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本期下载-奥运在正泰
2008.082008.08中德企业合作的思考坚守的力量奥运在正泰2008年第4期(总第7期)2008.082008.08卷首语PROLOGUE公元前776年,距离仅192米的场地跑开启了古希腊人运动会的序幕。很多年以后,人们称之为首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不会想到,动因于改革宗教祭典仪式的创举,派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体育产业,以及无法计算的、为了走上奥运会领奖台努力拼搏的人们。2700多年以后,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搬到了中国北京,比赛项目延展至28个大项,302个小项。比赛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奥运会所赋予的外延也在逐步扩大。政治的、商业的、服务的……,北京乃至全国的商人、政客都活动起来,希望借着2008年奥运会的东风,获取最大的利益。一方面,商业味道愈重的运动会,鸣兵开锣;另一方面,正泰人的民间运动会,落下帷幕。6月,上海松江、浙江温州分别举行了职工运动会,两千多名员工参加比赛,各项赛事精彩纷呈。在正泰,这场运动会更显质朴,更加纯粹。你看,电缆公司派出了十几名壮汉参加拔河比赛,重量级吨位压阵;绿茵场上,挥汗如水的小伙子们,为了荣誉,为了前来观看比赛的女孩,不遗余力地奔跑、拼抢,引来一片喝彩。运动会远远超出了比赛的意义,同事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互相嬉戏打闹之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更加懂得团队的强大力量。奥运精神在悄悄蔓延。正泰北京经销商打败了国际知名企业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塔的工程项目,成功完成3路电流不断电情况下中置柜改造。这是一个没有经验可寻的任务,对每个参与者都是“更高”层次的挑战;正泰电气输配电产业首次叩开南美市场大门,将触角延伸至奇花异草荟萃、珍禽异兽云集的科隆群岛,本着“打造世界一流的电气制造企业”的信念,正泰人在世界舞台上“更快”地扩张;南存辉在第四届中德对话论坛上,诠释“更强”的企业,应是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的合作分工。奥运精神就在我们身边,褪去光环,踏实追求它的内涵,才是这场盛宴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平民奥运生生不息◎文/本刊编辑部2008.08征途姜启湘/摄2008.082008.08CONTENT2008年第4期(总第7期)双月刊主办: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辑部总编:廖毅(兼)执行总编:吴高毅副总编:瞿金霞责任编辑:冯佳妮特约编辑:吴昀丁用波张小媚美编:韦伟本刊编辑部(上海)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文合路1255号邮编:201614电话TEL:021-67777777-80050、80081传真FAX:021-67777778E-mail:fengjn@chint.com承印:浙江南方印业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8年8月30日内部资料仅供交流(本刊署名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P7P17P49《正泰》杂志P42目录封面文章Coverstory04中德企业合作的思考特别关注Specialattention07“2008,在正泰的赛场上”特别策划为奥运转播保驾护航变压器牵手天津奥体正泰电工四项产品在奥运村JOSE在正泰的奥运生日正泰“奥运进行时”重点报道majorevents17众媒体看正泰:坚守的力量19正泰高开试水湖北省网闯四方Footsteps20激情燃烧的团队人物访谈Interview22与外教Garry“交锋”海外潮汐Overseasheartland24在非洲的25天26我的百里路公司与产业industry&corporation28全员学习心肺复苏术31鏖战炎炎夏日32“国字号”频结良缘正泰电工强势发力技术与管理Technical&Management35宏观经济环境下高压开关设备市场形势探讨40中小企业向何处去文化正泰Cultureofchint42党旗在正泰飘扬45“读书节”获奖征文选登我与公司一起成长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49经历风雨·回味甘甜52我爱学英语54“在外打拼的日子”征文选登像鹰一样遨翔寻找港湾此心安处是吾乡光圈photos60乐在正泰,才艺比拼人文视野columns驿路随笔62西湖美景66有一种感觉叫脸红书评影评碟评68听到小汪70闲看《肖申克的救赎》心灵原乡72腌鱼情结73红腰带74夏夜卧听雨打蓬75千年西塘等烟雨76七律·汶川抗震组诗2008在正泰的赛场上2008.082008.08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从一个普通消费品的市场大国,逐步成为高档消费品的市场大国。“坐奔驰,开宝马”,曾是中国社会上一句流行语,形象表述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高档汽车的最初认识,也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德国制造的高档工业品和消费品的高度认可。多年来,德国企业及机构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交通大型设备和民用环保、家居制品以及金融、零售等各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均取得很好的业绩。为数众多的德国企业扎根中国当地,凭借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占据诸多行业的产业链高端,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利润回报。根据德国工商总会(上海办事处)研究发布的《德国工商总会2007年调查》报告,截至2007年11月,德国企业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在华投资项目有5,800多个,设立独资及合资企业2,500多家,实际在华投资金额累计约160.4亿美元。德国中国商会近期对在华德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得益于中国良好的政策环境与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大部分德国企业的在华投资获得成功,实现了经营目标,新投资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的时间仅需2至4年;90%以上的德资企业计划在短期或中期扩大在华经营规模,40%以上的德资企业计划在中国开设新的子公司。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及再创新,使中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由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基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为全球市场提供的是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中小企业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据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和50%以上的税收总额;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德国70%的就业岗位、80%的职业培训,创造了45%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在中国,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既是中德两国经济的主体与基础,也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中德两国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强。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市场之一。在过去10年间(1997-2007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6%。根据中国统计局在2006年所作的预测,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以上,至2020年国内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超过5,500美元/人,实现(或超额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未来十五年内,资本积累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其贡献率将超过40%;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市场将保持对工业品的强劲需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继续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的历史性机遇。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更是为各国企业包括来自德国的中小企业继续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机会。在此历史条件下,中德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就中德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国际贸易近年来,中德两国贸易的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间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贸易额的三分之一。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份双边贸易额达到772.86亿欧元,同比2006年增长15%。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大体保持稳定,两国贸易合作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合作的机制比较健全。贸易合作已经成为中德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推动因素。在中国重化工业、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水处理和环保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德国中小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电力电子、精密仪表、自动化装置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而中国中小企业在付出巨大资源与人力代价基础上生产的各种高性价比的工业品与消费品,将继续成为德国民众高福利生活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出口德国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2007年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如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元件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10.4%增加到2007年的18.6%,电视机、收音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比例由12.6%增至16.5%;而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商品,如家具、玩具和装饰品的进口比重从11.1%下降至9.7%,纺织服装类则由11.5%降至9.7%。中国出口德国商品的结构性变化,与我国领导人在2005年访德期间提出了有关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建议内容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承载力较为薄弱的国家。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中国只有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技术进步基础上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所作的努力。我们要在继续保持双边贸易的同时,稳步提升双边贸易的深度,扩大双边贸易的宽度,提高交易频率和交易额,增加技术与服务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中德企业合作的思考◎文/南存辉封面报道Coverstory二、产业衔接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更是制造业强国。如果说“德国制造”推进了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那么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对德国的进一步贡献则是,随着进入德国市场的中国产品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将直接推动德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进而有利于德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中德两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具体表现在,德国中小企业产品的优势为领先技术、专业设计、高品质、工艺精湛及可靠耐用,在专业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中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则以适用性、通用性及高性价比取胜,主要定位于大批量的经济型市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不同的产业优势是可以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两国中小企业之间要加强产业内的分工与协作,围绕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互补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如在德国企业占有传统优势的专业设备领域,可通过OEM及ODM方式更多地采用中国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部件,使在保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德国企业相对逊色的标准化产品领域,则可通过技术转让、授权生产、组建合资企业等方式与中国厂商合作生产,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填补市场空缺。我们相信,如果德国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中国良好的产业基础及优质廉价的人力资源,可以形成全球性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中国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开拓视野,创新国际业务方式,改变以往原料从国外进口、生产加工在国内、产品销往国外的“孤岛化工厂”模式,积极走出去设立研发机构与生产基地,主动实现与国外企业尤其是与德国中小企业的产业衔接,共谋互利发展。三、双向投资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曾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化经验,这使得中德两国经济在产业结构、经营理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互通性,由此为两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资本层面合作提供了很大空间。当前,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根据德国工商总会在对8,000家德国工业企业调查基础上所作的《2008年德国对外投资报告》,中国是德国企业在欧盟以外最受欢迎的投资
本文标题:本期下载-奥运在正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