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1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康艳兵张建国张扬摘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一种公认的节能环保技术,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回顾分析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市场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市场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将可在“十一五”末形成1亿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能力,从而为推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分析了挖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潜力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前言热电联产是热能和电能联合生产的一种高效能源生产方式。以燃煤方式的热电联产和热电分产进行比较,为产出同样数量的热力和电力,热电联产方式可以比热电分产可以节约1/3左右的燃煤(仅从热源角度进行比较,未比较二者的热网损失),综合效率可由50%提高到75%(如图1所示)。图1燃煤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的能源效率比较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我国单台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装机容量已经增长到80.48GW,占全国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的18%左右。从中长期看,我国未来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有效促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将为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政策回顾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热电联产25(电力)50(热力)火电站供热锅炉7577100ηh=50%ηe=25%ηh=65%ηe=33%75%50%热电联产热电分产2系列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相关政策,对推动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1)《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2000),对热电联产的技术指标、管理办法、与电网的关系做了规定,是目前热电联产管理的主要依据。(2)《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2002),从技术经济角度严格管理和加强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3)《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对集中供热的分户计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用热商品化、货币化。(4)《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2004),指导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5)《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2004),提出支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6)《中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4),指出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是节能的主要领域,并在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将热电联产单独列为一个节能工程。(7)《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5),明确鼓励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8)《关于推进供热计量的实施意见》(2006),提出了推进供热计量的目标和技术措施等内容。(9)《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指出: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技术,取代小型、分散锅炉供热。在热负荷集中地区,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产发电技术;北方采暖地区大中城市发展集中供热的热电联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分布式热电冷联供系统。(10)《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2007),从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角度更加侧重对热电联产的管理。(11)《国家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2007),其中的热电联产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热电联产的重要工作内容和配套政策。(12)《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版),鼓励外商投资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13)《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2007),指出热力销售价格要逐步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1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修订版),提出鼓励热电联产。3三、我国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一)我国热力消费市场发展现状2001~2005年,我国的终端热力消费量(在统计年鉴中关于热力消费的口径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其具体定义为:可提供热源的热水和过热或者饱和蒸汽。包括:工业锅炉、公用热点站和企业自备电站生产的外供蒸汽及使用单位的外购蒸汽。不包括:企业自产自用的蒸汽和蒸发量在2t/h以下的采暖锅炉提供的热水和蒸汽)增长了约50%(见图2),目前约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量的5%左右。热力消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部门和建筑供热部门。工业企业是最大的热用户,工业生产(包括化工、造纸、制药、纺织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过程需要以热为基本的能源。目前,除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由自备热电厂供热外,大部分工业企业由锅炉供热。工业用热由2001年的42Mtce增长到2005年的56.7Mtce。居民采暖是热力需求的另外一个主要应用市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分为5个气候区域。其中,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城市适宜采用集中供热方式。传统的采暖地区主要包括严寒和寒冷地区的15个省市,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0%,人口数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40%,绝大部分位于北方地区。随着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居民采暖热力消费量由2001年的8Mtce增长到17.6Mtce。总体上看,目前工业部门仍然是热力消费的主导领域,占全国热力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70%(见图3)。但是,居民采暖的热力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工业领域,占全国热力消费总量的比重在不断提高。51.655.359.864.977.20204060802001200220032004200581.5%15.4%80.3%16.4%77.5%19.2%74.4%21.7%73.5%22.9%0%20%40%60%80%100%20012002200320042005工业居民商用其他图2热力消费量发展现状(Mtce)图3热力消费市场部门构成4(二)我国热电联产市场发展现状图4我国历年的火电装机容量和热电联产装机容量(GW)[2]-[4]我国的热电联产市场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取得了积极进展(见图4和图5),目前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1已位居世界前二位。我国的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由1990年的10GW增长到2000年的29.9GW,年均增长11.6%;到2005年底,热电联产装机容量进一步增长到69.8GW,2001~2005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8.5%。热电联产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11.3%增长到2000年的13.3%,2005年提高到17.8%。图5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到2006年底,我国单台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共2606台。总装机容量80.48GW,占全国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的18%左右,占全国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14.6%。年供热量2275.65PJ,比2005年增长18.18%。目前,我国的热电联产承担了全国总供热蒸汽量的81.2%,1单台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11.3%11.4%13.3%17.8%0%5%10%15%20%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热电装机比例46.94.949.25.154.85.460.15.965.06.273.07.681.78.588.410.099.512.1111.213.4122.114.9139.415.5151.217.2160.519.0181.222.0196.424.9211.728.2225.629.9241.232.2256.737.4289.843.7329.556.0391.469.8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国火电装机容量全国热电装机容量5热水采暖供热量的29.5%。与热电分产相比,由于热电联产能源效率提高可形成67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表1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PJ)[2],[5]省市200320042005全国1484.21657.41925.5北京54.050.460.9天津46.949.257.2河北117.8122.7138.1山西41.044.353.1内蒙古55.554.452.9辽宁197.5195.9209.2吉林88.198.0101.3黑龙江81.891.899.8山东243.0191.1266.8河南36.929.540.4陕西11.612.913.8甘肃32.734.937.0青海宁夏2.0新疆27.026.632.9传统采暖区1033.81001.71165.4传统采暖区占全国比重69.7%60.4%60.5%表1给出了2003~2005年全国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情况和北方传统采暖地区15个省市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情况。由表1可看出,北方传统采暖地区15个省市是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的主要应用市场,占60%~70%。北方传统采暖地区中,热电厂既供工业蒸汽,也供居民采暖,城市中的热网既有蒸汽热网,也有为建筑采暖供热的热水管网。同时,也可看出,非传统采暖区的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量在快速增长,以满足这些地区日益提高的工业和民用热力需求。目前,在这些地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对象主要为工业用户。例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均已有集中供热,但以工厂和公共建筑为主。(三)我国集中供热市场发展现状集中供热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积极鼓励的供热方式。集中供热面积由1991年的276.5Mm2增长到2000年的1107.66Mm2,进一步增长到2005年的2521Mm2,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6](见图6)。集中供热面积快速增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集中供热区域包括住宅和商业建筑。其中,住宅供热面积约占总供热面积的70%,商业建筑占集中供热面积的30%左右。6图6我国集中供热面积发展现状(百万平方米)表2我国集中供热发展状况(2000~2005)年总城市数供热能力全年供热总量[PJ]管道长度[km]全年集中供热面积[Mm2]现有城市有集中供热蒸汽[t/h]热水[GW]蒸汽热水蒸汽管热水管总量住宅200066329474,100972388338,00035,8001,108758200166230472,2001263771,0029,20043,9001,463958200266031583,3001445741,22710,10048,6001,5561,080200366032192,6001725911,29011,90058,0001,8901,310200466132498,3001746941,28212,80064,3002,1631,5082005661329106,7001987151,39515,00071,4002,5211,751集中供热从热源角度主要分为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方式,从产品角度分为蒸汽和热水。到2005年底,全国661个城市中有329个城市配备集中供热设施,全国蒸汽供热总量106700吨/小时,热水供热总量为198MMW。集中供热面积超过25亿m2,总共铺设超过7.1万km的热水供热管网,1.5万km蒸汽管网。截止2005年,(来源于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集中供热数据中未包括工业行业的蒸汽与热水供热),集中供热总供热量(包括蒸汽和热水)为2110.3PJ,其中热电联产占47%左右,区域锅炉房占51%左右。在蒸汽和热水的供热量中,蒸汽供热总量为714.9PJ,热电联产占81%左右,区域锅炉房占17%左右;热水供热总量为1395.4PJ,热电联产占29%左右,区域锅炉房占69%左右。热电联产与区域锅炉房采暖供热量分别为992PJ与1086PJ。虽然这两组数字相差不大,但主要区别在于供热方式的不同。以热水方式供热对区域锅炉房而言更为经济,而热电联产在蒸
本文标题: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