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第三节十四经穴第四节经外奇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邓元江2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腧穴3一、腧穴的基本概念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acupoint):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的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4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一、腧穴的基本概念5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二、腧穴的分类腧穴:经穴(meridianpoint)奇穴(extrapoint)三类阿是穴(Ashipoint)(一)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十四经)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6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二)经外奇穴是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简称“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三)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二、腧穴的分类7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分类定经定位定名主治作用经穴有有有①局部作用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奇穴无有有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②局部作用阿是穴无无无治局部病变三类腧穴的特点:二、腧穴的分类8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1.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例如: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太冲穴。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百会穴→头痛中脘穴→胃痛肾俞穴→腰痛阿是穴→以痛为腧9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3.特殊作用①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当机体功能亢进时恢复正常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10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太阴肺经脉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心包经脉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经脉心病手阳明大肠经脉前头、鼻、口、齿病眼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三焦经脉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脉后头、肩胛病足太阴脾经脉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经脉肝病足少阴肾经脉肾病、肺病、咽喉病足阳明胃经脉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胆经脉侧头、耳病、胁肋病眼病足太阳膀胱经脉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三、腧穴的主治规律11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任脉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神志病、脏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12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specificpoint)——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列缺→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13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1.五输穴(fiveShupoint)——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说明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14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十二经五输穴》15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2.原穴(Yuan-primarypoint)---“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原穴名称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共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如心经的原穴——神门。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治脏腑病变。16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3.络穴(Luo-connectingpoint)——“络”有联络的意思。络穴是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名称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如肺经络穴——列缺。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17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4.郄穴(Xi-cleftpoint)——“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在四肢部深聚的部位。郄穴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其名称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如肺经郄穴——孔最。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18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5.背俞穴(back-shupoint)——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十二背俞”,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如“肾俞”穴。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19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6.募穴(front-Mupoint)——“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募穴是脏腑之气输布、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共十二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近其相应的脏腑。如肝的募穴——期门。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20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7.八会穴(eightinfluentialpoint)-----“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它们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悬中)。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有关的病变。21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8.下合穴(lowerHe-seapoint)-----即六腑下合穴,是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下合穴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合穴共六个,其中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腑在下肢则另有合穴。大肠、小肠下合于胃经,三焦下合于膀胱经。如胃---足三里、大肠---上巨墟。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六腑的病变。22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9.八脉交会穴(eightconfluentpoint)-----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如“列缺”通任脉,“后溪”通督脉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针经指南》。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23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10.交会穴(crossingpoint)-----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如三阴交----肝、脾、肾经交会。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针灸甲乙经》。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可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24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法腧穴定位法(methodoflocatingacupoint),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常用有三种方法:1.解剖标志取穴法:又称自然标志取穴法。⑴固定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椎体棘突等。如两眉头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背部的标志有: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⑵活动标志:皮肤的皱襞、肌肉的隆起或凹陷、显露的肌腱及某些间隙等。如耳门、听宫、听会要张口取,下关要闭口取,阳溪要翘起大拇指等。25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法2.骨度分寸定位法: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26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直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前额两发角之间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9寸横横用于量头部的横寸胸腹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9寸8寸5寸直直直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两乳头之间8寸横胸腹部取穴横寸。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肩胛骨内缘之间21椎6寸直横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27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身侧部腋以下至第11肋端下方第11肋端以下至股骨大转子高点12寸9寸直直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9寸12寸直直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8寸13寸直直股骨大转子高点至膝中膝中至外踝尖外踝尖至足底19寸16寸3寸直直直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2829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二节腧穴五、腧穴的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病人自身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①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②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③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30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三节十四经穴目的要求:1.掌握十四经常用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2.了解常用腧穴的操作法。第三节十四经穴31一、手太阴肺经(11穴)体表路线:起于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主治概要: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常用穴位:尺泽、列缺、少商。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三节十四经穴32第十章针灸学基础第三节十四经穴一、手太阴肺经(11穴)1.尺泽Chǐzé(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本文标题:腧穴学(邓元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6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