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59郑伯克段于鄢教学PPT
——选自《左传》问题郑庄公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曾经打败北狄,打败诸侯联兵,御燕,侵陈,大胜之;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使他称霸中原。周王朝燕、山戎巴、蜀卫、鲁、郑、陈、蔡、宋)齐秦越吴楚晋但他居心不良,欺君囚母、驱逐骨肉兄弟,为人处世刻薄寡恩。因此,他无法真正赢得人心。在庄公高压下,郑国还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庒公死后,三公子争立,大臣各自为党,内乱连绵十年不止,致使春秋初期最先兴起的霸国迅速衰落,沦为大国争霸中原的牺牲品。郑国的兴衰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对待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呢?史传知识介绍史书编写体例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定义: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纪传体定义: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记载人物活动,详其来龙去脉,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国别体定义: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国语》的作者?纪事本末体定义: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历史散文是怎样塑造人物的。2、通过课文研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讨论所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重难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题解相关内容介绍课文分析本课提纲作品欣赏及人物性格战争描写特点(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题《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相关知识介绍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谨严的笔法表现出来,寓褒贬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相关知识介绍《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相传2、《左传》的体例:《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肯定有人添补。《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回顾相关背景介绍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郑桓公周厉王幼子友于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郑武公郑庄公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人物结构示意图郑桓公郑武公(妻:武姜)公庄共叔段相关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通过课文分析,体会郑庄公、共叔段、武姜、颖考叔几个人的性格特点。(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课文分析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于是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她)。第一段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寤生”有三说:一说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儿子;一说是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另一说是庄公生下来就睁开了眼睛。寤:《说文》:“寐觉而有信曰寤。”本为“睡醒”。这里通“啎”,《说文·牛部》:“啎,逆也。”“寤生”解释(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课文分析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译文: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我都唯命是从。”(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第二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第三段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雉。后来写作“餍”,《玉篇·食部》:“餍,饱也。”引申为“满足”。本作“獘”,《说文·犬部》:“獘,顿仆也。或从死。”本为“仆倒”义。原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第四段译文: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边邑两属于自己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王统治,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我就请您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要自己遭殃。第五段原文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译文:太叔又收来两属自己管辖的地方把(它们)当作自己城邑,(一直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了也将崩溃。①贰:两属。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②暱:《说文·日部》:“暱,日近也。”本为“太阳接近地面”,引申为“亲近”。(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课文分析第六段原文: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译文: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兵器,配备了步兵和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邑。《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侵”含有贬义,是不宣而战,不需任何理由,且不用钟鼓,是直接侵犯别国。“袭”是乘人不备而突然发起进攻。(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颖考叔课文分析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3、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课文分析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①。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②。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第八段①城颖: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②颖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人:管理疆界的官。③羹:带汁的肉。④阙:通“掘”,挖掘。⑤融融、泄泄:形容快乐的样子。译文: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纯厚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推广到郑庄公。《诗》说:“孝子德行没有穷尽,长久地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原文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第九段第七段原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译文:《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像是两个国君,所以称庄公的攻打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说这是郑伯的本意。不说“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书曰”一段释义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偏爱郑伯纵弟郑伯克段书论此事母子和好(1)(2—5)(6)(7)(8—9)武姜恶庄公,爱公叔段武姜为子请封郑伯一纵弟郑伯二纵弟郑伯三纵弟公叔段败逃段得寸进尺,不敬兄郑伯欲擒故纵,失教弟颍考叔献策母子和好评颍考叔公元前722年,在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了一件骨肉相残的事件,《春秋》做了如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而专门阐释《春秋》的史学巨著《左传》则对这六个字有这样长长一段的具体精彩注释,它包含着事件的起始,事件的曲折过程,还有各种议论和讨论以及事件的结尾和评论等等,可以说是一相当完整的叙述式的故事。作品欣赏初读:看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发展: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到廪延。高潮: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将为内应。结局:大叔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颖。尾声:颖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初读:看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作品欣赏再读:品一组个性鲜明的人物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1)郑庄公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利害关系,“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被郑武公所灭,话中所含杀机,姜氏未必可知。求制不得而求京,这也在庄公意料之中,可见其老谋深算。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象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到中,其乐也融融!”实足表现了其虚伪。郑庄公:虚伪他依仗姜氏对他的偏爱,自以为有恃无恐,野心勃勃,不断扩张,他所居京地的城墙违反当时制度的规定,又命西边,北边地区归自己管辖,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2)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和郑庄公的极端冷酷相此,共叔段则表现为极度
本文标题:59郑伯克段于鄢教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2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