案A考向三地球运动意义的实践运用3.(2010·安徽文综)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右图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程为96m。完成(1)~(2)题。(1)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A.二层西部B.四层东部C.五层西部D.七层东部(2)此后一个月内()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B.广东省进入雨季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D.云南省昼短夜长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当南侧的甲楼阴影恰好遮住北侧的乙楼三层中部时,应为当地的正午12时(地方时),即太阳位于当地正南方向。隔25小时再次观测,说明观测时间为第二天的13时,此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南稍偏西的位置,故甲楼的阴影朝向东北方向,遮住的应是乙楼东部位置,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一天观测时为正午12时,甲楼的阴影在一天中最短,第二天观测时为13时,甲楼的阴影比第一天稍长些,故阴影遮住的乙楼楼层应比第一天稍多些,因此本题选B而不选D。值得注意的是,试题材料中所给的GPS测得的数据是无效信息,不要受其影响误入歧途。第(2)题,根据题意可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11月22日~23日观测房屋采光现象的,此后一个月时间推移到12月22~23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法国不可能进入冷饮畅销期,同样,位于北半球的广东省也不可能进入雨季,位于北半球的云南省处在昼短夜长时期;此时南半球为夏季,澳大利亚的冬小麦处在收获期,其播种时间应为当地的秋季。答案(1)B(2)D考向四光照图的判读4.(2010·大纲全国文综Ⅰ)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下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3)题。(1)S地的纬度()A.与M地相同B.介于M、N两地之间C.高于N地D.低于M地解析由图可知从空中R点看到纬线m呈直线,故R应位于纬线m所在平面;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S即R与地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纬度低于M地。答案D(2)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A.S地的白昼比N地长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D.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解析在N地看见日落说明N位于昏线上,又据指向标知上侧为北,则可推出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故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A选项:S地白昼比N地短。B选项:加利福尼州此时炎热少雨,火险等级高。C选项:巴西东南部此时为冬季,正值干季。D选项:长江口附近由于淡水注入量大(汛期),盐度较低。B(3)若R点沿直线RS()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解析R点位于纬线m所在平面,S点纬度低于m,当R点沿RS上升时R脱离了m所在平面,故此时所看到的m为向南突出的曲线,即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曲线,选C。C命题预测本讲内容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考查地方时、区时、日界线、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变化及四季的变化等主干知识;从命题形式看,多以选择题方式出题,并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结合时事新闻,考查地方时、区时和时区的计算以及季节的判断;(2)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光照图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计算;(3)结合经纬网图,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注重考查地理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的整合,如光照图的变式图、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等。高频考点突破核心点一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轴的空间位置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真正周期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1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周期其他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地球自转360°59′)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大约为15°/小时平均角速度为1°/天速度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在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7月初)速度较慢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一天24小时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白天气温不至于太热,夜晚气温不至于太冷,适宜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2)同一时刻,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3)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预测演练】1.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四点表示公转轨道上的二至日和近、远日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到丙,地球公转速度加快B.丙到丁,太阳直射点向南移C.丁到甲,地球自转线速度不断变大D.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甲公转一周再次回到甲处所用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解析结合地球运动规律和图示提供的四点分布状况,可以判断甲、乙、丙、丁四点分别是夏至日、远日点、冬至日、近日点,结合公转规律可以得出结论。D核心点二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在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从赤道或者南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最大值和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一次最小值。赤道上,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两次最小值。(3)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南、北极点是23°26′。(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①确定地方时。正午时,当地地方时是12点。②确定房屋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朝北。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总是背向太阳。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⑤计算楼距。一般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地区楼距较大。⑥计算热水器最佳安装角度。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光热多,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高;在阴坡相反。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1)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值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如下图中的图甲)。(2)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上图中的图乙)。(3)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如右图所示,当太阳直射在60°W,15°S时,全球范围此时太阳高度的分布。【预测演练】2.(2010·浙江五校)下图中图甲表示“在30°N同一高度竖立的物体在冬至日的正午影长随坡度的变化图”,图乙为“该地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图甲图乙(1)形成日影的物体高度约为()A.2tg64.5°B.2ctg36.5°C.2tg36.5°D.2ctg64.5°(2)A点的地形为()A.缓坡B.陡坡C.陡崖D.鞍部(3)A点可能位于乙图中的()A.a处B.b处C.c处D.d处解析第(1)题,30°N平地上,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5°,平地上物体的影长为2米,所以物体高约2tg36.5°。第(2)题,如下图:显然A处坡面较陡,若在陡崖处,影子将与竖立物体等长,缓坡处,影子将比竖立物体长很多。第(3)题,A点位于向阳坡的陡坡处,其影子才比平地处短很多,而图中a、c、d三处,受坡向的影响,影子比平地处都要长。答案(1)C(2)B(3)B核心点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判断1.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大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无关。3.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同,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5.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6.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预测演练】3.下图是“极昼天数随某地理要素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1)图中的某地理要素为()A.春分到秋分B.冬至到夏至C.纬度66°34′~90°D.纬度70°~90°(2)图中①②两条线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自转速度的变化C.公转速度的变化D.地势高低的不同解析第(1)题,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出结论。第(2)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应明白两条线的含义,它是反映了南北极圈内极昼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当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本文标题:专题2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8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