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第二节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本章要求:(1)了解注意的种类和注意的两种加工过程;(2)掌握注意的认知理论与认知资源理论。本章重点:注意的理论模型本章难点:注意的理论模型本章课时:6课时第三章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基本特征:(1)指向性(2)集中性注意--------摄影指向------取景-------选择摄影对象集中------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产生的,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第一节注意的概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适应性活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1、侧耳倾听;2、举目凝视;3、凝神苦想(二)无关运动的停止。(三)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改变。一般说,吸得更短促,呼得更长。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三注意的意义与功能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学习态度学习12个无意义音节的次数甲乙注意学习,希望从速学会912随便看看,并不注意学习891002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具有一系列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四、注意的种类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1、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条件(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艳色,一股奇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喧闹的人群中大声说话,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堂上轻轻的耳语,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为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讲话,老师采取停止讲课的方式?差异越显著,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如黑夜中的明灯,霜雪中的红梅,青滩上的白鹤,帐本上的赤字,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活动的事物,如草丛窜出的野兔,天空扑来的飞鹰;变化的事物,如忽隐忽现的礁石,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歌声,忽抑忽扬的话语,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4)刺激物的新异性。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新异的东西则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绝对新异的事物(即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骆驼、大象、斑马等;相对新异的事物(即已知事物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狗坐轿,熊猫擂鼓吹大号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其中相对新异事物的影响作用更大。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个人的知识经验。自身了解的或经验过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3)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二)有意注意1、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要培养间接兴趣。(3)要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为了克服内外干扰,一是要在客观上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尽量消除无关刺激的影响。二是要在主观上自我调节,增强意志,自主地排除干扰,从而保持有意注意,直到完成任务。(4)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首先,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属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它们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是需要的。其次,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有意后注意1、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从发生上讲,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因习惯与熟悉而发展起来的。(1)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类型;(2)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3)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这种注意。五、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稳定性1、涵义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所感受的事物或所从事的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2、影响因素(1)客体的复杂性。(2)主体的积极性。(3)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4)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神经过程强的人,在完成不同智力任务时,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加强,活动的效率有时反而提高;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容易分散。※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会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在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下,人们的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动与客体。客观诱因:引起无意注意的某些无关刺激物转移了人们注意的方向;主观原因:因人的情绪、疲劳或疾病等情况引起注意不稳定。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区别的还有一种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注意强度或感受性的一种周期性变化,它是由一种不随意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二)注意的广度1、涵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2、测量人们用速示器测量注意的广度,即在0.1秒的时间内,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不相联系的对象(字母或图形等),被试能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其注意的广度。成人在该时间内的注意广度一般为4~6个孤立的外文字母,黑色的圆点8~9个,3~4个无内在联系的汉字。幼童一般为2~3个。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童,他们的注意广度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01234567894岁6岁7岁9岁11岁13岁注意广度儿童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3、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知觉对象的特点。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人们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小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三)注意的分配1、涵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一定联系(四)注意的转移1、涵义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2、影响因素(1)原有事物引起的注意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活动)的性质。(3)对新事物(或活动)的理解程度。(4)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注意选择后的集中(FocusedAttention):理解人在何种程度上,会选择哪些刺激信息而忽略、舍弃另一些信息2、注意分配(DividedAttention):了解人在注意时,对刺激信息加工容量方面的心理机制一、过滤器模型(Filtermodel)(一)代表人物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D.E.布劳德本特(D.E.Broadbent)发表了《知觉和通讯》一书,对于注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被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重新又回到了心理学中。第二节注意的认知理论(二)过滤器模型图示(三)过滤器模型的主要观点1、注意类似于滤波器,它的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防止容量有限的通讯通道超载。2、选择性装置使人能从几个有物理差别的同时性信息中知觉一个信息。3、滤波器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四)早期选择观点注意的选择出现很早。人们加工到达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被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包围着。可人的加工能力有限,所以尽管人感觉了这些信息,却不能对它们都作进一步的加工,只有一小部分能受到注意而被进一步加工,大部分很快丧失掉了。由于选择发生在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之前,故而叫做早期选择的模型(五)实验证据——双耳听音实验在实验时,给被试两只耳朵都输入声音信息。被试戴上一副耳机,每一耳机输入一条声音消息。实验者要求被试只注意听其中一只耳朵得到的消息(这只耳朵被叫作追随耳),并且要把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消息用嘴复述出来。•(1)E.C.彻里(E.C.Cherry)的实验及其结果•实验:让被试两耳同时分别听两个分离的实验材料,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刺激信息结束时,要被试报告刚才所听到的内容。•结果发现,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语文材料倒过来放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刺激的物理特征还是能够觉察的(男女声,声音大小变化等)。(2)布劳德本特(D.E.Broadbent)的实验及结果•实验: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右耳左耳•46•92•37•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两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回忆并说出刚才所输入的是哪些数字结果:被试有两种再现方式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B.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正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正确率为20%。如果不规定被试的再现方式,则多数采用第一种方式.(3)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与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Moray(1959)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将被试的名字呈现给他的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请注意,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Broadbent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不一致的实验结果:Gray和Wedderburn发现(1960),如果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则有不同的结果。•左耳:OB2TIVE或者DEAR5JANE,•右耳:6JEC93AUNT4被试听到:Objective或DearauntJane.即不是以耳朵为单位,而是按意义再现.这表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Solso(1979)等认为,这种应用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迅速转移,不同于一般的实验.Treisman进行了更严格的实验,呈现材料如下:右耳(追随耳):Thes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左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onahill被试的再现多为“Theseisahouseonahill”,而且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来的.这说明,当有意义的材料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这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model)(一)代表人物:A.M.Treisman(特瑞斯曼)(1960)(二)主要观点:1、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2、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3、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义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追随耳非追随耳频率强度等物理特征分析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OOOOOOOOOOOOOOOO自己的名字反应(三)Treisman的衰减模型图示●已经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如字词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没有衰减的信号可以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如追随耳的信号在通过过滤器时
本文标题:认知心理学注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5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