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国王的演讲》-安静中的庄严
姜丽瑶会计1002班1062861053国王的演讲国王的演讲-安静中的庄严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他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毫无疑问《国王的演讲》的故事情节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苍白的故事却让它斩获了奥斯卡的数项奖项。靠的的是张力:表演的张力,剪辑的张力。对于ColinFirth,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ASingleMan》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TheKing‘sSpeech》来说,ColinFirth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幸运又很幸福的是,JefferyRush确保了这点,HelenaBonham-Carter确保了这点,GuyPearce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ColinFirth,使他每场戏,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ColinFirth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是的,ColinFirth无疑达到了master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Jeffery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Helena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Jennifer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ColinFirth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口吃往往代表着心理面临着某种障碍。男主角伯蒂面对的是强权的父亲,任性的哥哥,他们形成的势力将他压制,从童年起,他被父亲凶狠的纠正,被哥哥冷酷的嘲笑这一切使他的口吃变得日益严重。在父亲和哥哥面前,他的口吃最为严重。而责任,权力,公众的期待,在他心目中,与父亲和哥哥的阴影相同,这是他的心理症结。什么使他好过一些呢?与其他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豁达灵动,深爱着他的妻子,还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在她们面前,他是几乎不口吃的。电影中家庭氛围的描写很动人,与平民莱昂内尔的家庭几乎相同,(在电影中那是前后的两场戏,两个家庭,两个父亲)家庭是伯蒂的避风港湾,流露出平凡人的温暖和亲密。•当他面对责任,不得不成为一个国王时,他的问题加重了。父亲的离世,兄长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内心症结打开,反而形成更加巨大的责任阴影,逼迫他不得不以自己最弱的一项迎战:那就是要面对公众做演讲。他面临的是空前的危机。如何成为一个君王?习惯性的思路是,要有王气,要充满自信,要具有威严,要有大的格局,要有大的能力,要使人信服,甚至使人畏惧。他应该做很多外部的工作,比如征战,比如政变,比如外交……有趣的是,在这部电影中,他在成为君王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当他以君王的身份与莱昂内尔对话时,后者拒绝回答,只有当他以一个人的身份要求对方聆听时,后者才予以接纳。而在那个时代,君王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君主,时代已逝去,王室仅仅是一个象征,这是伯蒂当上国王之后,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心灵危机:战争迫在眉睫,他没有权力,没有军队,一无所有。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国王,除了演讲,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不能为自己的民众做更多。而这种无力感,最终也得到了化解,在平民的身上。莱昂内尔是一介平民,却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要求平等,要求心灵的对等沟通,要求分享,要求深邃,要求亲密……国王与王后在一个平民家中谈笑甚欢,是影片的小高潮,从这里开始,伯蒂接纳了自己的身份,接纳了自己的无力,他从消极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接受,如果国王只能做演讲,那么好吧,我会做一个完美的演讲。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心理缺陷,重要的是如何有勇气去冲破那层局限。影片对「乔治六世」的口吃及家庭背景间的因果关系有只言片语的交代。童年时代的他在强势父亲的光环下胆怯寡言,在兄长的不屑与嘲弄下丧失信心,他害怕面对父亲、兄长、公众。但他的灵魂,他的痛苦是真实的,尽管外表平和,内心却有波澜。他一直希望兄长爱德华能以国家为己任,但爱德华不爱江山爱美人,最终退位让贤给约克公爵成为「乔治六世」。「乔治六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是比国王的威严更难能可贵的国王精神。•几乎所有电影中的国王形象皆是高大威严,吐字铿锵的,很难想像紧张、口吃会与一国之君划等号。而历史上的「乔治六世」正是这样一位羞涩的国王。1939年9月3日,面对德国纳粹的崛起和英国民心的紊乱,临危受命接替兄长爱德华加冕的「乔治六世」做出了参战的艰难决定,并通过广播直播向全世界发表了一段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讲话。面对希特勒这样一位牛逼的敌人—不止是个战争狂人,也是出色的演说家,他的演讲不仅极富感染力,也是民众思想的洗脑工具。与希特勒相比,有话难言的「乔治六世」在“文”上已经处于下风,他必须也要通过演讲来武装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前的对手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只有先突破自我的局限,树立起信心,才能带领国民重拾信心,建立起必胜的信念。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masterpiece。而一旦masterpiece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总的来说,《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剧作四平八稳,主要角色写得真实可信,尤其是伊丽莎白和莱昂内尔,这两个人物很有神采,充满了他们的个性,并不过分的个性。如果说有缺憾,我觉得创作者把伯蒂的父亲和哥哥戴维,写得太简单化了,简单的粗暴冷漠,简单的逃避责任,如果这两个人物更丰满宽厚,更有弹性,就更好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打开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王。而不是,一个国王,他为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不完整,可以封闭,可以不幸。在我们的电影里,甚至以此来歌颂一个国王的伟大,认为是牺牲和奉献。强调个人的牺牲,就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吗?不,我想,起码《国王的演讲》,以及他们的观众,并不相信这一点。先做好自己,然后去改变世界。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世界。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这便是:一片幽情冷处浓。
本文标题:《国王的演讲》-安静中的庄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4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