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华文化传承。茶与养生
《易经与人生》系列课程之茶与养生冯南云昆明易经研究会副会长茶字的本义一人,一树,一草帽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中国人与茶1、茶从药用到饮料的演变2、百姓的柴、米、油、盐、茶3、“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少数民族4、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演变1、唐代陆羽《茶经》2、《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神农”就是炎帝,是茶的发现和使用者。4、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到煮饮到泡饮,从混饮到清饮的漫长演变。二、百姓与茶1、茶,不管是药用、食用、还是作为饮料,都是从最普通的老百姓开始的。2、潮州功夫茶。3、粗茶淡饭。三、少数民族与茶1、唐代是茶叶作为饮料,由原来主要南方饮用,传到北方。2、茶一经传入,便成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的生活必需品。3、少数民族嗜茶,与其所处地域的气候干燥、寒冷,以畜牧业为主及与其饮食结构密切相关。4、砖茶。5、酥油茶;清茶;奶茶;香茶。四、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1、自古名寺出名茶;茶禅一味。2、道家最知茶中乐;茶是养生佳品;中医主要是道医。3、儒士对茶的品味最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古时论茶效1、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2、张仲景《伤寒论》:“茶治便脓血甚效”。3、《唐本草》:“茶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本草拾遗》:“久食令人瘦,去人脂”。4、宋代《本草图经》:茶即药品也,去滞化食。5、元代《汤液本草》:“茶可治中风昏聩,多睡不醒”。6、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也。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国外早期对“茶与健康”的论述1、茶叶作为商品1610年传入欧洲,首先是荷兰、葡萄牙,然后是俄国、英国。1674年传入美洲,逐步遍及全世界。2、1772年英国《茶的医学性质》中认为:“茶是养生妙品,百病药剂。茶有三德:一、坐禅时,可·通夜·不眠;二、能助消化;三、是不发(抑制性欲)的药。”3、1883伦敦《茶,健康饮料》说:“在午前或炎热时,饮茶比饮酒更使人凉快、安静及增加活力,其作用持久。”4、1902年法国“饮茶补身,好效果多,而不良影响少。”5、1907美国:“茶为辅助食物。饮茶助消化,增进食欲。”6、1942年德国:“茶中咖啡碱为有补于肝脏的饮料。”7、1965年日本:“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中,凡有长期饮茶习惯的人存活率高。”古书记载:茶叶的功用主要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安神益思、消食解腻、和胃止泻、利尿通便、明目洁齿、杀菌解毒等,被称为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的“万病之药”。五、茶叶的化学成分成分含量%组成蛋白质20-30谷蛋白、球蛋白、精蛋白、白蛋白氨基酸1-5茶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生物碱3-5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茶多酚20-35儿茶素、黄酮、黄酮醇、酚酸等碳水化合物35-40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脂类化合物4-7磷脂、硫脂、糖脂等有机酸≦3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亚油酸、棕榈酸等矿物质4-7钾、磷、钙、镁、铁、锰、硒、铝、铜、硫、氟色素≦1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维生素0.6-1维生素A、B1、B2、C、P、叶酸等六、茶的选购与保管1、茶叶的选购2、茶叶的储藏与保管七、茶的饮用方法与茶效1、饮茶2、食茶3、茶与水八、不同茶类的适饮性茶类不同,茶性也不同,家庭购茶既可根据家庭成员的个人喜好,也可根据各成员的身体状况,还可根据所属的季节,结合不同的茶性,选购不同的茶类。病患者饮茶的注意事项1、茶与服药2、茶与神经衰弱患者3、茶与消化系统患者4、茶与心血管病患者5、茶与糖尿病患者6。茶与缺铁性贫血患者及孕妇茶道是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也是一种修养和教化的手段。中国茶德“和、敬、廉、美”茶道流派1、贵族茶道2、文人茶道3、宗教茶道4、世俗茶道茶道与茶艺的关系茶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而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泡茶及品茶的艺术。普洱茶的冲泡1)准备茶具:品茗杯、紫砂壶或盖碗。2)煮水:水温95℃左右开水3)备茶:普洱熟茶4)温杯洁具5)投茶:3至5克(视盖碗大小)6)洗茶:7)冲泡:第一泡一分钟左右,第二、三泡出汤比第一泡快一些,以后每次应比前一泡多浸泡15秒左右。8)分茶:在品茗杯中倒入七分满的茶汤。9)奉茶:双手把茶杯奉到品茶者的面前。10)品茶: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冯南云13888067835祝你健康快乐!
本文标题:中华文化传承。茶与养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3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