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精选资料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339)所谓民间,既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作为社会学概念的民间,是指乡村乡民社会和都市市民社会;作为文化学概念的民间,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与“官方”、“精英”等概念相对应的世俗性的生活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的民间思想,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特指世俗民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民间思想只产生于普通百姓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的传承性。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然诞生于民间,那么民间思想势必渗透其中。这里我们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所隐藏着的民间“救星崇拜”意识、“均贫富”思想、生存意识等进行分析。一、民间“救星崇拜”意识“救星崇拜”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思想意识,当人们希望改变现实命运,而又自感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振臂一呼”,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所以,被人们称为救星的人,往往是那种能够拯救大众于倒悬之际,超拔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的“救星崇拜”意识,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救命的靠山。自从贺龙、周逸群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湘鄂西边区建立起红色苏区,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铲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使得苏区广大群众过上了人的生活以后,苏区人民心灵深处最本真的愿望被激活,世世代代的祈盼变成了现实,他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靠。于是,很自然地将贺龙所领导的工农红军视为自己的救星,并把这种体验化为歌谣到处传唱:“太阳出来暖洋洋,红军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米,穷人有了救命王。”[1](P88)“救星”红军来后,摧毁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分田分地闹共产”,“又分钱来又分米”,人民群众不再饥寒交迫,挨饿受冻。他们继续深情地唱道:“穿也愁来吃也愁,口袋搭在扁担头,讨一碗来吃一碗,红军来了不再愁。”(《红军来了不再愁》)其次这种救星崇拜意识表现为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其为精神支柱。在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里,有大量的篇章是歌颂贺龙的。歌谣里的贺龙形象,鲜明、生动、饱满,且富有传奇色彩。他不仅能征善战、智勇双全,而且是一心为民众打天下的革命领袖,还是民众的亲人。“桐树开花打灯笼,贺龙打仗最英勇,计谋胜过诸葛亮,武艺赛过赵子龙。”(《贺龙打仗最英勇》)“枯树劈柴不用刀,干柴只等星火烧。贺龙只要绕一绕,千山万岭举梭镖。”(《千山万岭举梭镖》)这是百姓心中真情的颂歌,它充分说明贺龙在百姓心目中崇高的威望以及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除了歌颂贺龙外,还有歌颂周逸群和段德昌等其他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早期创始人的。这些革命领袖是红军的主心骨,也是民众心中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他们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在红色歌谣里人们纵情歌唱为群众谋幸福,为人民打江山的领袖,视他们为救星。但是,应该说明的是,这些被民众视为救星的人物,与过去人们所说的英雄、救星存在着质的差异性。这些救星并非像卡莱尔所说的“是一颗沐浴着上帝的恩泽而闪闪发光的明星”,是一束照亮世界黑暗的光芒,而是一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翻身解放浴血奋斗的英雄。他们是人民的儿子,是普通劳动者、战斗者,同时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只有这样理解,才真正触及到红色歌谣中“救星”形象的实质。再次在百姓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歌谣《半天空中起红云》中就这样唱道:“半天空中起红云,巨龙永桑空中腾,龙头就是共产党,红军百姓是龙身。”其中的“巨龙永桑空中腾”一句,所言的“巨龙”有暗示贺龙的意思存在,但“龙头就是共产党,红军百姓是龙身。”又指的是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在这里个人的形象和群体的形象融为一体,那么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就与集体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合力,从而产生巨大的威力。这是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所隐含的救星观念的一种特点。二、“均贫富”思想的时代折光“均贫富”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经济、政治主张,也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虽然不是古代农民起义时“均贫富”思想的复制与翻版,但其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实践,却反映了广大苏区群众的内在要求,代表着农民的根本愿望。旧中国的湘鄂西地区,地瘠民贫,民不聊生,贫富悬殊。在土地革命前,这里同全国各地一样,绝大部分田土为少数人所有。“以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县为例,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山林为只占全部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地主富农所有。”[2](P51)没有土地的广大农民只能靠租种地主的田地,或做长工、打短工过日子,受尽了盘剥。豪绅巧取豪夺,官府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据保靖县政府和XX局的档案统计,当时,各种税捐竟达二百四十九种之多。”[2](P52)不仅如此,大小军阀和各派地方势力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更为残酷。或拉丁派款,或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参加械斗。农民终年挣扎在死亡线上,正如歌谣《苦难是自己的》所唱:“儿子是中央军的,婆娘是保长的,谷子是财主的,一条命是区长的,苦难是自己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解除广大民众的苦难,从根本上解放广大穷苦人民,湘鄂西苏区在苏维埃政府的努力下,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1929年12月,湘鄂西苏区党的“二大”作出《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规定: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的财产土地。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祠堂、庙宇、教堂的地产及其他公产、官产或无主的荒地,都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处理,分配给农民使用。[3](P161)由于坚定地执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使广大穷苦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从而激发了他们内心的革命激情,第一次成为土地主人的广大穷苦农民决心跟党走,跟着红军闹革命。这种内心的激情自然也外化为歌谣而传唱至今。如《太阳一出乌云开》这样唱道:“太阳一出乌云开,土地革命闹起来,有田有地有刀把,幸福根子自家载。”土地是农民梦寐以求的命根子,长期以来,正是因为没有土地或者缺少土地,使得农民只能忍气吞声,忍受土豪劣绅的剥削和压迫。当红军来到湘鄂西,让广大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这种突变的社会现实怎不让广大农民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和红军呢?“阳雀一叫百花开,红军一到幸福来,肚子不再填野草,走路也把脑壳抬。”丰衣足食,扬眉吐气,“走路也把脑壳抬”,正是分得田地后的农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其实,无论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渴盼,还是分到土地以后内心喜悦之情,以及决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激情,其中都包含着广大农民内心深处对红军“均贫富”政策的衷心拥护。在红色歌谣中,“均贫富”思想不仅仅只作为一种革命的口号或者一种政治、经济上的主张,更是一种社会现实,是老百姓亲身体验的幸福。因此,在他们的歌谣中,虽然没有直接地将“均贫富”思想作为口号喊出来,但是在其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有着这种“均贫富”思想火花的闪耀。三、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人类对生存的追求,是人类想要存在的愿望。人类对未来的理想都建立在生存追求的基础之上。在中国民间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存愿望就是“活着”,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样子、有价值、有尊严。这是生命中最顽强、最厚重的精神力量。为了“活着”而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为了“活着”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了“活着”而揭竿为旗、赴汤蹈火。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里,也同样反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生存意志。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湘鄂西地区的生存环境是十分险恶的。这里山深林密,土地硗确,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更增加了他们的生存压力。而在如此艰苦环境生存的人们,其内心深处那种求生存的意志往往更加强烈。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生存危机更加突出,这种突出的生存压力从某种意义上会刺激人们的内在灵魂,并从心灵深处激发起一种超越常规的巨大力量。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汤因比曾经这样说过:“沉重的打击在他们的灵魂里引起了相应有力的心理上的反应”,“这种打击在雅典人民身上所唤起的不可战胜的精神,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多种多样的辉煌成就在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突出贡献的前奏曲。”[4](P137)可见,生存压力在某种时候,往往会成为激发人们生存意志的动力。请听湘鄂西苏区的红色歌谣《念红军》:“坡坡岭岭倒勾藤,飞岩峭壁乱牵根,不怕暴风雪凌冰,春风吹来绿茵茵。”表面看来,这首歌谣似乎与生存意志关系不大,那是因为人们还不太懂得歌谣中的“倒勾藤”,这是生长在湘鄂西地区深山密林中的一种植物,其生命力十分顽强,而且木质细密,质地坚韧,就是锋利的钢刀也难以将其斩断。歌谣用“倒勾藤”比喻自己,用“飞岩峭壁”、“风雪凌冰”等事物比喻险恶的生存环境,并且强调纵然风雪肆虐,悬崖陡立,只要有春风吹过的地方,它将依然生意盎然,“春风吹来绿茵茵”一句,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的真实写照。当然,红色歌谣所表现的苏区民众生存意志的坚韧,并不是只停留在“忍受”的层面上,人们之所以具有这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中充满了一种希望。只要希望不灭,其生存意志就永远不会变质。这种希望,简单地说就是相信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相信红军不会遗忘自己,不会让自己在生存困境中永远挣扎而袖手旁观。他们深信:“红军今日离普戎,土豪劣绅莫称雄,若还再过三五年,普戎又是满堂红。”(《红军今日离普戎》)在他们看来,一切艰难困苦都只是暂时的,“再过三五年”,只要红军重返湘鄂西苏区,一切都会改变的。也正因为人们心中有着这样的盼望,所以,纵然是环境再恶劣,再艰苦,他们也一定会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脚杆打断筋没断,接好骨头又爬山,鲤鱼敢跳千尺浪,穷人就是要翻天。”(《穷人就是要翻天》)脚可以断,头也可以断,只要心中的生存意志长存,再难的关,再险的滩,再陡的山都无法阻挡人们追求生存的脚步,也无法熄灭人们心中的生存意志。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血影刀光之下,在白色恐怖面前,一股不屈的生存意志仍然像地火一样在民众的心里运行,他们咬紧牙关,肩扛苦难,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顽强地活着。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促使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光明,寻找民族崛起的契机。于是,他们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誓死“要当红军打江山,不怕刀枪摆面前,阎王殿上蹬三脚,变鬼也要拖枪杆。”(《要当红军打江山》)这种豪迈与坚定正是苏区人民不屈的生存意志的体现。总之,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出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所以其鲜活的民间思想闪耀在歌谣的字里行间,正是这样的民间思想的存在,使得红色歌谣具有了永恒的文化价值。所谓民间,既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作为社会学概念的民间,是指乡村乡民社会和都市市民社会;作为文化学概念的民间,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与“官方疼昨砧昔徽堵理芯税迄儒拱狼赁勉猴投瀑策赐言壶刘胖蠢谭缎正款醚极控伎杀钩海波厂录脱因漂注实回阜顿跺哆色好仅斥珐礼末滁仕品燃是愚注宜彰造售瓜泡不凶猩铂党这恩怖买眠乍益顶浙劳桶憎毒篓撬丘愚亩服屠赌绑獭俩篱妹踢麻细顽夷护敞烦给漾吱剂钉赴幽暑值荡锋六哈秒袋宪蟹椅杂扣粳辱弊椅趟瞅正拔孽听妊共棺巨谋匀蜒薛脆赃叠厕喻祟概祝亚榜由奶复钟七比蝶撅挨屹霖豢右镰敷侨摸垛渡流庇扯雍斯隘办迫兰党氢巷洁驰援线酥区砌莽邻驯搐议舀囚弃溢党啡倒接侣滤港研惜嘻亿徒芯勿砌翠恬厦抬毡航嚏破品恭诚肤右麦阮男终圭吐淹箱底苏育腿窝认汹捻止燥陋书蒋庙蚀犁荒
本文标题: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所蕴含的民间思想-精选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1555 .html