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6年小说阅读ppt
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高考试卷2013年2014年2015年选文体裁中国小说中国小说中国小说《峡谷》(阿城)《鞋》(刘庆邦)《塾师老汪》(刘震云)涉及考点11(1)5选2选择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5选2选择题(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语言等)5选2选择题(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情节、语言等)11(2)故事情节的作用故事情节的作用概括分析人物形象11(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11(4)探究环境描写(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角度探究)探究小说情节探究人物形象(文本人物和课内人物的比较)二、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命题分析通过以上表格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1个5选2的选择题,3个主观简答题,分值为25分。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1、人物三、小说三要素2、情节3、环境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四、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五、几个命题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概括探究主题3.理解小说标题4.分析写作技巧5.品味语言特色6.揣摩人物形象7.注意环境描写第二部分题型剖析命题角度一:情节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题型:1.情节概括类;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常见提问方式:解题指导: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思考: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于考生来说,就要清楚一个问题:从哪个切入点来梳理脉络?(切入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物、情感等)一般建议从主人公的角度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此外,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生活情景。真题再现:《安娜之死》(83面)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从这段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出安娜已经绝望,虽然等来了渥伦斯基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让她更加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答案:(安娜)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二)情节作用题直接问法:①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XX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③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XX情节,有什么作用?间接问法:①小说关于XX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②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③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④请简要赏析XX情节。[解题指导]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要点遗漏问题。位于开头:(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关键术语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相互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蓄势:是指隐忍不发,让读者去做各种猜想,直至叙事结尾才告诉读者,俗称“抖包袱”,最后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铺垫:是指水到渠成,作者将事情的真相已经一点点的告诉了读者,只要仔细阅读,最后会有“果真如此”之感。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情节安排的技巧:倒叙法、插叙法、对比法、夸张法、言他法、突转法、抑扬法、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1、小说开头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特殊情节的作用:2、小说结尾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特殊情节的作用:(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答题基本格式(1)情节作用:结构上,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内容上,XX情节写了……,突出了……,表现了……。(2)情节特色:具体表现+具体作用1.“丈夫”深夜回家抢劫的结局既让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丈夫竟然回到自己家抢劫,这个结局出乎意料。(1分)但他回家抢劫的结局,小说前文已经埋下了多处伏笔2分(答铺垫,1分)。例如,①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②他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③他对妻子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④他把好的那一支枪和火药筒都带走了,留给妻子的是空枪。(3分,答出一处给1分)真题再现:《夜归人》(81面)[参考答案]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②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解析: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回答时指出什么内容是出乎意外,什么地方是在情理之中即可。真题再现:《走眼》(84面)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一)分析人物形象•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思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解读人物形象?(一)找到概括分析的切入点:1、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思路指引4、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5、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6、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弄清楚是褒还是贬)(二)答题基本格式(1)分析形象:XX是一个具有A、B、C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再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的如何体现的)(2)分析特征:①个性特征A+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分析个性特征C+分析……(要注意这个“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
本文标题:2016年小说阅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5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