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讲人:吕卫峰组员:韩亚男史孟丹陈科理宋晨中国远征军1941--1945著名指挥官•孙立人•杜聿明•史迪威•卫立煌•罗卓英•廖耀湘•戴安澜•宋希濂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至8月)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继任)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中国远征军第二路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总指挥史迪威副总指挥郑洞国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兼任,孙立人继任)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李鸿继任)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廖耀湘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孙立人•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击败日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杜聿明•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廖耀湘•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后,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遭到打击,于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戴安澜•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域外死忠第一人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要讲远征军的故事,一切要从一条路说起。这条路,可是抗战时期,外界给中国输血的血管啊,而这条路也真的是用鲜血铺成,是用鲜血来捍卫的!滇缅公路——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于1937年同英国政府协定共同修筑,这是继开凿巴拿马运河后,人类创造的又一奇迹。今昔对比滇缅公路“二十四拐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在腊戍与铁路衔接,直通缅甸最重要的港口仰光。如果滇缅公路被切断,当时中国国内战略物资的总储备最多只能撑三个月。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驼峰C53坠机寻踪》美国老飞行员汉克斯)中国远征军的组建英国:保住印度的关键在于保住缅甸美国:用中国的抗战拖住日军“如果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得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甚至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罗斯福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举行东亚军事会议,缔结《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根据这次协定,中国由第5军、第6君、第66军十万人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王牌部队,唯一的机械化军此次派出之部队为中国军队之精锐,其胜败之机,不但足以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而且足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蒋介石中缅印(CBI)的成立为了有效地协调各国军队统一抗日,在华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越南从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为中缅印战区(CBI),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美国少将约瑟夫史迪威任中缅印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远征军简介第一阶段1941.12—1942.8中国远征军第二阶段1942.8—1945.6从印度方向反攻的中国驻印军1943.3—1945.3从云南方向反攻的中国远征军主要战役•1942年•同古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缅北大撤退•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光复腾冲•松山战役•龙陵战役•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仁安羌大捷•仁安羌之战:1942年4月11日-19日•地点:缅甸仁安羌•结果:盟军获胜•参战方:中国英国日本•指挥官:孙立人JohnHenryAnsticeJamesBruceScott桜井省三•兵力:中方1121人日军约3000人•伤亡:中方522人英军不详日军1000余人•1942年4月14日军左翼的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战术,派二一五和二一四联队占领拼墙河南北两岸阵地,将英缅军第一师全部和战车第七旅一部后路切断,包围于拼墙河南的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又无水源,陷于绝境。4月15日深夜英缅军总司令官亚历山大元帅向中国远征军求援。4月16日晚孙立人率本师刘放吾一一三团往援。于18日凌晨赶到仁安羌,立刻发起攻击,至中午攻占拼墙河以北所有阵地。18日夜,一一三团第一第二营从渡口以东一英里处偷渡拼墙河,19日凌晨5时突然向日军侧翼发起攻击,同时第三营于正面渡口强渡拼墙河。日军三十三师团不愧日军精锐,射击准确,逆袭果断,然一一三团激战至下午六时,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落瓦底江溃退。到20日全部残敌肃清。此次战斗救出英军7千余人,并夺回被俘记者教士约5百人。一一三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代价,战死三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亡近半。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一个团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绩。美国小罗斯福总统亦授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孙立人兵败野人山1942年4月25日,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和杜聿明举行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这一次,中美英三方终于难得的达成了一致意见——全面撤退。一场轰轰烈烈的远征军事行动就这样变成了一次仓皇的大撤退。杜聿明带领着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穿越整个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无人区最终到达印度的雷多小镇,历时114天,最初的一万五千人到达印度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人,死亡率高达86%,平均每天死亡131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这是众多远征军撤退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条路线。第一次远征结果•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右图为远征军被迫转入丛林部队番号入缅人数死亡人数第五军4200021100第六军3000017600第六十六军3100016780合计10300056480第二次远征结果•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收复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下图为驻印军在空军支援下向缅北挺进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能忘却的回忆•腾冲国殇墓园198师纪念碑•树干后是唯一一块幸存下来的墓碑。其余是仿照它而重修的•国殇墓园是中国大陆境内唯一一处纪念中国国民党阵亡将士的墓园•夜幕下的国殇烈士陵园远征军老兵走出野人山的唯一女兵远征军新22师野战医院护士刘桂英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中国远征军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9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