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历史背景►一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二医药学理论的萌芽►三医药知识►四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社会背景►社会沿革: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袭禄位制生产工具:夏代―石器,末期少量铜器,“金石并用”商代―青铜器(农业多用耒耜)西周―出现铁器春秋末―炼钢生产规模►农业:“熟荒耕作制”牛耕使用,土地整治,农田水利,作物选种,田间管理,园圃经营,栽桑养蚕►手工业: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制革、酿酒、织帛、制陶、舟车知识、思想与观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士《诗经》《春秋》《论语》《老子》等天文历法的进步►夏代“天干”纪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一循环►商代“干支”纪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日一循环►圭表测影,历法节气►早期的“天”“天帝”至高无上——人格的天►商代:一元神巫教,帝王是天帝代言人►周代:称帝王为天子,但“天帝”开始动摇►周公:“天不可信”。“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一、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致思方向►甲骨文►我国发现最早文字,殷墟出土16万余片,3000单字。►与疾病相关323片415辞。按体位分类命名: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等按特征命名:疟、疥、蛊、龋等按生理功能失常:“疾言”,“疾育”等周代对疾病的认识《周易》:“目少能视”,“跛能行”,“妇孕不育”,“妇三岁不育”《尚书》:“疾”,“痫”,“虐疾”等《周礼》: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左传》:折肱、瘈咬病等《诗经》:首疾、《山海经》:瘿、痔、疽、瘘、痈、疠等说明:(1)这一时期,对于疾病的了解处于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阶段(2)全部记载缺少对人体结构的探究,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医学差别对照鲜明致思方向:医学在早期即确立了整体观察,注重外部现象联系,而忽视以结构探索去认识疾病的方法,缺少研究疾病的实证精神二、对疾病的诊治及体现的文化指向(1)《周礼》等文献对于疾病诊治的记载,注意到从味、音、容貌之色、九窍等方面诊断疾病(2)对药物的认识与运用►《周礼》:►“疾医”(内科医生)“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五味:醯酒饴姜盐►五谷:麻黍稷麦豆►五药:草木虫石谷。►《周礼》:“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五毒:“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于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尽出”―郑玄注►(3)临证治疗方面,已经有酒剂、按摩、砭法、针刺、火灸、食养、药疗等多种疗法并行于世“病入膏肓”典故,“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左传》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发掘出一批金属针其中包括完好如新的金针,由此推测早在商周青铜器时期会有金属制的针刺用具。针刺工具文化指向:顺应自然,人象天地强调实用重视外部现象的相互联系第二节医药学理论的萌芽一、相关的哲学思想►1、气、精、神气“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国语·周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精►“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原”。——《管子》神►“阴阳不测谓之神”。——《易·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管子》(2)阴阳、五行、八卦阴阳►始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管子》五行►始于《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八卦►始于《周易》►由阳爻(-)和阴爻(--)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演绎出天地、男女、人体、动物、颜色、疾病、稼穑、器物等物象►八卦互相组合而成六十四卦。(3)天人关系►天人关系顺应天地天人合一与天人同构►中国哲学特质对医学方向和目标的设定(4)中国哲学特质对医学方向和目标的设定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同构的模式论,强有力地模塑了中医学体系,强调实用的观念也影响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二、病因学►各种病因说描述甲骨文►“蛊”字,象征腹中之寄生虫,《说文解字》释为“蛊,腹中虫也”►“龋”字,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很有意义的重要发现(2)从实物病因到泛化病因的探索实物病因——“龋”、“蛊”等泛化病因——由季节水土、饮食居处,发展到“六淫”泛化病因取决于传统的元气本体论,而临证的证候分析与实物病因也缺少必然的联系《周礼》:“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淫则为烖,以生寒热少腹惑心之疾;人有四肢五藏,化为五气,一觉一寤,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声音,以生喜怒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夫天之寒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荣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左传》:►“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三、预防思想《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礼》、《左传》中有关于“藏冰”、“变火”的记载。《左传》有“国人逐瘈狗”的记载。《山海经》中载有60多种防病类药物。►预防其他疾病►“食之无疾疫”、“食之可御疫”、“食之不蛊”、“服之不狂”。——《山海经》►预防遗传病先天病►“男三十娶,女二十嫁”。——《周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第三节药物知识一、药物数量与种类考古1973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均属蔷薇科梅属。有桃仁、郁李仁、杏仁等《山海经》中载各种药物126种,治疗各科疾病达31种,并且有内用和外用的多种用法从有关记载看,重点以实用为主,而较少对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描述实用传统的延续,即药附于医,从未独立,成为中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献《诗经》中载植物药50余种采集与季节“春日迟迟,采蘩(白蒿)祁祁”,“四月秀葽(远志)”产地与植物“中谷有蓷(益母草)”,“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山海经》载药126种,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不详3种。►分类:补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解毒药、杀虫药、醒神药、治牲畜药等。►治内、外、妇、眼、皮肤疾病达31种之多。►《礼经》:“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易经》:“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二酒和汤液的意义考古►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酿酒►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均发现专用陶制酒器►商代文化遗存有数千件种类各异的青铜酒器夏二里头文化铜制酒器►商代的青铜酒器商代的青铜酒器酒酒起源于原始公社时期。►《汉书》中有“酒为百药之长”;►《内经》中有“邪气至时,服之万全”。►甲骨文中有“鬯其酒”。►《汉书》酒为“百药之长”,►《说文解字》《博物志》:“杜康造酒”,►《淮南子·说》“清酉央之美,始于耒耜”。►《酒诰》(晋人江统)“酒之所兴,肇于皇上……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文献记载从野果或谷物自行发酵形成天然酒到人工酿酒制法功能(1)“通血脉”,“行药势”,(2)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汤液汤液创制于商代。相传伊尹创制汤液。临证中由生药转为用熟药,由大剂量使用单味药到适量地混用复味药,拓展了用药及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考古►夏、商时期遗址出土许多陶器►陶器普遍应用为汤液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献记载►《史记·殷本纪》:“伊尹以滋味说汤”。►《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又名《伊尹汤液》”。►《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是有莘氏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医理与汤王讨论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功用单味复味复方的出现生药熟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促进了方剂学的产生第四节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1卫生保健活动环境卫生:居住环境、饮水卫生等个人卫生:清洁卫生、饮食卫生等一、卫生保健活动►环境与疾病►《左传》:“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黄帝时代就已有水井,夏代“伯益作井”。►环境卫生►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颇具规模的地下排水管道―陶窦►《周礼·考工记》:►“窦,其崇三尺”►甲骨文中的►“(牛棚)”►“(猪圈)”。“未丁亥寇”,指丁亥日要对居室清扫和除虫二医事制度的建立《周礼·天官》有详细记载。(1)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2)医政机构(医师、士、府、史、徒)及考核(3)周代有完整的医政组织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周礼》
本文标题: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