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重庆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纲
一、DDT案例DDT又叫滴滴涕,是有效的杀虫剂。是人工制造出来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DDT被广泛用于杀虫,控制疟疾和伤寒。但在50年代后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但今天,疟疾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DDT案例说明了: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大量生产了DDT等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并释放到大自然中。特别是那些与生长、发育和遗传相关的化学物品,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变化,正在改变地球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公民的责任。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物质和能源,人类也是如此。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于自然环境。这就意味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永恒主题。自然环境,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调节器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深刻反思人类自身的能力及能力的限度人类必须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DDT在技术上是一个成功,但在生态上却是一个明显的失败。使用过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剂量,却能因生物的累积效应和食物链作用而放大万倍,忽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必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和自然是需要协调发展的,这就必须需要通过:(1)、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2)、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3)、从地区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2.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科学技术不仅体现了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是人与自然间永不完结的对话。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提交的著名科技政策报告《科学——无止境的边疆: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计划》指出:科学进步是,也必须是政府的根本利益所在。没有科学进步,国民健康将会恶化;没有科学进步,我们无法指望改善生活水平或增加公民就业。自然界的各部分紧密联系,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不加控制,点污染会发展为面污染,局部的生态恶化会逐渐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因此,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了污染治理方面。环境价值观渗入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重视技术的环境效应使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历史必然。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这意味着有关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只是绿色技术的要素,只有这3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构成现实的绿色技术。它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发展绿色技术,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二、巴尔的摩事件80年代轰动世界的“巴尔的摩事件”是美国科学界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巴尔的摩实验造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事件。巴尔的摩和麻省理工教授嘉莉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但巴尔的摩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M·欧图勒发现实验记录与论文不符,并经国会和联邦经济情报局的调查最终显示:实验的日期与嘉莉的记录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转贴到日期记录纸带上的方法来造假。直到这时,巴尔的摩才不得不承认自己为嘉莉辩护的错误,并向欧图勒公开道歉。在这个案例中,嘉莉是真正的越轨者,巴尔的摩开始是被动越轨者,后来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被称为“美国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的悲剧”的巴尔的摩事件,终以真理战胜虚假告终了,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1、科学家必须具备科学精神,杜绝科学越轨。(1)、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决定了科学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家M·默顿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共有性;去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这种行为规范在科学家学习知识或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并内化成为科学家的精神。普遍性:评价科学知识的标准是唯一的;科学共同体超越了国家集团,科学是国际性的;共有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并且应该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发现者和发明者不应该据为私有。公开,道德原则;去私利性:反对欺骗、诡辩、夸夸其谈、滥用专家权威等等,主张发扬为人类造福的利他主义;有条理的怀疑性:强调了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有根据的怀疑。(2)、越轨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象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的目标,如果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会让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这种挫折和紧张有可能使人越轨。科学作为一种认知实践,恰当的认知取决于适当的方法,因此,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而不是伪造。巴尔的摩的科学实验为科学不端行为,伪造实验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想使人信服是对科学共同体神圣的行为规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科学不端行为,会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建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2、健全科学界的评价系统的必要性。巴尔的摩事件决非偶然,它只是科学界众多弄虚作假案中的一例,它从侧面反映出科学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谋求独创性的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对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所以仅仅依靠科学内部的规范机制则难以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科学界的评价系统如果能保证科研工作者以合法手段达到正确目标,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越轨行为就减少。因此,在作假事件日益增多的今天,特别需要健全科学内部的评价机制和建立权威的查处机构。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里兹·哈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最具争议的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弗里兹-哈伯。哈伯因发明可用于生产氨的固氮法而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化学肥料得以批量生产,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人类贡献巨大,是天使。但是,在一战期间,这项新发明被纳粹德国用于制造炸药,哈伯也制造了第一次毒气袭击事件,并且他自己还参与了氰化氢毒气的研制,这种毒气被纳粹德国用在集中营里屠杀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标志着现代化学战的开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痛苦与死亡,是魔鬼。这个事件发人深醒。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既有正面推动作用,也带了了负面影响。(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2)、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第一、对科学技术不加节制地滥用,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最突出的就是军事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战争的惨祸。第二、科学技术的盲目发展,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工干预人类繁殖过程(试管婴儿等)等都会对社会伦理造成混乱。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产出它的附属物,加重了社会负担。从三次工业革命看,每一次革命都给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第四、科技发展后果的不确定性。例如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否会导致人脑的退化2、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核战争、生物武器、与科技发展不无相关的生态危机等将对人类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迫使着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美国物理学家萨姆·施韦伯曾说过:因为我们创造了这些物体和表述,我们必须为它们承担道德责任。”只要科学家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他们在科学应用的因果链中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他们对科学应用的后果就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当然不是全部的、直接的。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他们对非本专业特长的事应谦虚谨慎,在各种利益有矛盾时他们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退出某些项目的研究,如果他们的良知这样决定的话。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家不仅有责任使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和平服务,他们还有责任控制自己的研究本身,当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可能对社会、人身或环境造成危害时,科学家有责任停止研究并向社会公开这一研究的潜在危机。哈伯主动参与毒气研究的行为,是违背了伦理,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被受谴责和杜绝的。科学家们要正确全面的,负责的对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2)、要严格检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受雇佣时须了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3)、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其误用;(4)、要在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不要使它们拖累科学的发展;(5)、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公民精神作出贡献;(6)、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四、折翼的翅膀:“运十”飞机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旅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飞机,代号“708工程”。它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同时运十大量引用了国外先进技术,是用与世界通用的规范接轨的方式研制出来的。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可以说,708工程的实施,给我国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说明了我国是有能力把研制大飞机的愿望变成现实的。但由于在1984年国家财政停止拨款,运十不得不停止试飞。运十的夭折致使5.4亿人民币的投资付之致东流。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究中迎头赶上的15年时间又退了回去,沉重打击了自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士气和志气,搞散了队伍,并导致了我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重新拉大。从“运十”失败中得到的启示:1、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在21世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己成为我国产业振兴、国家兴盛的主导方针。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
本文标题:重庆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7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