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石油化工火灾扑救-黄金印
第十章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第一节石油化工的生产工艺特点•一、生产综合化,产品多样化•二、装置规模大型化•三、生产工艺控制高参数•四、生产装置高度密集•五、联合装置更为普遍•六、工艺管线多,阀门多,设备多第二节石油化工装置的火灾特点•一、爆炸危险性大•1.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经管道设备跑冒渗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高温高压设备在超温超压下运行,或设备、容器长时间受高温或火焰的直接作用。•3.负压设备损坏或密封不严,吸入空气。•4.灭火方法不当。•二、燃烧面积大•三、易形成立体火灾•四、燃烧速度快•1.装置发生爆炸,在可能的范围内形成高温燃烧区,火势迅速向各个方向蔓延波及,甚至再次引起爆炸,进一步形成更大面积的燃烧。•2.是石化物料热值大,燃烧后产生的热辐射,迅速加热周围毗连的容器设备,致使相邻容器管道内的物料迅速增压、挥发或分解,为火势扩大创造了条件。•3.是物料的流淌扩散性,特别是可燃气体的扩散,增加了火势瞬间扩大的危险性,加之立体火灾的形式。•五、灭火作战难度大,需要的消防力量多•1.火灾剧毒性物质的扩散和腐蚀性物质的喷溅流淌,严重影响灭火战斗行动,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降低了灭火的时效性;•2.火场存在的爆炸危险,也会防碍常规灭火战斗的实施;•3.由于设备装置高大,一般水枪难以发挥其灭火效能;•4.塔罐林立,管道纵横,空间狭窄,难以选择安全的作战阵地。•5.石化火灾多属化学危险品火灾,燃烧物质的种类不同,应选用不同的灭火剂;•6.火场存在的爆炸危险和各种设备灭火方法的不同,往往会妨碍常规灭火战术方法的实施。•7.采取工艺控制的灭火方法往往较为有效,但其工艺控制技术水平要求高,非一般业务能力所及,故进一步增加了灭火作战难度。•六、火灾损失大,影响大第三节石油化工装置的灭火战术措施•一、石化装置火灾的扑救原则•(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固定灭火设施•1.装置区之间设置的消防水幕、蒸汽幕;•2.装置区内设置的固定泡沫、固定水炮、带架水枪;•3.中间贮罐及装置顶部设置的雨淋设施;•4.装置平台、框架结构及油泵房和加热炉回湾头箱内设置的蒸气灭火设施等。•(二)充分发挥指挥员、战斗员的聪明才智•1.指挥员必须了解工艺,准确分析判断,果断决策;•2.战斗员必须勇猛、主动、技术娴熟,坚决顽强地奋力作战。•(三)使用各种灭火力量要做到协同作战•1.扑救石化装置火灾的一般规律•专职队先出动,公安队快集中;专职队打头阵,公安队打主攻。•2.协同在整个灭火战斗过程中不能间断•3.下级指挥员要机断行事,保证不间断的协同•(四)以攻为主,以防为辅,攻防结合•1.以攻为主•以攻为主是指在扑救石化装置火灾的整个过程中,要以消灭火势的进攻为主,强化指挥员的灭火进攻意识。•2.以防为辅•以防为辅是指在扑救石化装置火灾过程中,在灭火力量不足或等待灭火时机的期间内,要进行积极防御的扑救原则。•3.攻与守的辨证关系•强调攻的战术意识,但在进攻的同时要做好守的思想准备,万一进攻失败就要考虑防守问题,防守是为进攻创造条件,作进攻的准备。•二、扑救石化装置火灾的基本前提•(一)坚持集中使用兵力的原则,牢牢抓住控制权•1.集中兵力于火场;•2.集中兵力于火场的主要方面•(二)掌握火场情况,为实施科学指挥提供依据•1.到达火场前要问清火场概况•2.到达火场后要查清装置特性和环境因素,选定适用的灭火剂•3.在灭火过程中要注意监视有无突变征兆•三、控制石化装置火灾的基本措施•(一)采取工艺措施是控制火势的根本•1.关阀断料•2.开阀导流•3.事故排空•(二)抢救生命是到场消防人员的首要任务•(三)冷却控制是防止火情恶化的关键•1.被火焰直接作用的压力设备的冷却•2.着火设备的冷却•3.着火设备邻近受火势威胁设备的冷却1.外泄可燃气体的高压反应釜、合成塔、反应器等设备火灾切断气源,迅速稀释2.地面液体流淌火筑堤导流,泡沫覆盖3.塔釜、架空罐、管线、框架流淌火关阀断料,空间燃烧液体流经部位予以充分冷却,采取上下立体夹击的方法消灭空间液体流淌火。对流到地面的燃烧液体,按地面流淌火处理。4.明沟内流淌火筑堤分割,分段堵截5.暗沟流淌火泡沫灌注,封闭窒息•(五)加强安全防护,避免人身伤亡•1.防爆炸•2.防倒塌•3.防高温•4.防中毒•5.防冻伤第四节常见石油化工火灾的扑救战法•一、扑救石化装置火灾的常用战法•(一)遵循堵截、冷却、防护、围攻的战斗程序•(二)快攻近战,以快制快•快攻近战,以快制快:•就是在灭火战斗中,抓住有利战机,向着火部位发起迅速而有力的进攻,力争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1.要做到平时的灭火作战准备要充分•2.火情侦察清楚、情况判断准确,力量部署科学合理•3.要尽可能接近火点,充分发挥灭火剂的灭火效率•4.体现快•接警快,出动快,到达火场快、现场侦察快、指挥决策快、战斗展开快、灭火进攻速度快•(三)立体围攻,全面控制•1.有充足的兵力,组织良好的供水路线,确保前方水枪的用水量。•2.有能喷到一定高度的器材装备。•3.充分利用着火装置的操作平台、框架结构的孔洞、设备观察孔等处架设水枪。•4.指挥层次清楚,指挥关系明确。•5.灭火剂准备充足,各战斗车分配的灭火剂合理。•(四)针对不同的燃烧对象,灵活运用战术•1.对大面积、多火点的石化装置火灾•在兵力充足的前提下,应采用封堵、包围、分割同时并举,各个击破的战术方法。•2.对气体管道、小型反应设备火灾•用雾状水加湿麻袋、石棉被、湿草帘等覆盖在燃烧物体上,边冷却边关闭气体阀门进行灭火。•3.气体设备装置发生火灾•喷水冷却的同时,•(1)若设有放空管线应开阀放空,并将放空气体导入其它容器或火炬;•(2)若设备装置局部开裂或阀门被炸坏着火,且设备装置无放空管线,此时应采取临时接管导气排空措施。•4.对顶部爆炸开口猛烈燃烧的贮罐、塔等设备•积极地冷却控制,不要轻易灭火,可适量导出设备内液体,以减少灭火时间;•对于低闪点液体的塔、釜、罐设备火灾,也可以注入适量的高闪点液体搅拌,使燃烧物质温度降低到其闪点以下而自行熄灭。•5.对高大的塔、釜、炉等设备火灾•布置“立体型”冷却,组织内歼外截的强攻,必要时可注入惰性气体灭火。•(1)对受火势威胁的高大的塔,釜、反应器应分层次布置水枪炮阵地,从上往下均匀冷却,防止上部或中部出现冷却断层。•(2)对着火的高压设备,在冷却的同时要采取工艺措施,降低其内部压力,但注意必须保持仍有一定的正压。•(3)对着火的负压设备,在积极冷却的同时,应关闭进、出料阀,防止回火爆炸;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可向负压设备注入过热蒸气,以调整设备内压力。•此外,在冷却设备与容器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受火势威胁的框架结构、设备装置的承重构件进行冷却保护。•6.对沟内流淌火灾•(1)明沟内流淌火,可用筑堤等方法,把火势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或分段堵截;•(2)对暗沟流淌火,可先将其堵截住,然后向暗沟内喷射高倍泡沫,或采取封闭窒息等方法灭火。•7.管道内着火•可从管道的一端注入蒸气吹扫,或注入泡沫,或注入水进行灭火。•8.对于先爆炸后燃烧,并形成流淌火焰的火灾•(1)地面液体流淌火,应根据流散液体的数量、面积、方向、地势、风向等因素,筑堤围堵,把燃烧液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定向导流,防止燃烧液体相高温、高压装置区等危险部位蔓延。•(2)在组织冷却着火设备的同时,根据液体燃烧面积,部署必要数量的灭火力量,消灭液体火势。•(3)对比重较轻的流淌液体,可采用干粉与泡沫联用覆盖、扑灭流淌火焰;•(4)对比重较大的流淌液体,可用水直接灭火。•二、油泵房火灾的常用战法•1.首先应停止油泵运转,切断泵房电源,关闭闸阀,切断油源;•2.覆盖密封泵房周围的下水道,防止油料流淌而扩大燃烧;•3.用水枪冷却周围的设施和建筑物。•4.扑救泵房大面积火灾,应使用固定或半固定式水蒸气灭火系统。•5.泵房内油泵、油管漏油及接油盘着火时,使用轻便灭火器具灭火。•6.若泵房因油蒸气爆炸引起管线破裂造成油品流淌引起较大面积火灾时,可及时向泵房内输送空气泡沫或高倍数泡沫等,采用泡沫扑救。•三、输油管道火灾的常用战法•1.首先关闭输油泵、阀门,切断向着火油管输送油品;•2.采用挖坑筑堤的方法,限制着火油品流窜,防止蔓延。•3.单根输油管线发生火灾,可采用直流水枪、泡沫、干粉等灭火,也可用砂土等掩埋扑灭。•4.管廊或管架发生火灾,要加强着火油管及其邻近管道的冷却。•5.油管裂口处形成火炬式稳定燃烧,应用交叉水流,先在火焰下方喷射,然后逐渐上移,将火焰割断灭火。•6.若输油管线附近有灭火蒸汽接管,也可采用蒸汽灭火。•四、下水道、管沟油料火灾的常用战法•1.用湿棉被、砂土、水枪等卡住下水道、管沟两头,防止火势向外蔓延。•2.火势较大时,应冷却保护邻近的物资和设施。•3.用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4.若油料流入江河,则应于水面进行拦截,把火焰压制到岸边安全地点,然后用泡沫灭火。•五、扑救石油化工火灾应注意的问题•1.认真搞好火情侦察,详细询问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充分了解物质性质、危害性及处置措施,切忌盲目行动。•2.做好个人防护,保证参战人员安全,现场作战指战员均须佩带空气呼吸器,穿着防化服。•3.及时划定警戒区域,避免造成人员伤亡。•4.在冷却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同时集中力量抓住重点,要做到冷却均匀不留空白点。•5.采取工艺技术措施时,必须由单位技术人员操作,消防队员配合,并做好安全防护。•6.根据着火物质的性质,选用适用的灭火剂。•7.精简一线人员,设置前沿观察小组,规定撤退信号,必要时下放指挥权利,实施分散指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参战人员的伤亡。•8.尽可能采用移动装备,实施长距离供水,加强后方供水的组织。
本文标题:石油化工火灾扑救-黄金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3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