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及21世纪对规划师的新要求-孙莉
国际城市规划AdvancedUrbanPlanningConceptsandtheNewRequirementsforPlannersinthe21stCentury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及21世纪对规划师的新要求孙莉张玉坤SunLi,ZhangYukun中图分类号:TU984张庭伟将20世纪的城市规划理论分为三代:第一代以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哲学为基础,注重规划成果,主要关注人与城市的关系(例如城市形态、功能分区),同时也有极小部分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休闲空间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例如人的社会需求问题),以1930年代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第二代以19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主导,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平、公共参与),促进规划过程的公平透明,同时也有小部分涉及人与城市的关系(例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第三代建立在多元主义、后实证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城市的关系(例如土地混合利用、高密度、TOD等,以修正第一代理论过分注重功能分区而忽视尺度控制的弊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平),而且涉及三者的比例渐趋均衡,这一阶段的理论包括1980—1990年代后出现的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1]。虽然今天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仍延续着20世纪时所呈现出的从局部到全面、从孤立到协调、从“终极蓝图”到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脉络[2],但是,规划理论的研究对象已由英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区,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由20世纪初的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转变为今天的城市过度蔓延,再加上21世纪的技术革新加速了物质、意识的流动与更新,社会生活、人类理念、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因此,城市规划理念有了新发展。1前沿城市规划理念选介为了摆脱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居住与就业空间的严重分离、人际关系冷漠、社区文化缺失、贫富隔离、阶级藩篱、旧城衰落等一系列问题,规划师们设法以可持续性更强的方式重新连接居住、就业和商业空间。他们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土地利用、城市设计、环境保护、历史保护和交通规划,还将能源与粮食系统纳入规划范畴;此外,他们还关注减贫、保障房供给、劳动力就业、社区发展、健康、教育、社会服务、环境公平、灾后重建、后工业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外来摘要:引介大量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并将其分为六大类,其中五类分别以可持续发展、信息与数字技术、城市社会及社区生活改善、政治或经济、保护与更新为核心,第六类为其他规划理念。指出可持续发展、信息与数字技术将是造就21世纪城市新形态和城乡新关系的核心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城市规划师未来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强调中国的规划、建设应适时借鉴西方新的规划理念以拓宽思路,并面向自身独具的挑战进行创新。Abstract:Alargenumberofadvancedurbanplanningconceptsareintroducedandclassifiedintosixcategories;fiveofwhichfocusonsustainabledevelopment,informationanddigitaltechnology,improvementofurbansocialandcommunitylife,politicsoreconomy,preservationandrenewalrespectively,andthelastkindinvolvesotherplanningconcepts.Sustainabledevelopment,informationanddigitaltechnologyarethecoredrivingforcesofthecreationsofnewurbanformandnewurban-ruralrelationshipinthe21stcentury.Onthisbasis,theknowledgeandskillstheurbanplannersneedinthefutureareintroduced.Finally,thepaperemphasizesthat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sofChinashouldusenewWesternplanningconceptsforreferencesuitablytobroadenthewayofthinking,andinnovateforitsownuniquechallenges.关键词: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可持续发展;信息与数字技术;规划师基本技能Keywords:AdvancedUrbanPlanningConcepts;SustainableDevelopment;InformationandDigitalTechnology;BasicSkillsofPlanner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208339)作者:孙莉,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lisun@tju.edu.cn张玉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2015-08-1111:38:29国际城市规划人口的民族融合等问题[3]。笔者根据各理念不同的侧重点将其分为六大类,其中五类分别以可持续发展、信息与数字技术、城市社会及社区生活改善、政治或经济、保护与更新为核心,还有一类为其他规划理念。1.1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由于无序蔓延的城市化被普遍认为是碳排放增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度与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今天有大量的规划理念都致力于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旨在减轻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2006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等人提出了“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它批判了现代主义把动态的城市过程强行限定于刚性僵硬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之中的规划理念,针对欧美等国后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碎片化与流动化的情境,重新探讨景观、城市、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倡导不仅将景观作为审美表象,更应将其作为城市多功能的载体。景观城市主义以连续的生态景观作为组织、连接城市空间的核心手段,一方面,借助基于三维视角的场地分析将建筑物(特别是超大型的公共设施)转变为与周边城市地表相整合的、景观形态的、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并以事件作为场地组织的线索;另一方面,整合功能单一的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下水道、水管线路和通讯电缆等)与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绿色通道、河道网络和公园绿地等),形成景观基础设施网络,从而为城市形态生成、发展和演变确定了基本战略框架[4],使生态系统的机能与个人的体验相统一,使城市景观具有弹性和灵活性,为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后期出现的大量空置废址和基础设施变迁提供了新的工具[5]。然而,规划界也存在不少对景观城市主义的负面评价,例如2012年,爱德华·格莱泽(EdwardGlaeser)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TriumphoftheCity)中反对将大面积的景观、绿地引入城市建成区,他认为密集发展才是生态的,分散式发展将使机动车出行需求增大,进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大[6];此外,现实中景观城市主义的大量实践仅限于绘制标新立异的图形,与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的联系浮于表面[7]。2007年,道格拉斯·法尔(DouglasFarr)提出了“可持续城市主义”(SustainableUrbanism)。该理论强调“应终结过大尺度的资源循环利用”,将食物和电力生产引入城市,并将本地资源分散布置,实现资源供给的本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及居民生活的品质,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取代区域乃至全球的供应链;同时,它还着眼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并设计适宜步行的社区,将居民日常需求的实现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8]。2009年,在哈佛大学主办的一场学术会议中诞生了“生态城市主义”(EcologicalUrbanism)。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景观城市主义,但在生态复杂性科学的影响下,它批评现有的可持续实践尺度过小,而且利用的技术单一,主张应放眼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整体,将研究对象扩大至城市—区域生态系统,以恢复人类活动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状态为出发点,多学科交叉,对人—自然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转型重构,由“设计结合生态”向“设计生态”转变,降低城市在土地占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长期趋势[9]。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等一些国际组织提出了“韧性城市”(ResilientCities)的理念。2003年,玛丽娜·艾伯特(MarinaAlbert)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10]。2005年,劳伦斯·韦尔(LawrenceVale)和托马斯·坎帕内拉(ThomasCampanella)在其著作《韧性城市:现代城市如何从灾难中复兴》(TheResilientCity:HowModernCitiesRecoverfromDisaster)中揭示了城市在经历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突发重创之后如何很好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适应能力[11]。近年来,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过载、环境污染和经济结构局部失衡等问题所造成的城市灾害显著地冲击了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城市脆弱性的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韧性城市理念逐渐被确认为新一代规划理论的主要观点。国际上自发组建了“韧性联盟”(ResilienceAlliance)、“韧性组织”(ResilienceOrganization)和“韧性城市组织”(ResilientCityOrganization)等专业性的学术或产业交流合作组织,这些组织与一些政府的研究机构设计出了多种韧性城市的指标体系[12]。2009年,彼得·纽曼(PeterNewman)、蒂莫西·比特利(TimothyBeatley)与希瑟·博耶(HeatherBoyer)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向韧性城市的10项战略步骤:从区域到单体建筑各层面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每个家庭、社区及办公区实现碳中和;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分散化供电、供水和废物处理系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充分挖掘本地食品及衣物的供给潜力,将其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从线形系统转变为生态高效的环状封闭系统;发展可持续的公共交通等[13]。2009年,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烈斯·杜安尼(AndresDuany)提出了“农业城市主义”(AgriculturalUrbanism)。他提倡根据场地所处位置、密度及断面情况的国际城市规划不同,在不同的城市肌理及单体建筑物中插入多种尺度的农业空间(图1),利用生态、集约的种植技术,并配置不同的生产品种,使农业生产以不同强度贯通城乡;同时,他还构想了以农业为导向的新型社区规划模式,通过将社区农园、农贸市场、加工作坊、有机餐厅等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相关空间紧凑、有序地整合到步行的社区空间之中,实现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分配、消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完整循环过程纳入社区尺度之内的目标[14]。该规划理念可以有效地丰富城市景观、应对粮食危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它缩短了食物里程,对环境污染也有减缓作用。同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副教授瓦格纳(MimiWagner)与其指导的学生贾森·格里姆(JasonGrimm)提出了“食物城市主义”(FoodUrbanism)。它主张依据城市食物系统组织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首先汇总当前城市空间中可用于城市农业的部分;然后将城市农业空间分类,并深入探讨每类农业空间的所有者、生产者、管理者、生产性空间规模、服务性空间规模、公共休憩空间规模、基础设施空间规模、场地布局模式、种养
本文标题: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及21世纪对规划师的新要求-孙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2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