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菏泽旧城空间结构的保护和更新
浅析菏泽旧城空间结构的保护和更新摘要:菏泽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独特的“内方外圆”空间格局,只有科学地保护、更新,才能彰显菏泽的个性和魅力,提升其城市功能。本文通过追溯菏泽古城的历史沿革,分析其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对菏泽旧城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现状构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明确了菏泽旧城空间结构保护与更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进而提出了菏泽旧城空间结构保护和更新的对策和实施建议。关键词:菏泽旧城城市空间结构保护更新abstract:hezehasalonghistoryanddistinctivefeatures,theunique“squareinsidecylindrical”spacepattern,onlyjustprotect,renew,scientifically,thepersonalityandcharmofhezetobehighlightandenhanceitsurbanfunctions.describedthehezeoldcityspatialstructurefaceingproblemsandcausesofthesedeep-rootedreasons;atthebasisoflearningsuccessfulexperienceofrelevantdomesticcities,hasbeenclearaboutthehezeoldcityspacestructureprotectionandtherenovationguidingideology,objectivesandprinciples,thenproposedthehezeoldcityspacestructureprotectionandtherenovationcountermeasuresandtheimplementsuggestions.keywords:heze,theoldcity,urbanspacestructure,conservation,renovation菏泽地处鲁西南,是一座历史古城,特色鲜明,历史底蕴厚重,如何保护与更新,做到既传承历史文脉、保护风貌特色,又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是摆在菏泽城市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随着菏泽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旧城区建筑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绿地匮乏,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住环境较差,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物质性老化、功能和结构性衰退的困境,已经越来越难以跟上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同时随着城市新区建设速度的突飞猛进,菏泽旧城区获得了难得的改造机遇和契机,但资本的趋利性导致旧城区的开发建设形成高强度、高密度的结果,许多新的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突破了规划的限制,严重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这就使旧城面临着更新和保护的双重重担。菏泽城市发展历史特征1.1自然地理条件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14°48’至116°24’,北纬34°32’至35°52’。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146公里,总面积为12228km2,占山东省总面积的8.5%左右(图1-1)。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菏泽市境是由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冲积而形成的平原,整个地形西部地势较高,东部稍低,属黄海高程系。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菏泽市城区地势平坦,起伏较小。菏泽市城区属洙赵新河水系,过境主要河流有抗旱沟、东鱼河北支和赵王河,均为灌溉除涝两用河道。其中,抗旱沟和东鱼河北支可直接接受引黄客水。两区,赵王河以西属牡丹区管辖,赵王河以东属开发区管辖,根据菏泽城区实际状况,赵王河同时也是菏泽新老城区的分界线。(图1-1)图1-1菏泽在山东省的位置图1-2菏泽市区用地规划图1.2历史变迁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于《书·禹贡》:”导菏泽,被孟潴”。西周时期,号“曹国”。随着历史的沿革,至北周,定为“州”故称曹州。清雍正时升为“曹州府”,赐名“菏泽”。菏泽,被誉为”河济之间屹为重镇”的”曹州府城”,在漫长的年代里,历尽沧桑,几经废兴:北魏至金初,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建乘氏县,除隋末唐初因战乱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宋及金678年其名未变。金元时期,1166年(金大定六年)废乘氏县,其地并于济阴县(济阴古城在今定陶马集镇境内)。因黄河泛滥,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太守赵世安将曹州和济阴县治均迁于今城。菏泽城初为州治。明清时期,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黄河水患又废除济阴县,其地直属曹州。州治先迁至安陵镇,再迁盘石镇(曹县城)。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山东大理少卿张骥奏以河北人民渐广,差赋不便,仍以金乘氏县旧址复置曹州。知府范希正经营州之旧境,”度形势,画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旧城”街道通直,状若方卦”。1552年,知州沈韩离城5里筑护城堤防水,形成延续至今的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1.3城市形态的变迁城池经多次缮修、增筑,至1512年(明正德七年)告成。1620年加葺城面,修饰城楼。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改土城墙为砖墙,增设炮台、水簸箕、门楼、垛口、马道斜墙、马道门楼等。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叉。状如棋盘。交叉点称隅首,共23个。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名叫巷。东西巷、南北巷共58条。民国初该巷称街。1933年(民国22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条,南北街36条,共72条。菏泽旧城空间结构现状构成2.1旧城格局—“内方外圆”菏泽旧城空间结构属于传统城市结构类型中曲型有次规划型城市,即呈现较标准的外圆内方格局。内城:为边长1.5公里的正方形,通过周边的内河和内城墙(现已无保留)圈成内城,面积约2.25km2,内城恪守网格状布局,整体空间结构显得井然有序。外城:由圆形护城河和城墙(现仅保留一段)围护,外圆半径约2.3公里,面积达14.7km2,城内路网为规整的棋盘形。在空间结构上主要延续了内城的网格状布局,但已略微呈现出放射的趋势。菏泽旧城外圆形护城堤和旧城方形护城河造就的类似古代钱币的外圆内方的格局,是菏泽区别与中国其他城市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方”为做人准则,“圆”为处世。圆形大堤和方形城墙以及其附属的护堤河、护城河筑成两道防洪屏障,数百年来,在黄河多次改道泛滥时,为保护旧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形成了“外圆内方”、外高内低、势如盘底,类似古代钱币的城市空间格局。如今,圆堤和护城河在菏泽防灾方面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图2-1)2.2水系特色—“七十二坑塘”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泛滥,虽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造就了菏泽河网密布、坑塘水系发达的状况。河流、坑塘在营城、取水防灾、景观等多方面与菏泽城市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坑塘水系已成为菏泽市的显著特色之一。菏泽市内素有“七十二坑塘”之说。坑塘是菏泽旧城格局的一大特色。菏泽的坑塘与江南水乡的河湖在格局上可谓风格迥异。江南水乡河湖往往是线形分布,以河流之线串湖泊之点,城市沿河而建。而菏泽的坑塘则是网点状分布。坑塘以点状散布在各个街区之中,几乎每个街区都有一个或是一个以上的坑塘。坑塘之间有涵管连接,最终通向护城河,再通过沟渠与赵王河、洙水河、东渔河北支等联系。宛如颗颗明珠散落在方格网的城市之中。图2-1旧城空间格局示意图众多的河塘是菏泽生态和防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首要的作用就是蓄积洪涝,它们构成了旧城内部的排水和调蓄系统,是解决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要措施,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旧城中的河塘湖面往往是当地的风景胜地,另外,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旧城中的河塘水面还具有蓄积和利用雨洪资源、补给地下水的作用。2.3建筑特色——明清风格菏泽古城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了明清之遗风。当地的建筑特点极为鲜明,大都为坡顶、蓝砖、灰瓦、白墙、挑脊、挑檐,造型古朴,简洁大方。院落正房顶端,尤其是大门门楼的上面,多安有五脊六兽之砖雕,尤显古朴典雅。大户门前多置一对石狮,尽显森严。现状旧城区内的许多水体均与主街相交叉,形成难得的临街水景的特征。方形内城内建筑与河塘之间的关系也独具地域特色,具体说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抱公建”,例如菏泽旧城历史上的府署、学宫、书院三个大的机构占据城北部中间三个大的街坊,三面环水,并处于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礼乐文化的影响。公建与河塘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此类,其特点是:街区之中,水面在外、建筑在内、建筑为街区的中心,建筑一般分布于水的凸岸——即水对建筑形成环抱之势;另一种则是“民居包水”,其特点是:街区之中,建筑在外、水面在内,水为街区中心,建筑分布于水周边的凹岸——即建筑对水形成环抱之势,形成以水面为中心,从街道向水面呈现向心之势的街区肌理。3.菏泽旧城空间结构面临问题3.1功能布局问题旧城曾是菏泽传统的行政办公中心、商贸中心及经济、信息、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市相当一部分商业、文娱、医疗服务、基础教育设施。由于历史的原因,旧城区内留下了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军分区、卷烟厂等单位仍然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用地,虽然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工业企业一部分适应不了市场经济规律破产倒闭,一部分前往城郊工业区,但仍有个别企业如啤酒厂等留在旧城区内,对居住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旧城商业服务设施虽然集中于主要干道两侧,但缺乏向住宅组团一级的深入,新建的牡丹商业步行街是以欧式风格为主的商业街,对旧城传统风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旧城区内众多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有的兼具批发、零售功能的市场处于市中心,造成人流、车流大量集中,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旧城功能布局中另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居住用地混杂,除了二、三类居住用地外,还有大量的四类居住用地即城中村存在,这些城中村房屋层次低,建筑布局较为混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人口密度过高,居民环境质量较差,聚集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旧城由于历史形成的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所具有的吸引力,使得大多数人仍愿意生活和工作在旧城,这客观上更加剧了旧城功能的不断集中,使得不同功能和用地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3.2用地结构问题旧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居住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比重过大。这些居住用地有相当部分是城中村以及建成时间过长的老居住区,虽然保留着传统居住区的空间尺度和肌理,但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较差,加上近年来居民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总体居住环境较差。公共设施用地布局不合理且不配套,旧城内有大量的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但文化娱乐、体育用地较少,仅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0.07%,居民文化娱乐设施十分匮乏。工业、仓储用地所占比重过高,且与居住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工业用地置换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比如医药厂、啤酒厂等紧邻街区,急需迁移。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不合理,交通运输不畅。由于历史及地形的限制,旧城区道路建设难度大,且路面窄,人流量大,给旧城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旧城的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很少,服务能力弱,公交、燃气、给排水等设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绿地比重小是旧城用地最为薄弱的环节,虽然旧城区有不少河塘水面,但由于年久失修,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没有被发挥出来,绿地率(0.52%)大大低于国家标准8—15%的下限,严重影响人们现代生活的品质。图3-1旧城用地现状图3.3居住环境问题旧城区内以三类居住为主,住宅形式以北方四合院形势为主,占地大,布局零散,用地土地利用率低。城中村矛盾的突现不仅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且使城市物质性老化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房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结构不合理,建筑外观不佳,基础设施缺乏。对旧城改造的同时又涉及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保护问题,如何在改善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延续或者再现传统社区的空
本文标题:浅析菏泽旧城空间结构的保护和更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4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