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
第7章网络基础知识1、终端:把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CRT控制器和键盘,无CPU内存,称为终端。2、通信子网: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子网和广播式通信子网,其组合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和公用型。3、资源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4、协议:两个主机间通信时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5、网络体系结构(抽象概念):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采用的协议的总和,称为网络体系结构。6、网络:一些结点和链路的集合。7、计算机网络:相互联接、彼此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8、成为计算机网络条件:(1)至少两台计算机互联;(2)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3)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9、计算机网络分类:(1)拓扑结构(结点和链路的几何形状):总线状、环状、树状、网状、星状和混合状;(2)按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远程网)和互联网;(3)按逻辑结构分外层用户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内层通信子网(负责数据转发)。10、计算机网络组成:(1)结点(站),指网络中的计算机,分访问结点和转接结点;(2)线路: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信道,分有限信道和无线电信道;(3)链路:从发信点到收信点(即从信源到信宿)的一串结点和线路。链路通信指端到端的通信。11、OSI/RM七层协议模型:(1)物理层:通信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2)数据链路层: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的功能,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线路。要解决问题:流量控制(和出错处理同事完成)、双方数据帧竞争线路的使用权问题(双向传输数据时)、共享信道问题(在广播式网络中,用介质访问子层来专门处理)。(3)网络层:子网运行控制(确定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拥塞控制、记账功能、异种网络互连问题。(4)传输层:从会话层接收数据,并且在必要时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并确保达到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传输层使会话层不受硬件技术变化的影响。真正的从源到目标“端到端”的层。(5)会话层:允许不同计算机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管理会话、会话服务同步。(6)表示层:以上几层只关心可靠地传输比特流,表示层关心所传输信息的语法和语义。例子:数据编码(7)应用层:12、TCP/IP结构:应用层、传输层、互连网层(网际互联层)、主机至网络(网络接入层)13、TCP:传输控制协议;IP互连网络协议14、Telnet:远程登录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15、信道: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16、基本频带(基带):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基带传输: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频带传输: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数据时,往往只占有有限的频谱,对应基带传输。17、数据通信系统任务:把数据源计算机所产生的数据迅速、可靠、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宿(目的)计算机或专用外设。组成:数据终端设备、通信控制器、通信信道、信号变换器。18、波特率(码元速率Baud):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信号“波形”个数。比特率(bps):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位数。带宽(Hz):介质能够传输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值。信道容量:信道传送信息的最大能力。误码率:二进制数字信号在传送过程中被传错的概率。信道延迟:信号在信道中传播时,从信源端到信宿端的时间差。19、数据通信编码分类: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和曼切斯特码。单极性和双极性分归零型和不归零型。曼切斯特码、差分曼彻斯特码:跳变。20、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21、多路复用技术:同一介质上,同时传输多个有限带宽信号的方法。分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22、数据交换技术:(1)线路交换:通过网络中的结点在两个站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方式分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例如电话系统。实时性好,呼叫时间长,效率低。(2)报文交换:存储转发的方式传输数据。线路利用率高,传输延迟较长。(3)分组交换:类似报文,每次只能发送其中一个分组。传输时间短,延迟小,可靠性好,开销小,灵活性高。23、差错控制编码:奇偶检验码和循环冗余码。24、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CSMA/CD)、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Token-Bus)。25、组网技术: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令牌环网络、FDDI光纤环网、ATM局域网。26、网络管理:通过某种方式对网络状态进行调整,使网络能正常、高效地运行。目的是使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地利用,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能及时作出报告和处理,并协调、保持网络的高效运行。包含:(1)网络性能管理:衡量及利用网络性能,实现网络性能监控和优化。网络吞吐量、用户响应次数和线路利用。(2)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监控网络和系统配置信息。(3)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衡量网络利用、个人或小组活动。(4)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负责监测、日志、通告用户,自动解决网络问题,确保网络高速运行。(5)安全管理:控制网络资源访问权限,从而不会导致网络遭到破坏。主要涉及访问控制和网络资源管理。27、网管软件分体系结构、核心服务和应用程序。28、网络安全包括:系统不被侵入、数据不丢失以及网络中的计算机不被病毒感染。完整的网络安全要求:运行系统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审查性。网络安全层次: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务安全和协议安全。29、防火墙:在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以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30、网络安全协议:SSH(SecureShell)、PKI(证书管理公钥)、SSL(安全套接层协议)。31、网络性能分析:网络的服务质量(QoS)、服务等级协议(SLA)和网络流量性能测评。32、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分成四段,每8位构成一段,以十进制数形式表示,范围0~255。33、IP地址分两个组成部分:网络号标识(确定某一主机所在的网络)和主机号标识(确定在该网络中特定的主机)。34、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数量,IP地址通常分为三类:A类、B类、C类。A类:由8位网络号和24位主机号组成,最前面位为“0”,网络范围0~127,第一段数字范围1~126,适用于大型网络。B类:由2个字节(16位)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16位)主机地址组成,最前面位为“10”,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28~191,适用于各地区和网络管理中心。C类:由3个字节(24位)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8位)主机地址组成,最高位“110”,第一段范围:192~223,适用于小型网络。35、网络地址:主机号全部设为“0”的IP地址;广播地址:主机号全部设为“1”的IP地址。本地网络:网络号第一个8位组全为0。注:网络号不能以“127”开头,留给诊断使用。36、子网掩码:用于区分IP地址的网络数部分和结点数部分,即前多少位是网络数,后多少位是结点数。由与IP地址对应的网络数部分全取1,结点数部分全取0组成。37、DNS(域名管理系统)。基本任务:将文字表示的域名翻译成IP协议能够理解的IP地址格式(域名解析,由域名服务器完成)。38、代理服务器(ProxyServer):处于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工作原理:当客户在浏览器中设置好代理服务器,使用浏览器访问所有站点的请求都不会直接发给目的主机,而是先发给代理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接受了客户的请求以后,由代理服务器向目的主机发出请求,并接受目的主机的数据,存放于代理服务器的硬盘中,然后再向代理服务器将客户要求的数据发给客户。39、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URL(UniformResourceLocation):统一资源定位器。唯一地标识某个网络资源。格式:访问方式//主机地址[:端口号]/路径/文件名。、电子邮件Email:存储转发式服务(异步通信方式,核心);传输:简单传输协议SMTP负责处理邮件服务器之间的消息传递。电子邮件的发送由简单传输协议(SMTP)服务器来完成,接收邮件由邮局协议(POP3)服务器来完成。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两种模式:文本模式(ASCII)和二进制模式(BIN/IMAGE)。例cuteftp41、互联网常见服务:服务、电子邮件、搜索引擎、文件传输服务、新闻组服务。第8章数据库技术1、数据管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2、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数据库(DB):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3、数据库系统特点:(1)数据结构化:与文本系统的根本区别;(2)数据的共享高、冗余度低,易扩充;(3)数据独立性高;(4)数据有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4、模型分为概念模型(E-R图)和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条件三组成要素,分层次模型(树状结构)、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5、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和并行结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多个)、模式(逻辑模式,一个)和内模式(存储模式,一个)。6、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功能:查询、数据操作、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视图和部分基本表)、模式(基本表)和内模式(存储文件)。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等。7、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的存储过程,它通过事件触发而执行,可通过存储过程名来直接调用存储过程。8、SQL数据控制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和数据保护功能,即数据库的恢复、并发控制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9、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目标:用户界面友好、功能完备、效率高、结构清晰和开放性。10、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基本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存取、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其他功能(通信功能等)。11、事务四个特性:原子性(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一致性(物理数据库)、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和持续性(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性的)。12、数据库的恢复: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的功能。13、数据库系统故障分类:事物内部的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14、恢复机制:如何建立冗余数据;如何利用冗余数据实施数据库的恢复。建立冗余数据最常用的技术:数据转储和日志文件。15、转储:DBA定期将整个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后备/后援副本)。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分以记录为单位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登记日志文件严格按照并发执行时间次序来登记,且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16、恢复策略(1)事务故障恢复:强行回滚(ROLLBACK)。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事务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继续反向扫描,同样处理-直到读到该事务的开始标记。(2)系统故障恢复(软故障、不破坏数据库):系统重新启动时自动完成。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找出故障发生前已经提交的事务,将其事务标识记入重做(REDO)队列。同时找出故障发生时尚未完成的事务,将其事务标识记入撤销(UNDO)队列。-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UNDO事务的执行逆操作(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前的值写入数据库)-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REDO事务重新执行日志文件登记
本文标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