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3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第1节概述果实(fructus)及种子(semen)类中药是以植物的果实或其一部分入药的药材总称。药用部位包括果穗、完整果实和果实的一部分。完整果实有成熟和近成熟果实、幼果之分,果实的一部分包括果皮、果核、带部分果皮的果柄、果实上的宿萼、中果皮的维管束、种子等;药用的种子均为成熟品,包括完整的种子及假种皮、种皮、种仁、去掉子叶的胚等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种子发芽后或经发酵加工后入药。果实在组织构造上包含种子,有的果实又仅以种子入药,故将果实类中药及种子类中药共列入本章叙述。一、性状鉴别完整果实依参加果实形成的器官不同分为真果和假果,根据其来源、结构和果皮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单果、聚合果和聚花果三类。完整的果实一般顶端可见宿存花被、花柱或疤痕,基部可见宿萼、果柄或果柄痕,有的还有宿存花被,内含成熟或未成熟的种子,少数种子不发育。果实类中药大多为干缩品,表面常有皱纹,以肉质果尤为明显。有些果实常有特殊的香气。完整的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部分包括胚乳(分外胚乳和内胚乳,包被于胚之外)和胚(分为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四部分)。种子的胚乳发达,子叶不发达的,称为有胚乳种子;种子的子叶发达,胚乳不发达的,称为无胚乳种子。种子因来源不同其子叶数目亦不同,可作为鉴别的依据。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1枚;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枚;裸子植物的种子,常有子叶2至多枚。完整的种子一般呈圆球形、类圆形、扁圆形等,少数呈线形、纺锤形、肾形等。表面一般颜色较深,并有各种纹理,常可见种脐、合点、种脊等特征,少数种子有种阜存在,还有的具毛茸。种子剖面可见种仁部分有发达的白色胚乳或肥厚的子叶,一般无胚乳种子的内胚乳仅为1层透明膜状物,子叶富油质或粉性;有胚乳种子的内胚乳有的富油质,有的呈角质样。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性状鉴别首先要确定是果实还是果实的一部分,注意区分果实的类型和一般特征,如成熟或未成熟,真果或假果,单果、聚合果或聚花果,浆果、柑果或瘦果等。无论果实还是种子,主要应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气味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其表面特征,如表面的颜色、皱纹、有无附属物等,种子的表面要注意种脐、种脊、合点、种阜、假种271皮等特征。果实的外部通常有些附属物,如宿存的花被、花柱、花序或果柄等。二、显微鉴别(一)组织特征完整的果实可分为果皮和种子2部分。1.果皮果皮的构造包括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3部分。(1)外果皮相当于叶的下表皮,通常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偶有气孔。表皮细胞有时具毛茸,多数为非腺毛,少数为腺毛或腺鳞。表皮细胞中有的含有草酸钙结晶或橙皮苷结晶,有的含有色素或其他有色物质,有时细胞中又嵌有油细胞。有的外果皮由表皮及下皮层组成。下皮层有的为厚角组织,薄壁组织间夹杂石细胞、厚壁细胞,有的下皮细胞内含棕色、紫棕色物。(2)中果皮相当于叶肉组织,通常较厚,大多由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中有时含淀粉粒。中部有细小的维管束散在,有时可能有石细胞、油细胞、油室或油管等存在。(3)内果皮相当于叶的上表皮,大多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也有为1列或多层石细胞组成;伞形科植物果实的内果皮由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相互并列为一群,各群以斜角联合呈镶嵌状,称为“镶嵌细胞”。2.种子种子的构造包括种皮、胚乳和胚。(1)种皮种皮的构造因植物的种类而异。种皮通常仅有1层,但有的种子有内、外种皮2层。种皮通常由下列一种或数种组织组成。①表皮层:多数种子的种皮表皮细胞由1列薄壁细胞组成。有的表皮细胞充满黏液质;有的表皮细胞部分或全部分化成非腺毛;有的表皮细胞中单独或成群地散列着石细胞;有的表皮层由石细胞组成;有的表皮细胞为狭长的栅状细胞,细胞壁常不同程度地木化增厚;也有的表皮细胞中含有色素等。②栅状细胞层:某些种子的表皮下方,有1~3列狭长细胞排列而成的栅状细胞,壁多木化增厚,有的仅内壁和侧壁增厚,有时在栅状细胞的外缘处可见一条折光率较强的光辉带。③油细胞层:某些种子的表皮层下有1层较大的含挥发油细胞。④色素层:有颜色的种子,除表皮层外,内层细胞或内表皮细胞中也可含有色素物质。⑤石细胞层:有的种子表皮的内层几乎全由石细胞组成,或内种皮为石细胞层。⑥营养层:多数种子的种皮中,常有数列贮存淀粉粒的薄壁细胞,称为“营养层”。成熟种子的营养层往往因种子发育过程中淀粉的消耗而成为扁缩颓废的薄层,紧附在种皮其它各层的内侧,在横切面上不易观察。(2)胚乳分为外胚乳和内胚乳。由薄壁细胞组成,内贮大量脂肪油和糊粉粒,注意糊粉粒的形状、大小及有无拟球体、拟晶体;有时尚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结晶。胚乳细胞的细胞壁大多为纤维素,少数为半纤维素的增厚壁,其上具明显的微细纹孔,新鲜时可见胞间连丝。外胚乳组272织大多颓废,少数种子有发达的外胚乳。大多数种子具内胚乳,无胚乳种子中,也残存1~2列内胚乳细胞。个别种子外胚乳或外胚乳和种皮的折合层不规则地伸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3)胚子叶通常占胚的较大部分,其构造与叶大致相似,表皮下方常可见明显的栅栏组织。胚的其它部分一般全由薄壁细胞组成。(二)粉末特征1.果实类中药主要观察果皮表皮碎片、中果皮薄壁细胞及纤维、石细胞、结晶、种皮、胚乳及胚的组织碎片。无木栓组织、叶片碎片、花粉粒及大型导管。注意外果皮的形状、大小。有时外果皮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增厚,呈念珠状。外果皮上可能有非腺毛、腺毛或腺鳞。注意内果皮表皮碎片、有无镶嵌状细胞等。果皮表皮碎片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可见。石细胞常成群或单个散在,纤维常成束或上下层交错排列。结晶以簇晶及方晶为多见,砂晶极少见。含有种子的果实类药材,在粉末中还含有种皮、胚乳细胞及胚的组织碎片。2.种子类中药糊粉粒是种仁中贮藏蛋白质的特殊形式,在植物器官中为种子所特有,是种子类中药粉末的主要标志之一。糊粉粒存在于胚及胚乳薄壁组织中,一般均较细小,其形状、大小及构造通常依植物的种类而异,注意其贮藏形式。种皮表皮碎片的表面观及断面观均可见,注意其形态特征。淀粉粒较少见,一般细小,偶见较大的。不同的种子粉末中还可能出现栅状细胞、杯状细胞、支持细胞、色素细胞、网状细胞、硅质块、纤维及分泌组织等。第2节各论51.五味子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FruitofChineseMagnolcavine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苏恭谓:“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俱也”,故名。【来源】本品为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植物形态】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8m。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幼枝红褐色,稍具棱角。单叶互生,膜质,卵形、宽倒卵形至宽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疏生有腺体的细齿,上面有光泽,无毛,下面脉上嫩时有短柔毛。花黄白色而带粉红色,芳273香。雌雄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花被片6~9,外轮较小;雄蕊5,花丝合生成短柱,花药有较宽药隔,花粉囊两侧着生;雌花心皮17~40,螺旋状排列。花后花托逐渐伸长,至果实成熟时呈长穗状,其上疏生小球形不开裂的肉质果,熟时深红色,内含种子1~2粒。花期5~7月,果期7~10月(Fig.51-1)。Fig.51-1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化学成分】挥发油主含倍半蒈烯(sesquicarene)及其衍生物、β-恰本烯(β-chamigrene)及α-衣兰烯(α-ylangene)等。木脂素类成分主要为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伪γ-五味子素(pseudo-γ-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五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β-五味子素、γ-五味子素、δ-五味子素、ε-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戈米辛(gomisin)等。另含枸橼酸(citricacid)、苹果酸(malicacid)、酒石酸(tartaricacid)、琥珀酸(succinicacid)、维生素C等有机酸以及脂肪油等。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暗红色或黑红色,皱缩,油润,有的表面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Fig.51-2)。一般以色紫红、肉厚、柔润光泽、气味浓者为佳。Fig.51-2五味子(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显微鉴别】1.组织特征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274形薄壁细胞,纹孔较大。种皮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长方形细胞,含棕黄色油滴。油细胞下为3~5列小形细胞。种皮内表皮层为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Fig.51-3)。Fig.51-3五味子横切面组织特征(Histologicalcharacteristicof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ontransversesection)1.外果皮(exocarp)2.中果皮(mesocarp)3.维管束(vascularbundle)4.中果皮薄壁组织(mesocarpparenchyma)5.内果皮(endocarp)6.种皮石细胞层(stonecellofseedcapsule)7.油细胞层(oilcell)8.胚乳组织(endosperm)2.粉末特征暗紫色。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淀粉粒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脐点,偶有复粒。可见胚乳细胞(Fig.51-4)。Fig.51-4五味子粉末特征(Characteristicof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onpowder)1.种皮表皮石细胞(stonecellofseedcapsuleepidermis)2.淀粉粒(starchgranule)3.胚乳细胞(endospermcell)4.果皮表皮细胞(pericarpepidermiscell)5.种皮内层石细胞(stonecellinnerseedcapsule)【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将本品压成饼,称取1g,加水100mL,时时振摇,浸1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加5倍量95%乙醇,强烈搅拌5min,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水之100mL,加活性炭过滤,得无色或浅粉红色澄明溶液。取上述溶液1mL,加甲红指示剂1滴,溶液即变为红色。取上述溶液1mL,加高锰酸钾试液1滴,紫色立即消退,溶液变成浅橙黄色,放置1h后,溶液渐变为无色。取上述溶液2mL,加氢氧化钠试剂中和后,加硫酸汞试液1滴,加热至沸,再加高锰酸钾试液1滴,紫色立即消退,并发生白色沉淀。2.紫外光谱称取本品粉末(阴干,水分10%~15%,过20~40目筛)8份,每份约1g,分置于碘量瓶中,分成4组,各加水、无水乙醇、氯仿和石油醚(60~90℃)20.0mL,室温浸泡2h,振摇,滤过,作为样品原试液。将原试液上机扫描测试,吸收度上限超过3.0时,应将原试液用275相同溶剂稀释至吸收度上限不超过3.0。用切线法测算出谱图上每条谱线上的所有最大吸收峰位置,组成本品的四溶剂浸液紫外谱线组图谱的全部最大吸收峰位置数据(表51-1)。表51-1五味子紫外谱线组测试数据吸收度上限溶
本文标题: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