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本期主题:东北老工业基地
1[按]东北,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78.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7亿,约占全国人口的8.3%。东北是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的海域以及浩瀚的“林海”;这里是一亿多黑、吉、辽民众的家园,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20世纪80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显现,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塘等区域经济体迅速崛起,悄然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衰落。2003年,党和政府审时度势、谋划全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重大决策,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及贡献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建国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对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工业基地。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成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为建立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一)恢复发展与布局调整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开展较早。1949年10月~1952年末,前苏联向我国提供的42个援建项目,其中有30个设于东北。其重点是: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军事工业和铁路交通运输业。由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有些企业由华东上海和与朝鲜接壤的丹东以及沈阳等地迁移到黑龙江与吉林两省。产业布局的调整,对加强地区加工工业和轻工业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二)“一五”期间57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一五”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定东北为重点建设地区,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东北占57项,为全国总投资的37.3%。其中辽宁24项,黑龙江22项,吉林11项。这些项目大多数为新建项目,有的是依靠原有的老厂进行改建、扩建。在重型加工工业分布上,以沈阳为中心,包括了辽宁省的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阜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辽源、通化矿区;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鹤岗、双鸭山等,基本形成了沿哈大线几个主要城市为中心摆布重工业的地域格局。表1:“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前苏联援建项目省份数量主要项目辽宁24(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21)杨家杖子钼矿。(22)一一二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23)四一2○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吉林11(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及自备电厂。(2)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3)吉林染料厂。(4)吉林电极厂(现吉林炭素厂)。(5)吉林化肥厂。(6)吉林铁合金厂。(7)钨铁生产部分。(8)通化湾沟工井。(9)丰满发电厂。(10)吉林电石厂。(11)辽源矿区西安竖井厂。黑龙江22(1)哈尔滨电机厂。(2)哈尔滨汽轮机厂。(3)哈尔滨锅炉厂。(4)哈尔滨轴承厂。(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101厂)。(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9)电碳厂。(10)电表仪器厂。(11)阿城继电器厂。(12)佳木斯造纸厂。(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15)鹤岗东山1号立井。(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20)双鸭山洗煤厂。(21)友谊农场。(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合计57(三)后续重大项目建设在“一五”与“二五”期间,中央各部委和省区也安排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包括,以大庆油田开发为主的能源基地建设,石油化学工业基地、黑色与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和森工企业的建设,其产品满足了东北需要,并大量地支援了国家建设。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东北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骨干企业和战略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步建立了起来。到1978年,东北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百分比为16.56%,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利税总额占全国百分比分别为20.45%、20.43%;主要工业品如原煤、原油、钢、水泥占全国同类产品比重分别为16.29%、53.83%、29.06%、13.84%。二、历史性贡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重化工业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巩固了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及其经济基础。老工业基地建立之后,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三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高比例物资调出。从50年代老工业基地建立以来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东北三省生产的钢材、煤炭、石油能源、机械产品等物资以高比例、低价格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国各地,用于全国各地经济建设。——财政上缴和无形利润转移。50多年来,仅辽宁省净上缴中央的财政收入就达1780亿元,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辽宁全省工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的2倍多,可以兴建相当于两个辽宁的工业基地,可以建设50个大型石油化纤企业。东北三省长期的利税上缴形成了巨大的无形利润的转移。——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输出。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1978年间,沈阳向全国各地输送技术人员10.9万人,鞍山支援全国建设人才5.1万左右,在全国众多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几乎都有鞍钢支援的工程技术人员。客观地说,东北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支撑了国家经济。东北完善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成套的工业设备、娴熟的技术工人,以及丰富的资源,使得东北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3转轨时期衰退及困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东北工业,不再是国家的投资重点,加之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惯性,东北的发展步伐开始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一、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在经济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了以产业老化、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萎缩、企业停产半停产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衰退。其一,经济增长乏力。自80年代以来,东北GDP平均增速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低3-5个百分点。其二,经济效益全面下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下降,企业大幅度亏损。其三,经济地位下降,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日益扩大,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89年13.09%下降到2001年的9.14%。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均GDP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但2001年在全国的排位却下降到第8、10和14位。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是广东的两倍,而2004年,广东(16039.46亿元)是辽宁(6872.65亿元)的两倍多;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与东部六省市的平均值相当,2004年,只相当于其44.4%,人均GDP更是仅相当于上海的1/3。二、面临的困境(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重视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忽视非国有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三省对经济结构也进行了多年的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高。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目前也不尽合理。重工业和加工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民营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市场化程度低,国企发展艰难,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活力东北地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都比较深,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据有关数据表明,东北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总指数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较弱。东北国企的改革大多是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国企改革后,一是依靠集体的社会基础无法维持了,可以替代集体的形态还没有产生,使人们产生了盲目和无助,这样使政府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一个有效支持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缺乏内在动力,缺乏积极性。二是普遍缺乏赢利能力。养老、冗员等问题导致企业亏损,政府就必须给予有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以政策性优惠和补贴,从而形成了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不断向政府要保护、补贴来弥补其亏损,其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发展缓慢也就不可避免。(三)资源面临枯竭,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无节制的大量开采和粗放经营,东北地区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特别是煤炭、黑色金属、石油、木材等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2003年,辽宁省煤炭产量已经下降到全国第9位,阜新、北票煤矿已4经整体破产,抚顺、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也已经关闭了许多井口。占全国石油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也只剩下30%。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的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能够开采的林业局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东北地区以依靠资源而建立的城市比较多,资源日益枯竭,接续产业的发展却很缓慢。(四)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不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关、停、并、转,下岗失业职工增多,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矛盾突出。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其它经济成份发展缓慢,社会财力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支出。据调查,老工业基地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全国相比:一是享受保障的人数多;二是集中度高;三是基金缺口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战略决策。一、振兴战略实施过程——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简称“两个支持”战略)。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略。——2003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次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文件),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文件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文件中明确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种扶持政策,包括减债卸负、财政税收支持、项目投融资以及就业、社保等。以此为标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12月2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黄菊、曾培炎副总理担任副组长,国务院25个主要职能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04年3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年要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四是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5年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认为,2004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局良好。会议明确2005年要做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深化改革,加快体制
本文标题:本期主题:东北老工业基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