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日本企业的DNA作者姓名:鹿洪蕾(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117)[摘要]:二战后的60多年来,日本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百年企业数目世界第一,而且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在世界上稳健地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促使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的因素众多,但是一个民族企业的兴起,必然有很多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引领着日本和日本企业走上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伴随着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M.Tichy提出的“企业DNA理论”的完善和成熟,本文试图通过引用该理论,研究日本企业深层的特质和品质,从而为日本企业的迅速发展找到真正原由。[关键词]:日本企业DNA文化质量改善意识一、日本企业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然而,日本在战后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均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6%,出口商品的价值比进口商品的价值多750亿美元,投资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等于美国的两倍。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集成电路,由1973年的6.27亿日元猛增到723.61亿日元,1976年,日本向美国倾销彩电达300万台,1981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创历史最高记录,日本一个接一个地控制了世界工业技术领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季军,领军力量是什么?是日本企业,日本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企业异军突起,主要靠什么?靠的是日本多年来深植于与民族体内,深植于企业体内长久不变并且时时刻刻指导企业行为的内核。这个内核,就像企业的DNA,虽然难以显现,但是无声无息地引领者日本的企业一路向前。二、“企业DNA理论”概述“企业DNA”最早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M.Tichy提出[1]。企业DNA也就是企业基因密码,企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也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企业DNA的价值在于把企业的发展视作是一个生命体的成长,因此能更清晰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本质。到目前为止,有关企业DNA的研究中有六种模型被学者广泛接受[2],其分别是Tichy模型、Baskin模型、高哈特和凯利的企业蜕变理论、周晖模型、Neilson模型以及Aurick模型。这些学者从2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DNA的概念,并对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分析企业DNA时,要首先认清什么是企业的DNA。加里.尼尔森等学者认为“正如生命体的DNA是由四种核苷酸分子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一样,企业DNA也有四个基本要素:决策权、组织架构、信息传导和激励机制。”这些基本要素通过无数种组织方法形成企业的独特性,战略、创新、执行力、企业转型等焦点问题,无一不是深深地植根于企业本身的特性之中。企业基因分为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在利用企业DNA分析企业核心能力时,要认清自己在哪一个或哪几个基因片段上占有优势并凸显该基因片段使之成为显性基因。显性基因就是企业的一个或多个DNA片段组合方式,与一般DNA的不同在于突出表现了企业特征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可能有相同的DNA但会具有不同的显性基因,所以在外部表现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显性基因可以外放出能量,并逐渐影响与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正是由于决定企业外部性状的显性基因不尽相同,企业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三、日本企业DNA的组成(一)日本企业的文化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特性就决定企业文化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企业文化功能就是企业文化性能与作用,若企业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特性,它就会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反之,就具有阻碍企业发展的作用。如下图[3]企业文化的特性具有三性:一是价值取向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人在对待自己、他人、对待企业事物上;二是人文关怀性,对人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引导和培育;三是文化可塑性,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不断采用新的观念,不断充实和改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四是差异化的个性,企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具有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日本企业文化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本文认为,日本企业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经营模式和价值观。31、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终身房佣制这个制度起源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该制度并非是我们所说的“铁饭碗”,只是劳资双方的一利,不成文的默契,在日本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关于顾主必须承担雇工终身雇佣的义务的规定。终身雇佣制的主要依托是股票分布:相互持股是劳资双方相互保险的机制;职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日本企业中有一种“持股会”组织,职工持股比例虽然很小,根本参加不了企业的重要决策,但也不失为加强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法;领薪者担任要职也是个重要因索。年功序列制这是指职工的工资每隔一定的期间提高一次,职位也每隔一定的期间晋升一次的惯例。年功序列制是终身雇佣制为前提的,也是终身雇佣制的配套一工程。年功序列制的工资体系有两个特点:体现一种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借贷关系;岗位工资比重大,各种补助名口繁多。企业内工会日本企业内工会可能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工会。工会的领导者和中层管理人员关系密切,公司工会加强了日本人力资源系统,并帮助公司避免了许多西方的劳工问题”’“它是一个矛盾的符合体:一方面它某种程度地代表职工同资方的交涉,争取自己的权利;另一力一面,它跟资方合作,保证企业生产。如果说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是资方对职工长期投资的话,那么,职工自愿选择“企业内工会”,则是自觉不自觉地对这种投资的回报。2、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企业人格化的命题。日本企业文化所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人而不是物。日本的企业文化正是体现了“经营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日本文化的特质是重视义理人情、和睦敬爱。因此,日本式经营的共同点就是日本企业文化的共性方面,即为员工对公司(企业)的忠诚和集体主义;强调效率和经营尤其是销售。(二)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日本产品质量好,于当今世界有口皆碑。但是,日本产品质量也有过不光彩的历史,也经过了一个狠抓产品质量的过程。战后初期,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几乎与“劣质品”是同一名词。“MadeinJapan”——“日本制造”往往意味着“质量差的便宜物”,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4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关于日本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加以诠释:其一,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考虑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法律先行防范于未然,这是日本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日本系统的质量法规建设最早是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政府为推动全面质量管理,1957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产业合理化运动”,其中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与产业结构调整并重的高度,提出奉行贸易立国的日本,与贸易振兴政策同等重要的,是拓宽企业的新视野,实行积极的合理化政策。他们认为,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使国内企业提高生产率,因此,生产技术的进步、设备的现代化、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企业内部合理化的问题,成为当时日本政府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其二,完善扶持政策,标本兼治抓监管。日本的产业结构中,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日本政府为使中小企业质量上台阶,保证大企业最终组装生产线上的每一个零配件的优质率,对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助成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专门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金融政策和组织化政策,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等各种问题。其三,企业与民众在遵章守法意识上的自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世界上在研究日本何以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黑马”的时候,除了国家严厉的法律法规5制约,除了通商产业省产业政策的约束,我们寻根究源,发现还有一点更为至关重要,这就是企业、民众对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的自觉态度。(三)日本企业的“改善意识”[4]“改善”(kaizen)一词,在日文里,意旨持续不断地改进。自从1986年今井正明出版《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后,该词已被公认是一种主要的管理观念。1993年版的Nershorteroxford英文词典,收录了“kaizen”(改善)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用以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人员效率。”在日本企业里,改善的概念在管理人员和工人心中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以至于他们都意识不到他们竟在想着它”。它实际上已经化为日本企业每个人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通常是没有戏剧性变化效果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小改变效果。改善方式是低成本和低风险的方式,它能确保企业阶梯性的持续进步,长期而言,将产生巨大的累计效果。改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它重视和期待每个职员的参与,“改善”观念认为每个职员都有改善工作的能力。“改善”兼顾过程与结果,所谓重视过程就是重视努力,管理人员应建立一个能奖励职员努力工作的管理制度。“改善’,方法的引进,需要高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员的共同努力。四总结本文认为,日本企业的DNA(即日本企业的内核)主要有以上提到的三部分:日本企业的文化、全面质量管理、“改善意识”组成。当然,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此,还包括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日本企业的创新意识等等。但是本文提出的三点内容,笔者认为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重要的三点。这三点内容是日本和日本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中摸索,挫折中学习的成果,并且已经在日本人和日本企业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这三方面品质的支撑下,日本企业也的确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不朽的成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业的优秀品质还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值得企业家们深入学习。6【参考文献】1、TichyNoelM.,ShermanStraford.Con-trolYourDestinyorSomeoneElseWill[M].NewYorkHarperBusiness,19932、李贤柏企业DNA模型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93、汤涛日本企业文化研究初探中国之网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44美詹姆斯·迈天大转变李东贤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东北师范大学鹿洪蕾1991年9月26日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联系电话:13086876589地址: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商学院邮编:130117邮箱:lisa_900626@126.com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本文标题:日本企业的DN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