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禅与EQ情绪的自我管理
1禅与EQ情绪的自我管理忍耐一个人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忍耐是最重要的基础。而这种忍耐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渐进的。讲到忍耐的修行,我很喜欢以前少林寺的修行方法。少林寺在山上,山上没有水,所以要到山下去挑水,到少林寺学功夫先要学挑水三年。刚开始挑水的时候,从山下挑到山上,都是一路气喘如牛、汗如雨下,而且从山下挑到山上,一路上水桶晃来晃去的,一桶满满的水往往挑到山上时只剩下半桶!但是经过三年的磨练,小和尚可以从山下挑到山上,一口气不喘、一滴汗不流、桶里的水一滴不漏,这就是真功夫,功夫是渐进的!修行绝对没有什么一蹴可及的!问题是现代是「麦当劳速食」时代。人人开悟都想像麦当劳文化一样,「请你告诉我,有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马上可以开悟?」开悟怎么会是这样呢?开悟一定是累积了很多的小悟,到最后,「啊!原来如此!」譬如看别人打拳打得很好,要学他们的花招,我想两三天大概就可以学个样子了,可是他们在打拳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有风、都有感觉、都有气在动,这那里是两、三天就可以做得出来的?所以佛法的修行也一样,需要耐力,用世间法来讲,对时间的忍耐特别重要。我在高中的时候读过钱穆先生的一篇文章,非常感动并受到启发。他说他到长安(古时候的长安现在叫西安),去参访佛教的古老寺庙,他在一座大寺庙前,看到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大松树,一棵很高很直很粗壮,另外一棵松树已经倒了,他看到一位小沙弥在那棵倒下的大松树旁种夹竹桃,夹竹桃是今年种明年就可以开花的植物。钱先生很感慨,他说想当年这座寺庙的开山大师在盖这座大雄宝殿时,他不种两棵夹竹桃,而是种两棵松树,松树要经过三~五百年的时间,才能够长得大到可以跟大雄宝殿相衬!换句话说,当年开山的师父在盖大雄宝殿的时候,他已经想到这个寺庙三~五百年后的法运,及三~五百年后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小沙弥种的是夹竹桃,也就是现在的住持师父,看到的大概只是明年的光景!有的人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人生,只看到眼前的功、名、利、禄,他不求人生长远的经营。我们学佛的人心中想要的,就像种松树一样,我们心中不只是三~五百年,而是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是用三大阿僧祇劫来经营我们的生命。我有个朋友很喜欢算命,也不晓得他那里来的灵感,跑去山上找一间很好的别墅,准备在那里用功一年,希望能够开悟。我告诉他说:「你要用功,起码要三年!」他回答说:「要浪费那么2多时间干什么?」这就是现代人的毛病啊!只注意到效率、注重效果,却不知道很多东西的品质不是用效率可以得到的,我们要经营生命,那里是一年就可以把它完成的?佛教讲的「菩萨道」真是了不起,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来经营自己的生命、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来壮大自己的生命!他的世界不是一个众生、两个众生,不是一个小千世界、或一个中千世界或一个大千世界,而是无量劫、无数的世界、无数的众生!你看《普贤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怎么来表达他经营生命的理念──乃至众生皆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这个愿才尽!问题是众生无有尽、众生业无有尽、众生烦恼也无有尽呀!所以我这个愿也是无穷尽的啊!用这样一个无穷尽的悲愿,在无穷尽的时空当中来经营自己的生命,这个就是菩萨的精神!而这个精神的基础就是你的忍耐!所以我们学佛要从小事耐烦做起,我们现在讲EQ,也是要从小事耐烦做起。我亲近的善知识之一,越南的一行禅师,我看他的书最受启发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小时候在越南出家从小沙弥做起,每天都在洗碗,几百个人的大寺庙,每天洗碗也是一件大事。他想我出家是来修行的,怎么变成是在洗碗呢?他认为洗碗和修行是两件事情。有一次在佛诞浴佛节的时候一行禅师看到浴佛,那天晚上在洗碗的时候动了一个念头,他想如果这个碗就是一尊佛,那我现在洗碗就变成了浴佛,他突然发现洗碗是一件非常神圣并且是非常美妙的事情!如果你不曾洗碗,你就体会不到我现在讲的洗碗的内涵。我读到一行禅师这段话之后,就下决心回家要洗碗,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不用功参,心没有放在洗碗这件事情上面,就会一边洗碗一边想:「哼!如果不是要洗碗,我就可以看连续剧!」当你把心放在洗碗上面的时候,「洗碗」本身,事实上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耐烦」这个地方去体会,就能明白六波罗密中的安忍波罗密,跟我现在所用的「耐烦」、跟我现在讲EQ的第一个核心的PRACTICE,就是所谓的耐力,都是相通的!一个人有多大的耐烦,就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少个不耐烦,就有多少的福报会流失!以师徒关系来讲,若师父多交待几件事时你就不耐烦,这样你将会失去这位师父;同样的道理,师父若对徒弟不好的习惯不耐烦,师父也将失去这个徒弟;我们若对自己周围的某一个人不耐烦,这样我们马上就失去那个人。所以我们的福报从那里来?从耐烦中来!因此要提升一个人的EQ,我认为要从耐烦和忍耐中做起。从小孩吃两颗糖的实验当中,为什么小孩子只是沉不住气吃了糖果,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功课、影响到他们的领导能力呢?我认为这当中和耐性很有关系。我们在做算数和代数的时候,算来算去的很麻烦,把算数算好要不要耐性啊?学什么东西都要耐性,成就任何事情都要耐性。菩萨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来经营生命,不耐烦行吗?佛教讲这个「忍」是很高的,3佛教讲的忍,除了要对现实忍耐,对天气忍耐、对事情忍耐、对众生找你麻烦的忍耐之外,还讲「法忍」,法忍就是对法及对真理的忍耐。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有很多都是利用人类的贪瞋癡而建设起来的。譬如我们从小在学校里,遇到考试时,老师就发表说今天考试第一名是谁、第二名是谁、第三名是谁;当然每一个小朋友都希望得第一名。我要得第一名就是发展贪瞋癡慢疑里面的慢,慢就是你的优越感。我们在推行佛行事业的时候,如果过度去用这些手段是很危险的。这会影响我们学习佛法的本质,当然佛法也有世界悉檀,一种随顺世俗而建立方便善巧的方法,但是用得太多就有问题。当事情来的时候我们要面面俱到,但是要注意和反省的是,很多的文明里面都在鼓舞你的贪瞋癡,譬如电视广告,所有的广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激发你的贪,怕广告没达到刺激你的购买慾。购买慾就是一种贪!所以学习佛法就是要从这个地方随时去反省。我们周遭的环境,事实上都是把我们推向更多的贪瞋癡慢疑,而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从这些贪瞋癡慢疑里把自己的心收回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法忍!对法的忍耐、对真理的忍耐!有很多人并不喜欢真理,民国初年一位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说:「天下有两种真理,一种真理是可爱而不可信,一种真理是可信而不可爱」。佛讲的大部份是可信而不可爱,为什么?因为佛要我们不要贪瞋癡,可是现代文明却在鼓励你贪瞋癡、在滋养你的贪瞋癡!所以对这种可信而不可爱的道理,你也要忍!佛经讲「众生如果能够不疑、不怖、不畏、不退,是有大善根的人,必得诸佛所护念。」这多么难啊!可是这个时候你需要法忍,这是考验你的忍耐。由于时间关系无法细谈法忍,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把法忍做一些延伸,这个「忍」可以应用到很多修行的过程。譬如有一次我去参访杨州高旻寺,才知道一个历史典故。我们知道杨州高旻寺是中国近代禅宗一个很好的修行道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皇帝从北京顺着运河南下,到了杨州,运河中央有个岛,而高旻寺就建在岛上。运河到了这里分成两个水道,然后再会合。乾隆皇帝在高旻寺住了几天,很喜欢高旻寺的道风,可是有一点使他受不了,因为船经过高旻寺的时候,为了怕被对方的船撞到,就敲锣打鼓的警告对方,乾隆皇帝觉得这么好的一个禅宗修行道场,却被船只敲锣打鼓的声音干扰,这样太影响修行人修行,于是他回北京后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河道封掉一边,以后船到这里就不许再敲锣打鼓,免得影响修行人,「宁动千江水,勿动道人心」,不准再吵。高旻寺的师父们坐禅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啊!为什么?本来敲锣打鼓的时候念头是清清楚楚的,这个心并没跟着敲锣打鼓的声音跑,这是一种借境练心啊!用后来在高旻寺开悟的来果禅师的话来讲,他说修行人最忌讳的就是「喜静厌喧」,喜欢安静,不喜欢喧闹4的声音。但是高旻寺的禅风不是这样,嘿!你吵归吵,我心不动!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个禅宗的门外汉!他体会不到这一点,他是一番好心,希望庙里的师父少一点干扰,但是他不懂得用功的要领就在于来果禅师讲的──修行人要体会「静喧不动」啊!外境安静我是这个样子,喧闹我也是这个样子,这个心是不动的,真正修行的要领就是在这里,这就是忍。就是我们在用功的过程中,遇到干扰、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忍。如果这个地方安静,就能够用得上功;这个地方不安静,就用不上功,那你就太容易破功了!对不对?你给自己太多机会破功。所以如何在用功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法忍的层面很高,回到世俗的层面来讲,我觉得对人际关系挫折的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要衡量一个人的情绪自我管理的成熟度,我们看他处理人际关系挫折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太经不起挫折,表示你的人格成熟度很低;人格比较成熟的人,通常对人际关系的挫折有比较大的忍耐力,尤其是做一个领导者。有时候我觉得做一个寺庙的方丈或当家师父很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忍受很多的人与事。要领众的人,对人的忍耐很重要,有时候你对他非常好,他也误会,还在背后讲你坏话或种种的,但是做为领导者,你要忍受这些挫折,真的不容易呀!我们看三皈依里的「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个统理大众的「统理」两个字,你不要望文生义,「统理」就是协调,跟大众生活在一起时你能够协调,真的不容易啊!佛教讲「众生」这两个字时,一般人都望文生义,认为「众生」是众者多也,众生就是芸芸众多的生命,其实不是!在魏晋时代古人把「五蕴」翻成「五众」,所以众生的意思是「五蕴相续所生」,也就是「五众相续所生」。后来玄奘大师把「众生」翻译成「蕴相续」,就是「五蕴和合相续所生」,这才是众生真正的意思!所以当我们谈到「众生」时,不要忘记什么叫众生?众生者「五蕴和合相续所生」,换句话说,众生者是「五毒所生」哪!来到世间五蕴和合的众生,都是带着贪瞋癡慢疑。什么叫「度众生」?度众生就是跟五毒相处,好像到蛇窟里面、到虎笼里面要去度那些老虎、度那些蛇一样。问题在那里?问题是我们自己也是虎,也是蛇!所以娑婆世界按照阿弥陀佛的话来说,我们是在一个五浊恶世中,在这个当中,你不耐烦,行吗?你不耐浊,行吗?不行!所以,对于忍耐,我觉得讲EQ、讲忍耐和佛法的安忍来讲,它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不论是佛法或是世间法,我觉得这个「忍」是我们整个功夫的基础!现代的EQ在我们学佛当中非常重要。禅宗达磨祖师在《略辨大乘入道》中有几段话,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为什么「忍」在我们修行上,和在EQ的提升上是这么重要!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5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原作「及」)。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闇,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原作「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原误作「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度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中国禅宗史》p.9~p.10)「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修行的路径当然很多,但就本质上来讲,有两个方向可入,一是从理上切入,二
本文标题:禅与EQ情绪的自我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9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