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东传统殡葬风俗广东传统殡葬风俗小议[原创]风雨梧桐影发表在异度空间华声论坛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必经,但基于传统的习惯,人们对死亡和与死亡相关的所有东西,都讳莫如深,一直以来,死亡,就成了一种传统的禁忌,被彰显得越来越恐怖,越来越神秘。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大门前有一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一直以为是来自圣经上的,今日查资料,来源竟然是一佛教偈子:“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佛教的偈子,用在天主教的墓地上,是否有意去印证天下大同,死亡是万物共同归宿的道理?当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去直面死亡的时候,却发现原来人类的死亡,并不单单是一个自然人死亡的单纯的生物过程,一个人从死亡到入土为安,期间渗入了太多社会和民族文化的传统因素,几乎每一个民族的殡葬风俗都是独特的,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特色。日前在一本《广东风俗大全》的书里发现了一张《明清广东民俗群落分布》的彩图,里面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广东汉族及少数民族人们的风俗习惯,其中就有提及到不同地方不同的殡葬方式,譬如很早以前,粤北山区的悬棺葬,东莞的过洋乐和水面葬,客家地区的二次葬等,让人对广东这个不大的地方能有如此多不同的殡葬风俗感到很惊讶!让我们再仔细看看,在广东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殡葬风俗。广府殡葬风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国人崇尚儒家的忠孝节义,认为一个人最后的归宿最好的应该是儿孙满堂,寿终正寝,所以到现在,对一个人最狠毒的诅咒莫过于“断子绝孙,不得好死”,至于客死他乡,在以前也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常让家人遗憾的。以前的社会,医院并不多,甚至人患了重病将死,医院也会叫家人赶快把病人抬回家,就是为了病人能死在家中,有亲人在旁,不至于客死异乡。而传统的文化习俗认为,老人家年过七十就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无论是自然病死的还是意外死的,也算是“寿终正寝”,算喜丧了!我老家在广州郊区一条自然村,民国时期的俗例,村中男性老人家到六十岁大生日,要到祠堂拜祖先,然后在祠堂摆寿酒宴请亲朋戚友,过完大生日之后,家人就开始为这位男性长辈及其妻子准备寿衣,家境好的甚至会预先让人在广西柳州定购棺材,放在家中,称之为“上寿”。置办寿衣亦很讲究,由家人子孙择一个好日子好时辰,一般由儿子和媳妇负责去订购,寿衣色泽以素色为主,多用青、白、棕、酱、茶等色,忌用大红和粉红,否则会使死者鬼灵凶猛;绿与禄音相近,不宜带到棺材,恐防碍子孙官运;蓝色恐子孙褴褛;黑色属大晦之色,黄色乃正色,皆不能用。寿衣件数多少,衣料好坏,视乎家境贫富而定,多要奇数,不要偶数,件数上衣为11件,下衣为7件,或上衣为7件,下衣为5件,忌九件,亦有地方习俗以男双女单订制的。现在的传统寿衣的款式,其实是明朝时汉人的平常服饰,当年清兵入关,主政朝野,严令天下百姓,剃头蓄发,改穿旗人服装,否则杀无赦,天下汉人反抗非常严重,清朝政府最后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答应了老百姓“生穿死不穿”的要求,即生者改穿清朝服饰,死者仍穿汉朝服饰入殓。此习惯从明末清初一直保留至今!棺材亦叫寿材,有钱人家会在家中老人六十大寿后,为他“上寿”,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去棺材铺里选购合心意的棺材,棺木以广西柳州出产的为最好,故以前有句俗语说:“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可见柳州木是何等的矜贵和出名。棺材买回来,要摆放在后堂或偏厅,用木条凳垫着放,棺木身绑上红绸带,名为“挂红”,喻意家中老人从此添福添寿,子孙升官发财。生老病死人生必经,从前的人多在家中病故,家中老人若不幸即将驾鹤西归,家人子女要作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老人家在断气之前,因为肌肉松弛会引起失禁现象产生遗尿,民间叫“过河尿”,出现这种情况下老人家的情况就不太妙了,通常由同性的家人子女立即帮老人擦干净身子,换上准备好的寿衣,扶老人出正厅临时的床铺,头朝里脚朝外躺好,蚊帐一定要拆除,据闻蚊帐如天罗地网,会罩着死者的灵魂不得往生。老人弥留之际,子孙要让老人头枕着“金银纸”,口袋里装上作阴司路引的“荷包”,子孙要喂其糖水,齐跪床前呼唤老人送老人上路,待其“寿终正寝”。以前亦有风俗,在老人死时要在其口中放入龙银,喻意“有银啶口”,下辈子说话有牙力,有权势!又以银纸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谓其这样能福荫子孙。老人过世,要在床下点一油灯,为死者在阴司路上照明,昼夜不息,出殡时方可熄灭,死者的头面不能见天日,要用白布盖住,入殓时要加盖元宝,否则视为大不敬。民间有禁忌,家中有养猫的人家要将猫绑好,特别是黑猫,切不能让猫在尸体身上跨过,相传这样会诈尸,让死者发生尸变。农村非常重视“养老送终”,父母去世而儿子不能在临终时相送,不论是什么原因,亦会被视为不孝,若儿子不能在临终前赶回而在出殡前赶到,人到巷口就应跪下,哭喊着伏地爬行到死者床前。以前广府地区实行土葬,倘若有人不幸客死异乡,只要路途不远条件允许,一般都会把死者运回家乡,让死者在故土入土为安,但按照传统习俗,客死异乡的遗体是不得入村的,家人只能在村口的榕树下为死者临时搭棚守夜,待天亮了拣好时辰,由村后的小路上山安葬。老人故世,家人子女要脱下首饰,换上孝服,为先人守孝。以前没有电话,丧主家属要亲自前往至亲好友家中报丧,但报丧者只能在亲友门前通报,绝不能进门。家中有至亲离世的,一个月内也不能去他人家中作客,如果至亲不幸在春节前后一个月里离世,家人这个春节期间不能外出拜年,亦不能贴挥春派利是烧鞭炮。先人入殓前为死者买水沐浴净身,称为“买水”,各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在广府地区,一般由死者的长子执行,如无子嗣,即由家族中的侄儿执行,若无子侄,可“买孝子”,出钱请人“买水”。买水一般在早上进行,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执丧杖,捧瓦盆,在亲属和法师的引领下哭赴水滨,投一文钱“买水”。《广大民俗大典》老人先逝,家中供奉的神像要用红纸面朝里封起来,以免鬼魂受惊,门口有贴对联和门神的也要一一撕去,将家中摆设换上白色素色,摆上香炉和供品,以供亲友上香拜祭。死者脚下燃一对白蜡烛,昼夜不息,家人守护旁边,通宵不寐,谓之“守夜”,一般在第二天拣时辰出殡。先人入棺,称之为大殓。通常由“喃呒”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和去世时间,算出与之相冲的生肖属相,大殓时相冲生肖的亲友要回避,入殓也叫“升棺”,先人入殓后尸体一定要躺平正,头不能偏,否则死者睡不安宁,而且日后会偏于保佑其中一个子女,由“喃呒”先生执红线,自死者鼻梁间拉到棺尾,让在场子女观看,认为尸身平正才可入殓。死者如是女性,丈夫仍在世的,会在鬓发上插一枝花,喻“死在夫前一枝花”,儿女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亲家要买锦被,在入殓时作铺盖,也有人家将死者生前最爱的饰物用作陪葬的。待死者真正在棺木里安睡好后,亲属绕棺三圈送行,见死者最后一面,然后盖棺钉钉,从此阴阳相隔,爱恨情愁一笔勾消,永不相见!出殡,俗称“出山”即把灵柩送到安葬地点。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择吉日,旧社会交通不便,外出子女回家奔丧路远,灵柩会在家中停留多日,择吉日上山,一般为单日,近代一般在先人死后次日出殡安葬。以清朝为例,出殡时子孙亲属都要齐穿孝服,在灵堂大哭跪拜,由仵工把棺材轻轻移出,大喝一声“大吉大利”,谓之“移棺”,然后宣读“起柩文”,点燃香烛香烛冥襁,棺材抬出叫“启灵”,亲友一律回避,然后将棺材抬到墓地。“出殡仪式很讲究,仪仗队先以大蓝灯笼或是生花牌额引领,写上某府出殡,或是某某归虞,写上封诰和享年,享年要报大数,往真实年龄上加三岁,即“天一岁,地一岁,自己加一岁”故以前广州有俗语云“死人灯笼报大数”,接下来是从仪仗店里租用的整套仪仗队列:大灯笼、铭旌亭、像生亭、兽口亭、真亭、主轿,以及亲友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纸扎等,后面是弦乐队、大锣大鼓、古乐亭、香亭、主亭、神主牌、灵柩。灵柩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两块木板,边行边敲打,大叫着提示路况。抬柩者视死者身份和贫富而定,一般为8至12人,灵柩上面竖立两个纸扎的童男童女,手持短幡书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举着孝杖在灵柩走在灵柩前头。显要人物出殡,友善团体还预先安排沿街摆好香案祭品拜祭,叫摆“路祭”,送殡至一定地点,举行辞灵仪式,孝子扣拜亲友,女眷和亲友各自归家,由孝子和男家属送灵柩上山下葬,安葬后,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回头路。”《广东民俗大典》苦主家要事先准备好一封利事和一粒水果硬糖,在亲友送别灵柩之后作为答谢。糖果代表从此远离悲苦,甜甜蜜蜜,帛金的回礼不能带回家,应在路上花掉,否则会视为不吉。先人安葬完毕,苦主家属要请前来拜祭先人及有来帮忙的亲友吃解秽酒,又叫“英雄饭”,一般不能超过九碗菜,俗称“九碗头”,菜式无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有一样菜是斋菜。死者逝去第七天夜里,相传会由牛头马面押解回家见家人最后一面,然后才去地府报到,俗称“头七”。这夜家人在入夜后,要在土地公前贴一张黄纸,引领鬼婚回家,还要准备十个菜和果品,先人生前爱吃的东西等摆在灵牌前招待鬼差和供奉先人,有的地方还会在锅里放一只煮熟的剥去壳的鸡蛋。头七这天,家人要齐集家中,如常作息,晚上不能出厅走动,以免惊扰先人,见到有飞蛾粉蝶不能扑打,传闻这是先人的化身。到了凌晨五点鸡啼时份,家人要开大门往外丢一把菜刀,象征把先人和鬼差送走,砍断尘缘,让其安心上路。有的人家为让先人早登极乐,会请道士帮忙打斋超度。丧礼按先人宗教信仰亦有所不同,下面是香港一个道教的打斋仪式。打斋仪式打斋是为表示对逝世的亲人的思念及尊敬,为他(她)念佛祝祷招魂,希望逝世的亲人在阴间路上一路好走,在西方净土活得自在的仪式。一般分为道教和佛教两种。香港是一个很传统的社会,很多人在亲人离世之后,也会给亲人做一场超度的法事,俗语说就是“打斋”。这是一个道教仪式的“打斋”,在头七举行,也就是说在先人逝世的第七天晚上举行的。这场法事在一个专门举办法事的场所举行,先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儿孙满堂,寿终正寝,算得上是笑丧。场地的布置是道教的风格。中间坐着两个真人大小的纸扎公仔,穿着先人生前穿的衣服,代表着先人和她先逝的丈夫。后面是纸扎的金山银山,座前摆满了寿包,小点心,苹果之类的祭品。供桌前左手边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鹤,喻意先人骑鹤西归,左面是坐着一个真人大小的纸扎公仔,应该是城隍爷了。据闻此君比较贪杯,所以他左手持金银元宝,右手还拿着酒杯。它的旁边有一对引魂童子,是负责接引亡灵的。还有一对童仆打扮的纸人,据闻是在阴间侍奉老太爷老太太的。城隍爷面前是一个大大的香炉,座下还有一碟豆芽菜,谓之水饭,是给过往的游魂野鬼享用的。如果先人有夭折或已经亡故的子女,会扎一个骑着纸马的纸人,名曰“骑马相公”,代表先逝的子女来接引先人。晚上六点,打斋仪式正式开始。第一道仪式是拜祭。先是由一个大法师率领四个法师换上蓝色的印有八卦图案的道袍念颂往生经文,有锣,笛子,摇铃伴奏。气氛肃穆悲凉。经文念完后,就是拜祭仪式。拜祭的仪式也是很讲究的。要严格按照辈分来排行。先是儿子,长孙,然后是儿媳妇,长孙媳妇。接下来是女儿,女婿,按长幼排好。最后才是孙辈,也是一样的要按内孙,外孙,按长幼次序排好。一般是三个一排,长子居中,长孙(男孙)居左,次子居右。由其带领家眷上香。上完香后,男的奠酒三杯,女的奠茶三杯。众人上香后,再一齐在灵前三鞠躬,以示尊重和哀思。这个环节完了之后,家有幼儿的父母,或工作忙的,可先行离去。骨肉至亲的子女,儿媳即留下来,继续做法事。第二道仪式是请灵。法师换上清一色的深蓝道袍,开坛作法,颂经超度,呼唤亡灵。此刻家属要大叫先人名字,把她从阴曹地府唤上来见面,法师不停的向空中飞洒茶叶和米,为先人的灵魂开路。第三道仪式是哭灵。场地中央摆着一个纸扎的亭台――望乡台。据说这是地府离人间最近的地方,灵魂在这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家乡,看见自己思念和牵挂的人。纸扎亭上写着一幅对联:“望乡思故里,台上见亲人。”亲眷们按辈分次序排好,长子手捧先人纸扎灵位,其他家眷每人手执一炷清香,一个跟着一个,围绕望乡台走六圈。这时先人可以在望乡台上见到自己的儿女亲人,所以路过望乡台前,家人可以多向望乡台望几眼,可以把自己的挂念和心事,一一向先人表明。试想黄泉路上,人鬼殊途,生死永隔,仅在望
本文标题:广东传统殡葬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0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