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公开课一等奖《陋室铭》
刘禹锡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这位才高八斗的诗人就是——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刘禹锡解题“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书声琅琅自读xīntáihóngrúdú朗读指导:1、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2、开头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二读,识文断义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可以相互讨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碧绿的苔藓,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竹帘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识文断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论语﹒子罕》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思考: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陋室不陋”的?居住环境、交往朋友、生活情趣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闲居草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扬雄:西汉时辞赋家,语言学家,曾官至上品。潜心修学,对官职和金钱的淡泊,是后世的典范。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为“圣人”。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我们学过运用托物言志的文章,如:《石灰吟》托物:言志:——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托物言志和州知县得知刘禹锡写了《陋室铭》,气得七窍生烟,于是怒气冲冲前来兴师问罪。刘禹锡远远看见知县而来,便故意大声读起了《陋室铭》……此时你就是刘禹锡,请对着和州知县大声朗读《陋室铭》。课后作业任选一个题材,仿写课文,如“考试铭”、“教室铭”、“学习铭””、“卧室铭”、“朋友铭”等等(亦可自拟题目)。“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将一些荒芜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苔痕阶绿,草色帘青。上入这两句在于衬托。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由些可知陋室的主人必是德才兼备,表明主人的高雅脱俗的情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何陋之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考考你?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孔子云:何陋之有?斯:这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四、填空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本文标题:公开课一等奖《陋室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1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