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已添加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章艺术接受•第一节艺术接受的主体•第二节艺术接受的特征艺术接受•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而展开的积极能动的审美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与物质生产遵循着共同的规律,那么,艺术接受则从属于艺术消费。但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并不等同,艺术接受被严格限定于精神活动范围,艺术消费则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两重性。•艺术活动是由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接受三大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艺术接受乃是终极环节。在其现实性上,艺术接受将艺术活动引向完成;在其潜在意义上,艺术接受为艺术活动提供了观念与动机的起点。艺术接受贯穿于艺术活动的所有环节,在整个艺术活动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节艺术接受的主体•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二)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一)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构成因素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接受主体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综合构成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人生阅历审美鉴赏力•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美鉴赏力是艺术鉴赏主体顺利开展艺术鉴赏活动的首要条件,据此构成艺术接受主体的基本主观条件。缺乏了审美鉴赏力,艺术鉴赏就无法展开,艺术接受的进程就丧失了起点。艺术素养•所谓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特别是对具体艺术门类的认知和修养。艺术素养的深浅决定着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艺术接受的层次和质量。艺术素养以艺术感受力为前提,以艺术知识为内容,以艺术判断力为旨归,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依靠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对艺术知识的吸收、学习而综合形成的主体能力。文化修养•所谓文化修养,是指人们基于对某些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研究和掌握而提炼出的见识和升华出的智慧,是在学习人文、社会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艺术素养,但不限于艺术素养。对艺术接受主体来说,一般须不同程度地具备文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乃至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虽然不必面面俱到。人生阅历•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二)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东晋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所谓“迁想妙得”,讲的也是艺术想象。这意味着,艺术想象是人的心灵运用感性材料建构审美意象的过程,来源于想象力的发挥。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自我表现论者认为,艺术创作是情感宣泄的活动,原因是心有郁结而不得通其道。情感宣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机,但不是唯一的动机,艺术创作还起于交流的愿望。艺术创作需要寻求理解,而宣泄却不必。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同时起于交流的冲动,这使它获得了语言的意义。(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的。第二节艺术接受的特征•一、体验性•二、过程性•三、异同性•四、再创造性艺术接受的特征•艺术接受的特征,是通过体验性、过程性、异同性、再创造性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它们相互联系,紧密互动,共同显示出艺术接受活动的性质。一、体验性•艺术接受的体验性,指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所谓体验,顾名思义,就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具体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人或事物进行直接感受、了解和把握的图景化的思维活动。体验是一种具有在场性和情境性的生命历程,既能回味,又有所预感。审美体验,就是能够导向美的领悟的体验活动。它兼具一般体验活动的在场性、直接性、情境性、情感性、领悟性、可回味性等特点,也独具审美性的特点。但是,情感性在其中占了特殊的位置。可以说,体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二、过程性•(一)艺术鉴赏的过程1.审美注意2.审美期待3.审美感知4.审美体验5.审美理解•(二)艺术鉴赏过程的整体性1.审美注意•欣赏艺术作品时,是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的。当这种心理功能开始发挥作用时,审美注意就产生了。它能够把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带领到艺术鉴赏的心理状态之中。2.审美期待•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期待的深度、广度和水平的高低,是由鉴赏者的综合素质或者说“前理解”所决定的,其结果便形成了“期待视野”。每个鉴赏者总是从自己特定的“前理解”和期待视野出发,进入鉴赏过程的。期待视野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鉴赏角度,形成不同的理解,赋予作品不同的意义。3.审美感知•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4.审美体验•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作品的意义。5.审美理解•艺术作品不仅是感知的对象,也是理解的对象。其实,在艺术鉴赏中,审美理解早在感知阶段,便依靠审美直觉开始进行了。因为审美直觉———或者说审美判断力———是一种感觉力与知解力协调的活动。以此为起点,审美理解广泛地伴随着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渗透于艺术鉴赏的所有活动环节,就正如情感始终渗透于艺术鉴赏的全部进程一样。一边是感受,一边是理解,才是艺术鉴赏的真实状态。三、异同性•艺术接受的异同性,是指艺术接受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艺术接受的共同性是指所有艺术接受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分享着共同的特点;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是指因主体、对象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艺术接受呈现出差异性。关于艺术接受的共同性,我们已经讨论甚多,前文谈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就其共同性而言的。在此只有差异性留待我们讨论了。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二,相异群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三,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其四,不同作品的接受差异性。时代差异性今天人们观看凡·高的作品和凡·高在世时所得到的评判就很不一样;油画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看一幅油画作品时,可能觉得它“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与我们今天的感觉迥异其趣。(唐)阎立本《步辇图》(中国画)(局部)四、再创造性•艺术接受具有再创造性,表明艺术接受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活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具有能动性的再创造活动。所谓再创造,是指艺术接受者在艺术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经验、生活阅历等,发挥想象,丰富或提炼艺术形象、生成艺术意义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再创造是一种二度创作,它一方面是对艺术作品本身价值的超越,另一方面又受到艺术作品的限定。(古希腊)《断臂的维纳斯》(雕塑)思考题•1.马克思认为人脑掌握世界有哪几种基本方式?试列举并简要阐述。•2.什么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3.“审美无利害”说是怎样形成的?•4.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如何理解这段话?•5.20世纪艺术理论有哪些新的变化?•6.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资源?•7.什么是“期待视野”?•8.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
本文标题: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已添加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9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