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劝学-《荀子》-习题(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4页劝学《荀子》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若属皆且为所虏(2)不患人之不己知(3)于予与何诛?(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不拘于时(9)失其民者,失其心也(10)士卒死者万五千人A.(1)(8)/(2)(3)/(4)(10)/(5)(9)/(6)(7)B.(1)(8)/(4)(10)/(2)(3)(7)/(9)(6)/(5)C.(1)(6)/(2)(7)/(4)(10)/(3)(5)/(8)(9)D.(1)(8)/(2)(3)(7)/(4)(6)/(5)/(9)(10)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D.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3.下列句式不属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耻学于师A.而日参省乎己B.下饮黄泉试卷第2页,总4页C.余人甚异之D.小学而大遗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没有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规矩C.隳名城,杀豪杰高大的城墙D.吾从而师之学习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求人可使报秦者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7.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岁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树之以桑C.不拘于时,学于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为天下笑者,何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类型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是寡人之过也今君乃亡赵走燕死生亦大矣B.具告以事树之以桑何以知之C.既自以心为形役夫晋,何厌之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A.以手抚膺坐长叹(徒,空)一去紫台连朔漠(离开)B.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C.而倔起阡陌之中(突然)数罟不入洿池(多次)D.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却坐促弦弦转急(退)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作《师说》以贻之輮以为轮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试卷第3页,总4页D.其皆出于此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二、语言表达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12.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1)吾尝终日而思矣()(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蟹六跪而二螯()三、文言文阅读13.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14.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声非加疾.也疾:迅速B.而闻者彰.彰:清楚C.假.舆马者假:借助试卷第4页,总4页D.而绝.江河绝:横渡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A.沛公军.霸上B.籍.吏民,封府库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范增数目.项王答案第1页,总7页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1)(8)两句属于被动句,(1)句中“为所”表被动,(8)中“于”表被动;(4)(10)属于定语后置句,(4)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10)应为“死的士卒”;(2)(3)(7)为宾语前置句,(2)应为“不知己”,(3)应为“诛何”;(9)(6)是判断句,(6)中“为”翻译成“是”,(9)中“者……也”表判断;(5)为状语后置句。【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分析句子中的标志。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2.C【解析】答案第2页,总7页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中的通假现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B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愉悦,愉快;D项“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中“孙弟”同“逊悌”,敬顺兄长。【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当把该字或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思代入句中都无法讲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通假。1.互相借用。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3.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3.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言特殊句式。A、C、D三项均为被动句,被动词为“于”“为”“见……于”。被动句的被动词除此以外,还有“为……所”“见”,还有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B项句式为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的类型有三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借助提宾标志词“是”“之将”宾语提前。B项即属于第三种情况。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考生须结合课内学过的句子理解,归纳总结。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答案第3页,总7页成了词的兼类了。例句“耻”,意动用法,以……为耻。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名词作状语,向下。C项意动用法,认为……怪异。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小的方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准确无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无,通“毋”,不要;B项,规,圆规;D项,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对于文言实词题,考生应采取如下方法解答:语境分析、句子结构分析、课内迁移、成语迁移、字形结构等。比如本题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这句话是说木匠干木匠活,故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规”的意思,应为“圆规”。6.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句式。例句:定语后置,“蚓无利爪牙,强筋骨”;A项,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人”;C项,被动句;D是状语后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五、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答案第4页,总7页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但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六、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如“莫”,以及否定性动词如“无”。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该题中考核的都是特殊句式。该题中考核倒装句居多
本文标题:劝学-《荀子》-习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1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