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医药动态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第4卷——第3期)2004.10.31·新医新药·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国外医药·中医基础·医学论坛·简讯·医师之窗·新书推荐·医药常识·药膳食疗·医学与互联网医药动态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一直恪守服务于教学与医疗的原则,及时反映最新医药动态,本期新增加了医师之窗、新书推荐、药膳食疗等栏目,供全院教师、临床工作人员查阅。欢迎交换资料欢迎提供信息22目录新医新药………………………………………3—8中医临床………………………………………8—16中药研究………………………………………16—25国外医药………………………………………26—33中医基础………………………………………33—34医学论坛………………………………………34—36简讯………………………………………36—51医师之窗………………………………………51—58新书推荐………………………………………58—61医药常识………………………………………61—66药膳食疗………………………………………66—68医学与互联网…………………………………68编者:吉聪冯晶祖薇郝俊红地址: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邮编:130117电话:617262533新医新药40934注射性人工骨研制成功:一种将骨种子细胞注射到机体内即可生成新骨的“可注射性人工骨”,近日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研制成功,该成果开创了注射植骨的新模式。据该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毛天球教授介绍,可注射性人工骨与其他的人工骨相比,有独特的优越性:该人工骨因细胞接种后完全被包在载体中,因而可直接植入人体内,改变了传统的开刀植骨的旧模式,安全性好,创伤性小;它作为骨修复材料,使用灵活方便,不受缺损范围限制,需要多少注射多少,可操作性强。健康报网……医生论坛……医学新知……2004/8/124093521世纪的纳米医学:近年来,国际上纳米生物医药发展很快。我国在“九五”期间启动的“863计划”中,包括纳米振兴计划。在“十五”计划中,纳米生物技术将被优先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医学领域——纳米医学。纳米将带来医学革命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nm为1m的1/10亿。由于物质的特性与其大小和结构密切关联,因此,纳米材料具有与一般材料所不同的理化性能。比如,将难溶性化学物制成纳米颗粒后,它在人体内部的吸收率会大大增加。将金属制成纳米材料,直径为0.5nm的碳粒子就有可能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穿过气血屏障和皮肤进入体内。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装备和纳米器件,可以在分子水平对整个人体生物系统进行全面监视、控制、建造、修复、防御和改善。纳米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将赋予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全新认识,因此有人说,纳米将从以下方面给医学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开拓医学新领域纳米级毒理学研究有人预计,纳米级的金属粒子的毒性可能比微米级金属粒子的毒性大。由此,必然会兴起纳米级毒理学的研究。纳米级防护器材研究由于一般的防护器材(如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比较差,因此纳米级的防护器材将投入研究。纳米碳材料研究由于纳米碳材料(如人工骨、人工齿、人工肌腱等)具有超常的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强度、硬度、韧性等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使诊断更精确应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可植入人体内,根据不同的诊断和监测目的,定位于体内不同部位,也可随血液在体内运行,随时将体内各种生物信息反馈于体外记录装置。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早期诊断出某些疾病。如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级超微颗粒脂质体,可以诊断直径在3mm以下的肝肿瘤。应用分子雷达光学相干层析术(OCT),可发现单个细胞病变,且不伤及正常细胞,其分辨率可达1μm级,较CT和核磁共振技术精密度提高了上千倍,这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使治疗更有效将常规治疗药物纳米化,可大大增加药物颗粒的表面积,使之与组织、细胞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减少用量、降低副作用。纳米化药物易透过血管和组织屏障,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因而能增强药物的靶向性。这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可增加靶器官的药物浓度,还可以使用药量下降。目前德国尝试将氧化铁的纳米微粒注入患鼠肿瘤内,通过可变磁场将氧化铁纳米微粒升温到45~47℃来杀死癌细胞。由于非肿瘤组织中无氧化铁纳米颗粒,温度不会升高,因而组织不会遭受损伤。目前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已44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防病新武器目前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纳米鼻,用来预报可致哮喘发作的环境因素。这对预防哮喘发作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美国运用纳米技术在血流中进行巡航探测,可及时发现病毒、细菌的入侵,并予以歼灭,从而消除传染病。健康报网主页……健康报历史检索2004/9/2340936血液血管干细胞研究获进展:以我国学者韩忠朝、刘拥军和和徐彬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的支持下,近日已完成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的基因工程生产,并开始对HAPO进行药物开发。据介绍,经药效学研究发现,HAPO具有成为药物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各国都投入巨资对干细胞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干细胞技术不但能用于血液病的治疗,而且还能更多地用于心、脑及周围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造血细胞和血管细胞来自一个共同的干细胞,即血液血管干细胞,它可以发育分化成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细胞,后两者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血细胞和血管两大系统。近几年,研究证实了血液血管干细胞的存在,但刺激该干细胞生长的特异性因子一直没有发现。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分离、鉴定和通过基因工程制备出一种新型细胞因子——HAPO。HAPO可促进骨髓早期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祖细胞的增殖,经氨基酸和cDNA序列查证是一个新型干细胞因子。以韩忠朝、刘拥军和徐彬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完成了HAPO基因工程的生产,并着手对HAPO进行药物开发。药效学研究发现,HAPO具有成为药物的潜能,其临床适应证将是各种原因包括放、化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以及心、脑和周围血管性疾病,临床应用前景很大。此外,HAPO还可用作干细胞扩增的主要因子,用于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摘自《中国医药报》2004/7/40937台湾开发新型骨水泥医治脊椎压迫性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会造成脊椎压迫性骨折。中国台湾地区成大医院近期与成大材料系研发出与人体骨骼成分相近、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磷酸钙骨水泥,治疗效果比目前使用的PMMA材质好很多。成大骨科部主任林瑞模教授指出,妇女停经后很容易造成骨质疏松,严重的会造成脊椎压迫性骨折,引起背部剧烈疼痛,一般的治疗方法是给予药物,不得已才会考虑手术治疗。但是,传统手术创伤大、愈合慢,而且要用钢钉架在疏松骨骼上,并不稳固。近年来,有医生采用“PMMA骨水泥椎体再造术(Vertebroplasty)”,即将PMMA骨水泥填入椎体,使其固化后,可以增强脊椎的抗压性及稳定度。这种方法一般可减少80%的疼痛,因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可以很快就恢复正常生活。目前台湾使用的骨水泥是压克力材质的PMMA,在植入时偶有血压降低的危险,成型过程中还会因高温引起临近骨骼的坏死。而且,由于其成分是压克力塑胶,无法被体内吸收,纤维薄膜也无法和骨骼融合,日后仍有松脱之虞。为此,成大骨科与成大材料系合作,研发出与人体骨骼成分相近、具有生物相溶性的磷酸钙骨水泥。这种骨水泥一旦进入人体内,会马上固化成高强度的磷酸钙化合物。其优点是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不会因高温引起骨骼坏死,或释放其他物质来刺激人体组织,安全性高;其在体内可以被吸收,新生的骨骼也可生长于55其孔隙而使骨折的椎体融合。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指数以及生活能力都可得到明显的改善。摘自《医药经济报》2004/9/1740938白血病治疗药研发找到新靶标:日前,国际血液学刊物《血液》刊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赵克温等的研究报告。基于报告中重要的原创性发现,研究者正在利用磷脂酰融合酶作为侯选药物靶标,试图获得一些新型的治疗白血病药物。这份报告阐述了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佛波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小分子RNA干预技术抑制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时,发现白血病细胞分化受到明显抑制。他们不仅发现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和佛波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还发现这种变化并不发生在二甲基亚砜、维生素D3和丁酸衲等诱导分化过程中。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蛋白激酶C8介导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调控,而转染该激酶的活性形式在细胞内可以直接增加磷脂酰融合酶的表达等观点。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0939揭示蛋白质降解奥秘以色列和美国科学家分享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生物体而言,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至关重要。然而,科学家关于蛋白质如何“诞生”的研究成果很多,迄今至少有5次诺贝尔奖授予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但关于蛋白质如何“死亡”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如同砖头,而蛋白质则如结构复杂的建筑。正如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一样,生物体内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结构,也有不同的功能。通常看来蛋白质的合成要比蛋白质的降解复杂得多,毕竟拆楼容易盖楼难。蛋白质的降解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比如人吃进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就被降解为氨基酸,随后被人体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简单的蛋白质降解酶如胰岛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研究得较为透彻,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认为蛋白质降解没有什么可以深入研究的。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最初的一些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降解不需要能量,这如同一幢大楼自然倒塌一样,并不需要炸药来爆破。不过,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却发现,同样的蛋白质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细胞内降解却需要能量。这成为困惑科学家很长时间的一个谜。70年代末80年代初,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降解,这一过程只需要蛋白质降解酶参与;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这如同拆楼一样,如果大楼自然倒塌,并不需要能量,但如果要定时、定点、定向地拆除一幢大楼,则需要炸药进行爆破。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它最初是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它就像标签一样,66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在那里被降解。这三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这种蛋白质降解过程的机理。这一过程非常复杂,自然需要消耗能量。后来很多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这种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在生物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如同一位重要的质量监督员,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质量有高有低,通过它的严格把关,通常有30%新合成的蛋白质没有通过质检,而被销毁。但如果它把关不严,就会使一些不合格的蛋白质蒙混过关;如果把关过严,又会使合格的蛋白质供不应求。这都容易使生物体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一种称为“基因卫士”的P53蛋白质可以抑制细胞发生癌变,但如果对P53蛋白质的生产把关不严,就会导致人体抑制细胞癌变的能力下降,诱发癌症。事实上,在一半以上种类的人类癌细胞中,这种蛋白质都产生了变异。健康报
本文标题:新医新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